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不满高额退休金?其实我们都被情绪带偏了,这两年,网络上屡屡出现一些拿着高额退休金的老人,引发热议。
![]()
特别是一些年轻人,大学毕业、考证无数,辛苦在职场里当“社畜”。月底工资到账三四千,不到部分老人退休金的一半。看着老人们拿着七八千、上万的退休金,吃喝玩乐、四处旅游,心里自然不平衡。
“凭什么?我干了二十年,交社保交得勤快,退休后才拿一千多?”
“是不是我们的钱被这些老人分走了?”
不少“灵活就业者”也抱怨,说自己掏钱交社保,到头来养老金还不如存银行利息高,觉得不划算。
其实,问题并不在老人身上,而在我们看问题的角度上。
只有换个视角去理解,才能看清背后的逻辑,不至于陷入“盲人摸象”的误区。
有些高退休金的老人,其实是“吃到了时代的红利”
确实,部分老人拿高额退休金,是赶上了时代的“好运气”。
有的人年轻时拿到“转编”指标,没干几年就下海经商,后来又顺利领到退休金;
![]()
有的人八十年代“顶职”进单位,被政策照顾到了;
还有一些老人,享受了“视同缴费”的政策红利,没花钱也能算作缴费年限。
但更多的老人,其实是有功劳、有苦劳的一代人。
我父亲的一位老战友,今年九十五岁,是离休干部,退休金一万二,还能领各种补贴和慰问金。
他在解放前入伍,当年在战场上出生入死。解放后,又参加剿匪战役,后来在公安系统工作了一辈子。
他说起当年的战友,常常哽咽:“他们很多都牺牲了,我算幸运活下来。”
这些为国家拼过命、流过血的老人,拿高额退休金理所当然。
他们的“福利”,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是历史留下的“功德账”。
对这样的人,我们只会心生敬意,而非嫉妒。
有些情绪,其实是“仇富心理”的另一种表现
人性中最复杂的,就是“嫌贫爱富、笑贫不笑娼”。
很多人看到某些老人退休金上万,每天唱歌、旅游、养花,就会心理不平衡。
![]()
这种情绪,说白了,就是“仇富心理”的延伸。
我有一次爬山,碰到两个大爷聊天。两人当年是同一个国营外贸公司的员工。
一个当年搞内勤,一个挂着经理头衔。三十多年过去,他们都退休了,
但两人的养老金差了一大截。
那个搞内勤的大爷一肚子不满,天天喊“不公平”,说自己是“二房生的”,别人是“正房生的”。
其实,这样的对比到处都有。
但世界上从来没有“绝对的公平”,只有相对的合理。
岗位不同、责任不同、工资基数不同,养老金自然不同。
如果我们因为别人拿得多就愤愤不平,那只是把焦点放错了地方。
真正值得我们思考的,是如何让自己的未来也有体面的退休生活。
![]()
极个别的“坏苹果”,毁了整个群体的口碑
这几年,确实有些老人拿着高退休金,却做出让人反感的事。
有的参加“暴走团”,穿着名牌装备,却在马路上乱穿行,不让救护车;
有的在养生馆炫耀退休金,甚至有不雅行为;
还有的在地铁、公交上要求让座,不讲道理,言语粗暴。
这些极个别的现象被放大传播,网络上一片“喊打”。
但我们要明白,那只是“一粒老鼠屎”,不该代表整锅汤。
大多数老人依旧朴实善良,他们用自己的积蓄帮子女买房、带孙子,默默承担家庭责任。
只是经济下行、就业压力大,年轻人的怨气更容易被这些极端事件点燃。
于是,网上掀起了“老人仇恨潮”,实际上,这种情绪伤害的是整个社会的信任。
![]()
理性看待退休金差距,比盲目指责更重要
与其盯着别人的高退休金流口水,不如把焦点放在自己身上。
努力提升职场竞争力,争取高工资;
按高档次缴社保,多积累缴费年限;
这样到自己退休时,也能领到体面的养老金。
同时,那些拿高退休金的老人,也该自律自重——
少一点炫耀,多一点体谅;
不要在公交上与年轻人争座,不要用“资历”压人;
懂得尊重下一代,社会的温度才会更和谐。
退休金,是一个社会的“历史账本”,不是几句牢骚就能算清的。
![]()
拿得多的老人,有他们的时代背景与贡献;
拿得少的年轻人,也有属于自己的奋斗机会。
嫉妒解决不了问题,理解和努力才有意义。
当年轻人不再仇视老人,老人也能体谅年轻人,这个社会的代际裂痕,才能真正愈合。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