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20日,中国科学院与中国工程院同步公布了新一届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名单。在639名中国科学院有效候选人与660名中国工程院有效候选人中,张靖、李晋平、许小红、寇子明、李思进、程芳琴入选两院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名单,山西学者占据6席,创下该省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里程碑。
![]()
这六位科学家扎根三晋大地,在量子科技、能源材料、高端医疗、绿色矿山等关键领域取得突破性成就,成为观察山西从“煤焦铁”向“高精尖”转型的鲜活样本。
01
量子之光:张靖
山西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
张靖是山西本土培养的顶尖物理学家。1974年出生于山西文水,本硕博均毕业于国内名校,并在英国、法国完成博士后研究。2004年,他放弃海外机会回到山西大学光电研究所,开启超冷原子量子模拟的攻坚之路。
![]()
他带领团队在国际首次实现费米气体量子简并和自旋轨道耦合,为量子计算提供关键实验平台。其成果发表于《Nature》《Physical Review Letters》等顶刊,其中2023年以山西大学为第一单位在《Nature》发表的论文,实现该校独立完成顶刊“零的突破”。他两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06、2020),并获科学探索奖、饶毓泰物理奖。2024年底,他履新山西大学副校长,成为量子光学与光量子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的领军人。
02
气体分离之钥:李晋平
太原理工大学党委副书记
李晋平的科研生涯与山西能源革命紧密交织。1964年出生,17岁考入太原工学院(太原理工前身),师从谢克昌院士。他从贮氢材料起步,逐步聚焦煤层气提纯与CO₂捕集技术。
![]()
他提出“多孔分离材料创制”理论框架,在Science、JACS等期刊发表论文500余篇,授权专利30余项。其团队开发的金属有机框架(MOF)材料,实现甲烷/氮气高效分离,推动低浓度煤层气规模化利用;研发的“双膜耦合”技术大幅降低CO₂捕集成本。作为第一完成人,他斩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及多项省部级一等奖,并获侯德榜化工科学技术成就奖。
03
磁学前沿的巾帼力量:许小红
山西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
许小红是山西省属高校中唯一的女性校长,也是磁性材料领域的国家级领军人才。她1988年毕业于天津大学,后赴日本、英国开展合作研究。2006年回到山西师范大学,组建磁性分子与磁信息材料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她深耕自旋电子材料与器件20余年,在Nat. Commun.、Phys. Rev. Lett.等期刊发表论文300余篇。2024年,她牵头获批千万级国家区域创新发展联合基金项目,主攻二维磁性异质结的居里温度调控,为下一代低功耗自旋芯片奠定基础。她3次获得山西省自然科学一等奖,团队研发的稀土永磁材料已应用于新能源汽车与风电领域。
04
矿山智能化的破局者:寇子明
太原理工大学教授
寇子明用40年时间改写中国矿山装备“受制于人”的历史。1964年生于陕西,1996年成为太原理工最年轻教授之一。他创立矿山流体控制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直面井下装备“卡脖子”难题。
![]()
他的标志性成果——永磁外转子提升机,将传动效率提高23%、能耗降低30%,打破国外垄断,获2021年中国机械工业技术发明一等奖。针对煤矿辅助运输短板,他研发的智能巡检机器人、断带抓捕系统已在潞安、晋能等企业应用,减少事故率超90%。他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手握146项发明专利,被誉为“科创名匠”。
05
心核医学的开拓者:李思进
山西医科大学教授
李思进将山西核医学推向国际前沿。1962年生于山西太谷,曾任山西医科大学校长,现任山西省政协副主席。他创建分子影像精准诊疗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推动核医学从诊断向治疗跨越。
![]()
他主持建成全国首个放射性药物临床评价平台,研发全自动放射性药物合成装置获30余项专利,助力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核医学科连续四年跻身全国前十。他主持编写《核素心肌灌注显像临床应用指南》等15部行业标准,2020年获SNMMI主席杰出贡献奖(53年来首位中国学者)。其团队在心脑血管疾病早期诊断领域已达国际领先水平。
06
固废再生的绿色先锋:程芳琴
山西大学教授
程芳琴的科研聚焦煤炭大省的“生态痛点”。1964年出生,曾任南风化工首席工程师,2002年转入山西大学,组建国家环境保护煤炭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重点实验室。
![]()
她开发煤基固废制备绿色建材技术,在山西、内蒙古建成10余条产业化示范线,每年消纳煤矸石超百万吨。她主持的CO₂矿化利用项目,将工业尾气转化为碳酸钙产品,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及4项山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因其在循环经济中的贡献,被授予“全国五一巾帼奖章”“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
07
转型启示:顶尖人才如何重塑山西创新生态?
这六位科学家的科研轨迹,折射出资源型地区转型的深层逻辑:
需求导向的科研定位:寇子明坚持“三走出三走向”(走出实验室、走向现场),程芳琴从盐化工转型固废处理,均以产业痛点驱动科研攻关。
本土平台的持续投入:山西大学量子光学、太原理工矿山流体控制等国家级平台,为张靖、寇子明等提供长达20年的稳定支持。
学科交叉的突破路径:李晋平融合材料化学与能源工程,许小红交叉材料物理与电子信息技术,凸显复合型创新的价值。
国际视野下的本土实践:李思进引入牛津大学经验构建山西核医学体系,张靖在巴黎高师研究后返晋突破量子模拟。
当人们惊叹于山西从“煤焦铁”到“量子、纳米、核医学”的跨越时,这六位科学家正用扎根黄土地的坚守证明:资源型省份的创新突围,始于对人才的长期培育,成于科研与产业的深度共鸣。
附两院增选名单>>
本文综合整理自公开报道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