鹭客社:守望共同的尘世故乡
黄渐山 《大明一统志》作“峰”,在民安里十一都。卓然秀出,冠于群山。
——明黄仲昭 《八闽通志》
鸿渐山 去县东四十里,山后为南安界。特起端耸,高冠群山,如鸿欲飞之势。多产黄菊异花,又名“黄菊山”。浯洲隔海望之,尤为竦秀。下有一小山,如鹊之跂,名“鹊山”。
—— 清康熙朱奇珍《大同志》
鸿渐山,明代称黄渐山、黄渐峰,清初始称鸿渐山,亦有黄菊山的说法。
黄菊山之名源于山中多产黄菊异花。《大同志》中花属篇写到古同安的菊花“有黄、有白、有红,种不一。惟鹤翎为最”。《醒世恒言》也提到过鹤翎:“那菊花种数甚多,内中惟有三种为贵。那三种?鹤翎、剪绒、西施。”鸿渐山的黄菊,当即为鹤翎。近年,颇有人称鸿渐山为文山,我感觉黄菊的记载,可为一说。古代文人,多喜欢菊花。菊花一直都是人文与隐逸的象征。
视鸿渐山为文山,主要是此山之顶峰形似笔锋,这是文笔峰的特点。古人喜欢把“形如笔锋,高逾诸峰”的山峰,称为文笔峰。文笔峰与笔架山一样,都被视为“利科甲,旺文才”。从志书对鸿渐山的形容看,无论是“卓然秀出,冠于群山”,还是“特起端耸,高冠群山”,都是典型的文笔峰的描述之语。
鸿渐山的“鸿渐”之名,亦不简单。古人言,学而优则仕,“鸿渐”一词,其实便隐藏着文人在仕途上大展鸿图的美好期待。无论打开哪本辞典,“鸿渐”一词大多都有三种意义。一是指鸿鹄飞翔从低到高,循序渐进,如鸿渐于陆;二是比喻仕途的升迁,这里是把渐理解为进;三是比喻在朝的君子。总之,鸿渐山,确实是一座文山,是翔安数一数二的名山。
近日,认真阅读光绪版《金门县志》与民国版的《金门县志》,方知鸿渐山在金门,同样赫赫有名。只是在金门,它往往被视为太武山的来龙,也就是太武山在同安陆地的龙脉。如光绪《金门县志》形势篇称太武山“其山脉有谓起自仙人旗(估为灌口的仙灵旗山),历排头(海沧大屏山)、嘉禾、列屿而过金门,或云由澳头而过古龙头,一说自秀山发脉,历鸿渐山、小嶝、角屿而过青屿。语云:‘天弧天角,龙跃渡江。’鸿渐,非即天弧天角乎?且文公尝至鸿渐,叹曰:‘鸿渐脑已渡江矣。’又曰:“鸿渐反背皆是同,乃向浯也。’则此说为是。以故,浯洲各乡,凡鸿渐照到者,无不吉利。惟浯东相去较远,故发科较迟“。
形势篇这段话有较为浓厚的风水学气息,指出了太武山山脉来龙的三种说法,其中,编撰者肯定的是最后一种说法,即鸿渐山说。此说以朱子登临鸿渐山时说的话(“鸿渐脑已渡江矣”)为依据,而且还提及金门的各个乡村,凡是能被鸿渐山“照到”(风水上得到其庇佑)的,无不吉祥顺利。只有金门东部因为距离鸿渐山较远,所以“发科”比较晚。发科在古代指登科。看来,前述的“鸿渐照到者”,有科举鼎盛的意思在内。
金门的这一记载,进一步印证了“鸿渐山即文笔山”的观点。
光绪版《金门县志》中的“风俗记”还有如下相关叙述:“浯之山,本自鸿渐穿海而来,大小砶团结皆石。濒海南安县民日据其巅,群聚凿伐,亏损地脉。经呈请示禁矣。是在内港小哨船却其规例,随时保护,厥功匪小。”该段记载表明,当时南安县民众曾聚众占据鸿渐山山头,凿石伐木,严重破坏了龙脉所在的山体。金门县官府在接到报告后,发布禁令予以制止,并派出哨船进行巡逻保护。由此可见,历史上金门非常重视对这座被视为文笔山的龙脉之山的保护。
关于“太武山为鸿渐脑”的说法,在民国版《金门县志》中亦有多处记载。例如,金门知县左树燮在《金门县志序》中明确采纳了这一观点:“金邑太武山脉由鸿渐渡海,磅礴盘结,实辟千古未有之奇,故宏才硕学、经济气节,辈出于有明隆万启祯间,降至前清中叶,而搴节钺膺五等,复以武功焜耀史册。”他指出,太武山脉自鸿渐山渡海而来,气势磅礴、蜿蜒盘结,蔚为奇观。正因如此,自明代隆庆、万历、天启至崇祯年间,金门涌现出众多才学卓越、气节高尚之士;至清代中叶,更有人获封高官显爵,以显赫武功留名史册。
民国版《金门县志》的“山海志”篇首再次强调:“金门山脉,由鸿渐渡海,郁结太武,气势雄厚,冠于他邑。故甲第鼎盛于前明,武功彪炳于清代。即同光以降,逮于民国,复多以侨商起家,致陶朱、倚顿之富,殆亦灵异所钟。”除科第鼎盛与武功显赫之外,此处还特别强调了近代侨商因此地灵异而累积巨富的观点。
此外,该志“名胜志·庵堂院寺”篇附有明代卢若腾《募建太武岩寺序》一文,其中亦有类似表述:“鸿渐一龙,奔入大海,天霁水澄,石骨棱棱可辨。蜿蜒起伏,挺为巨岩,盘结十余里。全体皆石,状类兜鍪。尊严庄重之势,不屑与翠阜苍峦争妍絜秀。名曰太武,厥有由也。气脉庞厚,孕毓英多。浯地周回不能五十里,而同邑人物,浯几踞其半焉。文章德业,尤多焜耀。至今而膺五等之封建,大将之旗,雄姿伟略,后先相望。云台坐位,直接挟左券以需之,孰非兹山之灵异所钟萃而发越也哉?”
关于金门在明清时期人才辈出的现象,固然可归因于山川灵异,甚至朱熹自己也曾提出太武山为“鸿渐脑渡江”之说,为其背书。然而,清代的巡道倪琇在《浯江书院碑记》中则提出了另一种解释:“金门,人文薮也,其地为紫阳过化,历代显宦、名儒先后接踵,科目尤甲一邑。”他认为,正是因朱熹(号紫阳)教化所致,金门才得以显宦名儒辈出、科第兴盛。
无论如何,“太武山为鸿渐脑”之说在金门历来广为流传,已成为解释其人文鼎盛、地灵人杰的一个重要传统观点。
图片提供者:黄小梅
LOOKERS鹭客社 守望共同的尘世故乡
欢迎关注鹭客社,投稿联系微信号:DONGE110
本篇图文均为原创,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欢迎转发、群发给你的朋友,欢迎分享到朋友圈。但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撰写论文等任何使用。如需转载,请通过公众号后台申请。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