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8岁大连大爷,15年前砸674万买下商铺、红本在手,如今却被官方一句“当年登记错了”直接撕证,1524㎡地下产权一夜蒸发!
十五年前,张风君提着整整两大箱购房合同和发票,在售楼处刷卡674万,那一刻他以为“红本本”就是护身符。
谁料这本盖着钢印的房产证,如今被房管部门轻飘飘一句“当年登记错了”撕成废纸。
![]()
最魔幻的是时间线:
- 2005年12月,开发商已经把这1524㎡地下一层押给建设银行换了5000万贷款;
- 2006年9月,同一批面积又卖给了张风君;
- 2007年2月,房管部门照样给他办证、照样让他拿房本去工商银行贷出300万;
- 2022年,一纸《更正登记决定书》从天而降:地下那层归银行抵债了,你的证作废。
![]()
张风君就像站在一场早已写好的剧本里:前脚刚把装修砸进几百万,后脚就被通知“房子不是你的”。
洗浴中心租着他的房,现在理直气壮拖欠两百多万租金——“你都不是房东了,我凭啥给钱?”
![]()
他去起诉想撤销更正,法院说“这是纠错,合法”;
他申请国家赔偿,房管部门回“无事实与法律依据”;
他想揪开发商,公司早在2017年注销,连个被告都找不到。绕了一圈,只剩68岁的老头子在信访窗口排队,手里攥着一叠发黄的合同。
更离谱的是,这套房子居然一路绿灯完成了“双重抵押”:
- 2005年押给建行;
- 2007年又让他拿同一本房产证去工行再贷300万。
![]()
银行之间、房管之间,信息墙厚得像钢板,最后窟窿全让购房人背。
网上有人替他算账:当年674万买的1756㎡,如今光地下那1524㎡就值1629万,加上装修直接亏掉两千万。
可账怎么算?官方一句“形式审查已尽责”就把自己择得干干净净。
这事儿最让人后背发凉的,不是钱没了,而是逻辑:
买房能办证——你以为安全;
拿证能贷款——你以为稳妥;
贷款能还完——你以为踏实;
结果告诉你,证可以撤回,房可以收回,所有流程都合法,只有老百姓的损失没人认领。
![]()
所以,别急着骂张风君“活该没做尽调”。真要较真,我们谁不是把房产证当成“终极保险”?
——买房要跑十几趟银行、公证处、税务局,最后红本到手,大家心里那根弦就松了:国家盖的钢印,还能有假?
可现在官方告诉你:钢印是真的,但内容可以“撤回”;
流程是合规的,但责任可以“漂移”。
一句“历史遗留问题”,就把锅甩给早已注销的开发商、给当年办事的临时工、给“系统没联网”的年代。
只留下买房人站在原地,数着一夜之间蒸发的一千多万,怀疑自己是不是做了个长达十五年的噩梦。
更扎心的是,如果今天大连可以这样纠错,明天上海、广州、十八线小县城会不会也复制粘贴?
当一纸“更正登记”就能让千万资产归零,我们拼命攒首付、背房贷的意义到底在哪?房子到底是家,还是随时可能被抽走的积木?
留言区我留给大家:换作是你,674万和15年心血瞬间蒸发,你能咽下这口气吗?或者说,我们除了咽,还有别的选择吗?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