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有约,一号诗巷欢迎各位的到来。
时节一入秋,仿佛心中的那些尘嚣也在不知不觉间被光阴的细网过滤掉了一样。
看那树叶,看那山河村落,看那云霞芳草……,都有着一种静美,都有着一种无比丰富的诗情与画意。
走进古诗词,在最美的文字中,赏秋的容颜,读秋的心境;本期诗的要跟大家分享的,是明朝诗人徐文和的一首《秋夜》。
这首诗语言简单流畅,用短短四句写尽秋夜之美,读一遍就让人沉醉。
秋夜
明·徐文和
山空夜静月朦胧,一扇微凉白苧风。
石鼎烟销镫影外,竹窗人梦叶声中。
徐文和,号蜑湖,我国明代诗人,著有《蜑湖吟稿》。
徐文和的诗风比较空灵恬淡,能够以“淡味”滋人之心脾,颇受读者的喜爱。
我们本期群分享的这首诗乃作者写于一个凉爽的秋夜,而作者诗风的“空灵恬淡”之特点也于此诗中得以很好的印证。
诗的首句在第一时间切出题目:山空夜静月朦胧;山间空阔,夜晚静悄悄的,朦胧的月光洒遍大地。
我们可以看到,在诗的首句中,作者一连用了三个形容词来对其中的三个物象加以修饰。
而这三个形容词看似仅在修饰三个特定的物象,但实际上它们却又都间接地让临近的物象变得更加唯美,也就是说每个形容都以间接的方式修饰到了其他两个看似与自己无关的物象。
山之“空”让“夜”“月”更显宁静,夜之“静”让“山”月”更显空灵,月之 “朦胧”让“山”“夜”更显幽旷。
而不得不说的是,首句其实也并非仅仅在写一般物象,在呈现典型的画面,它更是在投射作者的心境。所以我们眼前看到的是一幅美妙的秋夜图画,而内心感受到的又无不是作者清宁安然的心境。
承句继续写月夜之景象:一扇微凉白苧风;温柔凉快的风从门户中吹进来。
首句重在突出视觉效果,而这里的承句则在突出视觉效果的基础之上,将“触觉”也进行了体现。
“一扇”可理解为一扇门或一扇窗,作者用其作为量词来修饰物象“风”,不但让其显得有了一定的形状,而且还让雅致的画面感得以充分呈现。
“白苧”指一种质地轻薄的布,作者将其用来与“风”搭配,进而让风的形象得以美化和”升级”。
很显然,作者在此处特意运用了比喻和通感的修辞手法,使得无形之风有了更加真实具体的可视形象。
风的柔软轻盈,风的凉爽丝借因“白苧”一词尽现于作者笔端,而作为读者的我们,仿佛不但能够感受到这样的风的吹拂,而且还可以真实地触摸到它一样,真乃妙不可言。
“石鼎烟销镫影外,竹窗人梦叶声中。”;石鼎中的香已燃成灰烬,室内的那盏灯投下幽暗的影子,竹窗之下,“我”在竹叶的摇曳声中酣然入睡。
也许大家都发现了,随着诗的内容的推进,诗中的空间位置也在发生着改变。
到了转合两句处,作者已然将空间转换到了室内,进而对室内的物象以及情景做出描摹。
“石鼎烟销镫影外”一句在从时间上呼应前二句的同时,还含蓄地体现了月夜时间之“晚”,这样就可谓为最后一句的内容做好了铺垫。
那么从画面感来讲,这一句则借助典型物象“石鼎”“镫影”诠释了作者所居环境的雅致和宁静,同时也诠释了作者形象方面的高雅。
“竹窗人梦叶声中。”;这句真是美到了极致,它既写出了秋夜之宁静,也写出了竹叶之有声,既写出了人物梦境之美好,也写出了人物心境之坦然洒脱。
所以,这句的画面可谓集听觉、视觉、动态和静态为一体,让我们在品读的同时,无不感受到了来自秋天月夜的无限美好,无不看到了作者置身于人事之外的闲适洒脱形象,无不读懂了作者追求宁静和质朴的高尚情操。
另外值得一说的是,尾句中的“竹”看似被作者择来构建画面,实则它承载着作者的美好情怀,这种情怀无关名利而关乎自然,关乎一种与静、淡、空有关的至高境界。
月入虚窗风在枕,酣然人卧一庭秋;读完一首,久久沉醉。
读古人诗,也学写自己的诗,将读写进行到底;关注一号诗巷,我们下期精彩不见不散!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