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狂犬病是一种致命性传染病,现有疫苗存在需多剂量接种、成本较高等问题,限制了其在疾病负担较重的低收入地区的可及性。本文聚焦狂犬病病毒糖蛋白(RVG)的结构引导工程改造,通过两种策略探索优化疫苗的可能性:一是对野生型 RVG 的表达cassette进行优化,包括密码子优化、启动子选择、与基质蛋白共表达等;二是通过结构引导的定点突变,增强 RVG 的表达量和融合前构象稳定性。研究发现,部分突变体虽在体外表现出更优的表达和稳定性,但在腺病毒载体和 mRNA 疫苗平台的动物实验中,未显示出比野生型 RVG 更强的免疫原性。不过,这些突变体为蛋白质亚单位疫苗的开发提供了有价值的候选,而全长野生型 RVG 在腺病毒和 mRNA 疫苗中已具备足够的构象稳定性和表达量,可满足小鼠模型中的最佳免疫原性需求。
一、狂犬病疫苗的现状与挑战
狂犬病是由狂犬病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因其神经嗜性特点,一旦感染中枢神经系统并出现症状,死亡率几乎达 100%。据统计,全球每年约有 55,000 人死于狂犬病,其中 99% 以上的人类感染由犬传播,且病例主要集中在非洲和亚洲的低收入地区。
现有狂犬病疫苗虽能诱导明确的保护性免疫反应,但存在明显局限:
多剂量需求:暴露前预防(PrEP)需 2-3 剂,暴露后预防(PEP)需 3-5 剂,且需结合狂犬病抗体制剂,多次就医对低收入地区患者构成巨大障碍。
成本问题:相对昂贵的价格进一步限制了其在疾病高发地区的普及。
狂犬病病毒糖蛋白(RVG)是诱导保护性中和抗体(VNAs)的关键靶标,也是亚单位疫苗的核心成分。目前,以 RVG 为基础的新型疫苗(如腺病毒载体疫苗、mRNA 疫苗、重组蛋白疫苗等)正处于研发阶段,但尚未解决单剂量保护、长期免疫持续等问题。因此,通过工程改造提升 RVG 的免疫原性,成为开发下一代狂犬病疫苗的核心方向。
二、研究策略:从表达优化到结构改造
为提升 RVG 的免疫原性,研究团队采用了两种互补策略:一是优化野生型 RVG 的表达系统,二是通过结构引导的突变增强其特性。
(一)野生型 RVG 表达 cassette 的优化
该策略旨在不改变 RVG 氨基酸序列的前提下,通过调整表达元件提升其表达量和免疫原性,具体包括以下方向:
启动子比较
评估了三种基于巨细胞病毒(CMV)立即早期启动子的变体:LPTOS(含内含子 A 和四环素操纵子)、CASI(含 CMV 增强子、鸡 β- 肌动蛋白启动子等)和 Short(不含内含子 A 的 LPTOS 缩短版本)。结果显示,三种启动子驱动的 RVG 表达水平无显著差异(图 1B、C)。
密码子优化
将野生型 ERA 株 RVG 与密码子优化的 PVoG RVG( Pasteur 病毒株 ectodomain 与 SAD-B19 株病毒内序列的嵌合体)对比,发现 PVoG 在体外表达量显著高于野生型(图 1B、C)。
三聚化结构域插入
在 RVG 的 C 端添加 T4 噬菌体纤维蛋白折叠域(Fib)及不同长度的柔性连接子(Link 或 Longlink),旨在增强其三聚体形成。但结果显示,该改造显著降低了 RVG 的表达(图 1B、C)。
与基质蛋白(RVM)共表达
设计了六种双抗原表达构建体,包括双启动子、内部核糖体进入位点(IRES)连接、自切割 2A 肽(F2A)连接等方式。结果显示,除 F2A 构建体(尤其是 RVM 位于切割肽下游时)表达降低外,其余方式对 RVG 表达无显著影响(图 1B、C)。
图 1,展示了不同表达构建体的结构及体外表达水平
(二)结构引导的 RVG 突变体设计
基于 RVG 的融合前构象对诱导中和抗体的重要性,研究团队设计了 72 种突变体,采用七种策略稳定融合前构象并提升表达(表 1)。
表 1 结构引导的 RVG 融合前构象稳定策略
三、关键发现:体外优化与体内免疫原性的差异(一)野生型 RVG 优化的体内效果
尽管部分构建体在体外表现出更高的表达量(如 PVoG),但在腺病毒载体(ChAdOx2)疫苗的小鼠实验中,所有优化构建体的总抗 RVG IgG 滴度和病毒中和抗体(VNA)滴度均未超过野生型 ERA RVG(图 1E)。这表明,体外表达量的提升并不一定转化为体内免疫原性的增强。
(二)RVG 突变体的体外筛选
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融合前构象特异性抗体 RVC20 的结合情况,评估突变体的表达量(中性 pH 下的中位荧光强度,MFINeut)和酸稳定性(酸性 pH 与中性 pH 的 MFI 比值),发现:
33 种突变体的表达量达到野生型的 70% 以上,其中 V273P-GFP 的表达显著提升(图 3A、C)。
20 种突变体的酸稳定性比野生型高 2 倍以上,H270P 是表现最佳的单突变体(图 3B、D、E)。
未发现同时显著提升表达和稳定性的突变体。
图 3,展示了突变体的表达量和酸稳定性分布
(三)组合突变体的性能
选取 11 种有潜力的单突变体,构建 43 种双突变体和 3 种三突变体,发现:
L271Q+H419L 双突变体的表达量最高(图 5A)。
H270P+H419L 双突变体的酸稳定性最佳(比值 > 0.8),显著高于 H270P 单突变体(比值 0.5)(图 5B、C)。
图 5,展示了双突变体的表达和稳定性优化效果
(四)突变体疫苗的体内免疫原性
在 mRNA 疫苗(脂质纳米粒包裹)的小鼠实验中,H270P 单突变体、H270P+H419L 和 L271Q+H419L 双突变体的总 IgG 滴度、VNA 滴度及 VNA/IgG 比值,均与野生型 PVoG 无显著差异(图 6)。这一结果与此前部分研究中 H270P 突变体增强免疫原性的结论不同,提示免疫原性受疫苗平台、动物模型等多种因素影响。
图 6,展示了不同突变体诱导的抗体反应
四、研究意义与未来方向(一)对疫苗开发的启示
载体疫苗与蛋白质疫苗的差异
全长野生型 RVG 在腺病毒和 mRNA 载体中已具备足够的构象稳定性和表达量,可能无需进一步改造;而突变体在体外的高表达和稳定性,使其更适合蛋白质亚单位疫苗(可提升生产产量和储存稳定性)。
构象与免疫原性的关系
RVG 的融合前构象虽能被部分中和抗体(如 RVC20)识别,但野生型 RVG 在生理条件下可能已主要以融合前构象存在,因此额外的稳定化改造对免疫原性提升有限。
(二)局限性与未来研究
动物模型的局限性:研究仅在小鼠中开展,需在犬等自然宿主中验证。
免疫机制的深入探索:需进一步分析突变体对 T 细胞反应、记忆 B 细胞形成等的影响。
更高表达突变体的筛选:现有突变体的表达提升幅度有限,未来可通过更高效的设计策略优化。
识别微信二维码,添加生物制品圈小编,符合条件者即可加入
生物制品微信群!
请注明:姓名+研究方向!
本公众号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cbplib@163.com),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所有文章仅代表作者观不本站。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