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腔内影像技术在冠脉病变诊疗中的价值日益凸显,可有效弥补单纯冠脉造影的局限,显著优化治疗效果。那么,当前腔内影像技术在冠脉介入治疗中的应用情况如何?如何通过腔内影像优化复杂冠脉左主干病变介入治疗?基于此,在2025年8月15-16日召开的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心脏重症专业委员会2025学术年会期间,医脉通特别邀请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鄢华教授接受专访,围绕腔内影像的临床应用现状和优势、技术选择以及基于AI的腔内影像技术的临床应用及未来展望等相关话题分享宝贵见解。
医脉通:请您分享一下,当前腔内影像技术在临床冠脉介入治疗中的应用情况如何?相较于冠脉造影,腔内影像技术的核心优势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鄢华教授
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
近年来,腔内影像技术在指南推荐中的地位日益提升,尤其是在复杂冠心病介入诊疗领域,其临床价值得到了国内外权威指南的高度认可——2024年ESC慢性冠脉综合征(CCS)指南将其提升至IA类推荐;2025年ACC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指南同样将其用于复杂病变的推荐列为IA类;国内指南亦将其推荐列为IA类。然而,其实际临床应用与指南要求之间仍存在显著差距。当前,国内绝大多数心脏中心,尤其是基层或较小规模的心脏中心,主要依赖冠脉造影指导进行冠心病介入治疗。既往数据显示,大型心脏中心腔内影像技术使用率约为5% ~ 10%,而众多较小规模中心或基层单位可能尚未常规应用。
近年来,基于国产医疗创新设备的发展及腔内影像设备耗材集采政策的推进,腔内影像技术在指导冠心病介入治疗方面已取得重要突破。
腔内影像对比冠脉造影指导下的冠心病介入诊治的优点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冠脉造影属于二维成像技术,通过注入造影剂充盈血管,评估管腔是否存在狭窄及狭窄程度,从而评估患者是否患有冠心病,以及是否需要介入治疗。例如,血管狭窄90%通常需介入治疗。
而腔内影像技术的核心优势在于其提供三维图像,不仅能够评估管腔狭窄,同时可以清晰显示管壁斑块形态特征以及支架植入效果。因此,在临床上腔内影像被称为介入医生的“第三只眼”,为术者提供了更丰富、精准的病变信息。
对于很多冠脉造影显示存在严重局限性的病变,包括冠脉造影显示模糊病变或临界病变(如40%~70%狭窄是否需要植入支架)、ACS、左主干病变、严重钙化病变和分叉病变等复杂病变,则需要腔内影像技术在冠心病介入诊治的过程中进行全程指导。
首先,术前,在冠脉造影完成后,可进一步通过腔内影像详细评估斑块性质与分布。例如:鉴别冠脉造影诊断的“真性分叉”病变是否确实存在;评估钙化病变的性质(如是否为向心性、360°全周钙化或钙化小结突入管腔)。这些信息有助于制定更优化的介入治疗策略。其次,在支架植入过程中,腔内影像可以指导术者选择恰当的器械/耗材尺寸。此外,在支架植入后,腔内影像技术也可用于优化支架植入效果。
因此,腔内影像技术可为冠心病介入诊疗提供全程精准指导,是提升诊疗水平的重要工具。腔内影像学指导下的冠心病介入治疗代表了一种精准介入治疗模式。
医脉通:针对钙化、分叉等高危特征的左主干病变,如何根据血管内超声(IVUS)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的技术特性来制定个体化选用策略,以优化治疗决策?
