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当黄海潮汐裹挟着候鸟的羽翼掠过盐城滩涂,一群带着望远镜、记录本与好奇心的“湿地守护者”在此相遇。8月8日至11日,红树林基金会(MCF)在“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世界自然遗产地,开启了一场联结公民科学与生态保护的深度研学之旅。来自全国9个小红花公民科学站的成员代表,以公民科学站为纽带,共同探索人与自然的协作之道。
溯源:从湿地观鸟角到公民科学站
2023年世界候鸟日,“小红花观鸟角”鼓励计划正式启航。这个由腾讯基金会与红树林基金会(MCF)共同发起的项目,旨在为全国候鸟迁徙路径搭建“守护驿站”,让观鸟成为公众走进自然的桥梁。
两年后的今天,18省份的85个观鸟角如繁花绽放,而更深的探索正在发生——首批十个“小红花公民科学站”从观鸟延伸至更广阔的生物多样性保护领域。它们不仅是观察记录的前哨,更是培养科学素养,辐射周边地区的核心。
成员们在黄海湿地博物馆合影
共同愿景
小红花公民科学站,项目目标已从最初的观鸟爱好培养,升级为发现周边环境问题、使用科学方法探索、围绕生物多样性保护开展的公民科学站。我们深知,点燃大众对自然的好奇心只是第一步,引导他们掌握科学方法、参与真实科研、成为生态保护的“行动者”与“传播者”,才是公民科学的真谛。本次交流活动的核心环节——教师工作坊,正是承载这一目标的关键载体。
MCF专员周轩帆在开营致辞中点明:“公民科学不是科研人员的专利,每个人都能成为自然数据的‘传感器’,为保护行动提供‘新能源’。”
集结:跨越山海的守护者联盟
开营仪式上,将生物和诗歌结合的诗意教师、能辨认300多种鸟类的观鸟少女、干劲满满的湿地小研究员……天南海北的成员代表们带着前置任务包中的"资源地图"与"问题清单"而来,他们各自讲述着发生在各自科学站的故事,盐城酒店会议室顿时化身微缩版“中国生态地图”。
梅山小学代表发言
理论筑基,赋能项目设计
工作坊摒弃了单向灌输的模式,而是采用“理解—设计—共创”的互动循环框架。第一天的课程里,主讲导师周凯文博士与成员们一同深入探讨公民科学的核心理念与实践路径。周博士系统梳理了公民科学的定义、类型及其在全球生物多样性监测、气候变化研究、新物种发现乃至政策推动中的巨大价值。探讨了公民科学在弥补科研人力不足、重建人与自然联结、赋能普通公众成为“知识共建者”方面的不可替代性。过程中金句频出:“公民科学等于连接公众与自然和科学的桥梁”、“让普通人走进科学,让科学走进生活”。
周博士为工作坊成员讲解公民科学知识
从参与到设计
工作坊详细拆解了如何规范、有效、持续地参与公民科学项目,内容涵盖生物多样性调查方法简介、数据规范的核心、激发持续参与的动力、带领者的角色与流程。周博士引导老师们学习如何将日常观察的好奇心转化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同时系统传授项目设计的基本路径,特别强调了可行性分析的重要性,倡导从小处着手,善用现有资源。
工作坊成员认真学习
世界咖啡馆里的思维碰撞
理论是基础,实践见真章。第二天的工作坊创新性地引入了“世界咖啡馆”模式进行深度共创。老师们带来的五花八门的“自然之问”被归纳为六大类。全体老师分为小组,围绕不同类别的“问题桌”进行轮转讨论。每桌设主持人引导流程,围绕“问题明确”、“资料查阅”、“目标假设”、“资源需求”、“方法设计”、“开展要点”、“分析传播”等关键步骤进行头脑风暴,随后老师们根据兴趣和基础,分组进行针对性设计。
成员们分组讨论、设计项目
成果与展望
在第三天的项目汇报环节,各小组展示了充满创意与可行性的公民科学项目雏形。老师们的热情与思考深度令人振奋。这些凝结了集体智慧的项目方案,后续将进行专家评审,审核通过后将成为小红花公民科学站后续重点支持的对象。
成员们展示设计项目
三日行记:在遗产地课堂中践行公民科学
Day1 从博物馆到麋鹿园:解码湿地生命网络
黄海湿地博物馆的抹香鲸化石与生态沙盘,认识滨海湿地生态系统的构成与价值;
中华麋鹿园的“鹿角课堂”,成员亲手测量鹿角尺寸,理解物种重引入的保育智慧;
