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个窗口办业务,正式工月薪8000,我拿5000,连公积金都没有。"在银行干了三年的派遣制柜员小林,最近总盯着工牌上的"劳务外派"四个字发呆。
![]()
全国像小林这样的派遣工到底有多少?没人说得清具体数字,但35万家劳务派遣公司的存在,已经说明了一切——这个行业就像雨后春笋,短短十年间从街头小中介,长成了盘踞劳动力市场的庞然大物。
企业用派遣工,藏着"一本省钱账"
上海电子厂的张主管算过笔明白账:招个正式工,月薪6000得额外缴2000社保公积金,旺季加班还得给三倍工资;换派遣工,每月给中介6000块全包,淡季一个电话就能退回去,连句"对不起"都不用多说。
更妙的是"甩锅"方便。去年广州物流公司裁20个分拣员,因为都是派遣工,老板直接跟中介说"下周不用来了"。HR私下说:"要是正式工,光赔偿金就得掏小百万,现在一分不用花。"
国企和事业单位更精。某公立医院的护士长透露:"科室15个护士里10个是派遣的,编制就3个。她们干着同样的活儿,年终奖却只有正式工的三分之一。"
找工作的人,没得选只能"先上车"
河南小伙小王的经历很典型。高中毕业后在劳务市场晃了仨月,最后跟中介签了合同去苏州电子厂:"虽然是派遣工,但好歹包吃住,每月能存4000。"他知道正式工福利好,可"没学历没技术,正规大厂根本不直接招人"。
这种供需错位,让劳务派遣成了"刚需"。超市旺季缺促销员,农场收麦缺短工,快递公司双十一只恨人手少——这些活儿不可能招正式工,派遣公司就像"劳动力超市",随叫随到。
"我们这行就赚个差价。"某中介老板不避讳,"给工人开5000,向企业要6000,招100个人每月就赚10万。"再加上有些地方给灵活就业补贴,开派遣公司成了"低风险高回报"的生意。
法律规定成了"稻草人",漏洞随便钻
明明法律写着:派遣工只能干"临时、辅助、替代"的活儿,数量不能超企业总人数10%。可现实呢?
医院的护士站里,派遣工占了大半;学校的教室里,代课老师多是派遣身份;连银行柜台,都有近半数是"劳务外派"。某银行更绝,把柜员岗改叫"客户服务辅助岗",硬是把主营业务说成了"辅助性工作"。
监管人员也头疼:"企业和中介把合同做得天衣无缝,工人自己都分不清是派遣还是正式。去年查处的20家违规企业,全是'表面合规'。"
最吃亏的,永远是埋头干活的人
小林在银行干了三年,点钞速度比正式工还快,却连申请信用卡都被拒——因为"工作不稳定"。更气人的是,同批进单位的正式工都涨了两次工资,他的时薪还跟刚入职时一样。
这种"同工不同酬"的委屈,成了派遣工的通病。某外卖平台的配送站,正式工有意外险和带薪年假,派遣来的骑手却只有"出了事自己先垫钱"的口头承诺。
好在这两年风向在变。深圳刚出台新规,要求企业公示派遣工比例;江苏查处了30家违规使用派遣工的企业,罚没款超2000万。也许再过几年,小林工牌上的"劳务外派"会被擦掉,他也能像正式工一样,踏实说出"我在银行上班"。
你身边有派遣工朋友吗?他们的故事里,藏着多少说不出的委屈?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