鄢华教授
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
各中心在应用腔内影像学技术指导复杂冠状动脉病变(如左主干病变)诊疗方面存在经验与习惯差异。部分大型中心倾向于采用OCT指导左主干病变,特别是左主干分叉病变的介入治疗;而另一些中心则更偏好应用IVUS指导左主干病变治疗。一般来讲,左主干口部病变优选IVUS指导。这是由于OCT需注射造影剂以排除血液干扰,故不适用于口部或左主干近端病变。然而,对于左主干末端分叉病变的指导,各中心的选择存在个体化差异。
我认为,两种技术各具优势。IVUS导管尖端配备压电晶体超声换能器,通过发射超声波获取血管壁三维结构图像。其优势在于无需注射造影剂,不会增加患者造影剂负荷;同时具备良好的组织穿透性,可清晰显示血管壁层次结构(包括内膜、中膜及外膜)。OCT的优势则在于其卓越的组织分辨率(可达10微米),是一项精密度极高的腔内组织学评估手段。其在左主干末端病变合并钙化、ACS或需进行腔内精确评估的情况下具有突出优势。但OCT依赖造影剂注射,对于肾功能不全或存在严重狭窄的患者,其应用可能受限。因此,在患者经济条件有限的情况下,介入医师选择IVUS或OCT需依据病变具体特征综合考量。
然而,近两年,此项争议的显著性已有所降低。究其原因,在于腔内影像学器械技术发展迅猛,尤其国内研发进展已处于国际领先地位。多家国内企业在融合导管研发领域已跻身世界前列。特别是IVUS-OCT融合导管的应用,使介入医师在患者条件受限时无需再行抉择优选IVUS或OCT。
随着融合导管器械未来上市并应用于临床,单一导管置入即可实现多功能评估。若需评估血管壁三层结构、斑块负荷及辅助器械选择,可启用IVUS;若需对腔内结构进行更精细观察(如左主干末端病变合并钙化时评估钙化厚度、钙化结节存在与否及其突出程度、是否合并血栓等以制定后续治疗策略),则可启用OCT;两者图像亦可融合分析。
当前融合导管技术已进一步发展至整合腔内影像学与功能学评估于单一器械耗材,极大便利了临床医生决策。预期未来,支付单一器械耗材的费用即可获得多种腔内影像技术优势组合,以及腔内影像与功能学评估的融合应用。此项进展在优化医师决策流程与提升患者临床获益方面均将获得显著提升。
医脉通:人工智能(AI)和功能学-影像学融合技术正逐步提升传统影像的判读效率与精度。目前,基于AI的腔内影像技术在临床中有哪些具体应用?
鄢华教授
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
近年来,AI技术,特别是GPT-4及DeepSeek等大型语言模型的问世,引发了广泛关注,成为当前热点。实际上,AI辅助测量技术在腔内影像学领域的应用由来已久,尤其在近两年取得显著进展。
既往临床实践中,应用腔内影像学技术常使术者产生顾虑。大型心脏中心的心血管介入医师工作负荷繁重,这源于我国冠心病高发病率——2023年统计数据显示患病人数逾1100万,而我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年手术量约为160万例。介入医师每日手术量巨大,大型中心常需工作至深夜,且病变复杂程度高。在此背景下,部分中心对腔内影像技术应用意愿不高,主要因其操作流程复杂、耗时:需送入导管、逐帧判读图像、进行具体测量,可能延长手术时间并增加患者费用。
然而,当前医师的认知水平已逐步提高。以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为例,自2008年应用IVUS至今逾十七载。近十余年的实践及涌现的大量循证医学证据与荟萃分析均明确证实,腔内影像学技术对于患者获益、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价值,故在复杂病变中获I类推荐A级证据。
如何缩短腔内影像学操作时间成为关键,AI辅助测量在此环节至关重要。既往部分导管室配备技师协助测量,或由术者往返操作台测量。如今,AI技术应用于腔内影像回撤时测量,可实时呈现精准测量数据,显著提升效率与准确性。影像回撤时测量完成后,即可获取关键参数,如最小管腔面积(MLA)——该指标是决定支架植入必要性的核心依据。同时,AI可同步提供斑块负荷测量结果、建议支架长度、预测支架植入后膨胀率及优化效果等关键信息。这些数据对术者极具价值,且耗时较少。因此,AI检测技术的应用显著提升了腔内影像学技术在介入手术过程中的应用比例。
随着国产器械研发、设备及耗材(包括腔内影像学耗材)集采的推进,众多大型中心腔内影像学技术的应用比例已从既往不足10%显著提升至50%-60%以上,表明多重因素共同促进了冠脉介入治疗中腔内影像学的普及。当前冠脉介入治疗已迈入精准治疗时代,AI技术的推动在其中不可或缺。
医脉通:您认为,在复杂左主干病变中,基于AI的腔内影像系统能否实现从术前分析到治疗决策生成再到预后预测的“三阶跨越”?
