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七月一到,南方的傍晚总多了些特别的景致:路口、桥边,常有老人蹲在地上,用粉笔画个圈,借着昏黄的路灯点起一沓纸钱,火苗舔着纸灰打着旋儿,空气里飘着淡淡的烟火气。
这便是中元节的前奏——在南方,这可是和清明、冬至并重的“三大节”之一,甚至看得比春节还要重要!因为有些人清明节,春节不回家,可是中元节也必须回家一趟!
而在中元节期间,尤其讲究的是要在路口烧纸,这又是为什么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要说中元节的起源,得先提“三元”的说法。老祖宗认为,正月十五上元节是天官赐福,七月十五中元节是地官赦罪,十月十五下元节是水官解厄。
中元节最早和道教有关,后来又融进了佛教的“盂兰盆节”元素——传说目连救母时,用百味饮食供养十方僧众,才解了母亲在饿鬼道的苦难。
所以这节打根儿上就带着“敬祖、赦罪、超度”的意思,既是对自家先人的怀念,也包含着对孤魂野鬼的体恤。
为啥南方对中元节格外上心?这或许和地域里的“宗族气”有关。
南方多山地水乡,聚族而居的传统保留得更久,祠堂、族谱维系着家族根脉,而中元节恰恰是“认祖归宗”的重要时刻。
就拿广东、广西,湖南等地来说,节前几天,在外打工的年轻人再忙也得赶回家,和长辈一起“做节”;湖南、江西一带,在过去村里还会搭起戏台唱“鬼戏”,说是给老祖宗和过路的“好兄弟”(南方对孤魂的尊称)听;福建人则要准备“糖塔”“薄饼”,甜腻的味道既能讨好“先灵”,也象征着日子甜甜蜜蜜。
这些习俗说到底,都是怕忘了来路,怕先人的恩情被岁月冲淡。
最让人好奇的,还是路口烧纸这事儿。小时候问奶奶,为啥不在家里烧?奶奶总会拍拍我的头:“家里的祖宗有牌位,认得出门;那些没家的孤魂野鬼,只能在路口等着。”
原来这圈里的纸钱,是给自家祖宗的,画圈留个小口,好让先人的“钱”能顺顺当当进来;圈外再烧一堆,是给无主的孤魂,怕他们在七月里“闹脾气”,也求个邻里平安。
烧纸时还得念叨着“祖宗来领钱”“各路好兄弟莫抢”,语气里既有敬畏,又有几分像招呼街坊邻居的熟稔。
这场景突然让人明白,烧纸哪是迷信?不过是后人想和看不见的先人说说话:“我们过得挺好,您在那边也别亏着。”
南方的七月,暑气还没消,晚风里却总带着点温柔的牵挂。路口的火光不是阴森的符号,而是活着的人对逝去的人说“我还记得你”的方式。
就像老辈常说的:“节是死的,人是活的。”那些烧纸、祭祖的习俗,说到底是怕日子太快,把该记住的人给忘了。
如今城市里不让烧纸了,有人会用鲜花、水果摆在路口,意思还是一样的。其实形式变了没关系,那份藏在烟火气里的惦念,才是中元节最该留住的东西。
毕竟,记得祖宗,才能走得更稳;心怀敬畏,日子才能过得更踏实。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