学生体验一节主题为“麋鹿印象”的剪纸课,麋鹿腾跃的剪影映亮窗棂。
Day2 条子泥滩涂:化身潮间带科学家
晨光中的高倍望远镜对准水鸟们的绰约身姿,午后滩涂成员们奋力探寻底栖生物;
实验室灯光下,物种鉴定课同步展开:显微镜中的光滑狭口螺、彩虹明樱蛤,化作数据卡片;
博物绘画课上,颜料晕染出反嘴鹬修长的黑喙,诠释潮间带的生命力。
Day3 珍禽保护区:触摸保护一线
大雨下的珍禽保护区,成员们深入了解到保护区工作的艰辛与重要性;
课堂中,学生用再生材料制作“湿地立体雕塑”并跟随老师创作诗歌,童声朗朗;
成果分享会上,三天来的创作集中展示,欢声笑语不绝于耳。
活动感悟
“虽然我们这些孩子生活在黄海之滨,但对黄海湿地的生态情况了解还是比较浅显的。通过这次活动,我感觉为孩子们打开一扇认识大自然的窗户,非常有意义、有价值。”
——江苏 丰利小学教师 徐华
“比如说勺嘴鹬,它的食物是什么,它所处的环境也是我们所处的环境……通过数据的收集,在了解这些物种的同时,也能更好的了解我们自己。”
——湖南 绿色潇湘志愿者 海金沙(自然名)
“昨晚那个世界咖啡馆环节,就比较新颖,让大家除了关注自己以外,还可以关心项目,拓宽自己的思维,倾听新的、不同的声音。”
——武汉观鸟协会会员 汤飞
“我们常说的一句话叫‘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们既有博士或者教授等专家开展课程,又能带我们实地探访、观察,整个过程就觉得除了很辛苦以外,活动真的很用心。”
——广东 梅山小学家长 五味子(自然名)
“孩子的观察技巧有所进步,同时在活动中如何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在参与过程中,他会获取一定的经验,也便于在后续激发他的兴趣爱好。”
——江苏 丰利小学教师 石卫新
冯军老师为小朋友们带来一节立体雕塑课
冯军老师分享道:“作为参与过多次自然教育的教师,这次盐城之行真正触动了孩子们的心灵。每晚活动结束后,孩子们都会兴奋地跟家长、老师分享白天所见所学的一切。他们开始用‘公民科学家’的眼光观察生活,这种发自内心的探索欲,正是红树林基金会(MCF)用专业与热忱点燃的星火。期待未来继续与基金会携手,让更多孩子在世界遗产地里读懂生命之书。”
小朋友创作的雕塑和童诗
小朋友在作品分享会上展示雕塑
结语:科学之火,可以燎原
盐城的海风,吹拂着思想的火花;湿地的鸟鸣,应和着探索的热情。三天的工作坊虽已落幕,但小红花公民科学站的公民科学实践之旅,才刚刚启程。老师们带着知识、方法与满满的行动计划回到各自的城市与校园,他们将化身“火种”,点燃更多青少年和社区居民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引导他们用科学的眼光观察世界,用规范的行动参与保护。
活动研学手册
公民科学,不仅关乎数据和论文,更关乎人与自然的重新连接,关乎培养一代具有科学素养和生态责任感的公民。我们相信,当越来越多的“小红花”在神州大地绽放,当科学的探索精神在校园和社区扎根,我们守护绿水青山、共建生态文明的根基将更加牢固。为候鸟保护,培养一万名小粉丝!为公民科学,播撒千万颗火种!前路漫漫,我们携手同行。
结营仪式上工作人员为师生家长颁发证书
活动视频
本次交流活动的圆满成功,离不开盐城市湿地和世界自然遗产保护管理中心、黄海湿地博物馆、江苏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华麋鹿园、江苏东台沿海湿地旅游度假经济区管理委员会、条子泥湿地、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研究中心、江苏盐城湿地珍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腾讯基金会等机构的鼎力支持,以及冯军老师、薛丽云老师、杨洪燕老师、周凯文老师、邓丽云老师等专家的倾情授课与专业指导,在此致以最诚挚的感谢!
本文转自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