鄢华教授
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
当前,AI与腔内影像学技术的结合已显著提升其应用效能。国内众多企业仍在持续研发。
通过基于AI的腔内影像技术,术前可以实现对脂质斑块、钙化斑块的定性与定量评估,以及管腔尺寸、中膜至中膜距离、斑块负荷的测量。
在术中,特别是在融合技术辅助下,腔内影像学除评估MLA及斑块负荷外,还可以结合功能学回撤时测量判定狭窄病变是否会诱发心肌缺血。
例如,近期我们完成一例单支血管存在两处距离较远病变病例的诊治。对于该患者,若全程处理需植入三枚支架,支架总长度过大。术者就此征询优化策略,我建议采用整合腔内影像学与功能学的融合导管。选择OCT-FFR导管后,OCT回撤时测量不仅提供MLA值,同时给出远端功能学指标,OCT-FFR值为0.66,证实两处病变共同导致心肌缺血。鉴于病变间距较大,建议优先处理缺血诱导更严重的病变。术后再次评估:若近端病变仍诱发缺血则需处理;若远端主要病变处理后近端病变不再诱发心肌缺血,则可避免植入额外支架。当前强化降脂及抗炎药物治疗效果确切,可使患者长期维持稳定状态。
支架植入后,此类融合导管可评估术后FFR值。若超过0.90,提示患者预后良好;若仅0.84,腔内影像学可进一步识别需后扩区域、支架贴壁不良部位或残留斑块负荷问题,指导优化操作。
综上所述,当前腔内影像学技术,尤其是多模态融合技术,已实现对术前评估、术中决策及术后优化的全程指导。传统单一IVUS或OCT虽能实现部分功能,但多模态融合技术具有更优性能、更丰富信息维度、更高智能化程度及操作便捷性,显著缩短了术者学习曲线,其临床可推广性和可及性均获得显著提升。
医脉通:目前,左主干病变介入治疗使用腔内影像的普及率仍然不足。您认为限制其普及的关键因素是什么?对于腔内影像技术优化左主干病变介入治疗的未来发展,您有何期待和展望?
鄢华教授
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
左主干病变在冠心病诊断与血运重建早期阶段,曾被视为PCI的禁忌症。究其原因,在于左主干独特的解剖学特点:其作为左前降支与左回旋支的共干,承担约三分之二以上的心肌供血;若患者为左优势型冠状动脉(右冠状动脉细小),其供血比例可高达五分之四以上。左主干病变处理风险极高,常伴随严重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因此,既往血运重建策略多考虑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随着腔内影像学技术的发展,PCI开始逐步应用于左主干病变的治疗。
当前研究表明,在腔内影像学指导下,左主干口部及体部病变的PCI疗效优于CABG。PCI具备微创优势,而CABG需开胸手术。此外,在缺乏腔内影像学技术时,左主干口部病变存在误诊风险。部分影像学显示的“狭窄”可能仅为解剖学变异,实际并没有严重斑块负荷,此类病变仅需药物治疗即可。因此,既往存在因误诊而接受不必要CABG的病例,腔内影像学的应用显著降低了此类误诊率。
另外,左主干远端分叉病变(尤其无保护性病变)的处理最为复杂,需综合评估其他冠状动脉血管病变严重程度,通常采用SYNTAX评分系统进行冠脉解剖学评价。对于SYNTAX评分≥33分的患者,依据现行指南推荐CABG仍优于PCI,尤其合并糖尿病患者。因此,当前临床实践仍需遵循指南与循证医学证据。
近年来,器械技术持续革新,如新一代支架厚度已从既往超过100微米降至数十微米,国产研发支架甚至低于60微米,支架性能更加精良;腔内影像学指导技术不断进步;以及国际交流不断深入,相互借鉴优势技术和经验:全球医师可学习我国在复杂PCI技术领域的丰富经验,我们也要学习国外先进的CABG技术。中国医师在复杂冠状动脉病变的处理上技艺精湛且经验丰富,相关左主干病变的回顾性研究中报告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及死亡率非常低。展望未来,AI辅助的腔内影像学技术及多模态融合技术,是否将进一步挑战CABG在左主干病变治疗中的地位,值得期待。
专家简介
鄢华 教授
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
教授,医学博士,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美国斯坦福医学中心访问学者
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院长、科教处主任、冠心病病区主任
湖北省“楚天英才计划”医疗卫生人才,湖北省优秀医师,武汉市中青年医学骨干人才,武汉市人民政府博士资助人选,荣获第五届医学界泰山奖-医疗管理奖
中国女医师协会心脏与血管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冠脉腔内影像及生理学学组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肿瘤心脏病学学组委员,中国医师协会胸痛专业委员会胸痛预警预防学组委员,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心脏重症专委会副主委,中国非公立医疗机构协会心血管疾病专业委员会副主委,中国非公立医疗机构协会慢性病管理分会常务委员,湖北省医院协会第四届理事会副会长,湖北省医院协会民营医院分会主任委员,湖北省高血压达标中心联盟副主委,湖北省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常务委员等
《CCI中文版》副主编,《中国心血管杂志》《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中华脑血管病杂志》《临床内科杂志》编委
医脉通是专业的在线医生平台,“感知世界医学脉搏,助力中国临床决策”是平台的使命。医脉通旗下拥有「临床指南」「用药参考」「医学文献王」「医知源」「e研通」「e脉播」等系列产品,全面满足医学工作者临床决策、获取新知及提升科研效率等方面的需求。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