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7—10日,中华医学会2025年结核病学术大会在北京召开。本届大会由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结核病学分会主办,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北京市结核病胸部肿瘤研究所共同承办,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结核病防治临床中心、北京结核病诊疗技术创新联盟、世界卫生组织结核病研究和培训合作中心提供技术支持。大会以“科技赋能,精准发现”为主题,云集国内外专家学者,聚焦结核病防控前沿科技突破与实践经验,共商终结结核流行大计,为推动我国结核病防治工作向前发展贡献智慧。
![]()
唐神结主任委员致辞
![]()
大会开幕式
■防控形势严峻,终结结核面临时代大考
中华医学会结核病学分会主任委员唐神结教授指出,目前全球的结核病防控形势仍然严峻,据世界卫生组织报告,2023年全球估算新发结核病患者1080万例,125万人因结核病而死亡,结核病重返传染病的“头号杀手”。我国仍是全球结核病高负担国家,2023年估算新发结核病患者74.1万人,其中耐多药/利福平耐药结核病患者2.9万人。
中国医学科学院病原生物学研究所金奇教授在报告中指出,目前全人群结核感染、发病率下降缓慢,在潜伏感染、活动性结核病、无症状结核的诊、防、治、控等方面仍然面临着很大挑战,未来应鼓励进行关键核心技术研究,把握国内外动态信息,融合最新理论和前沿技术,满足临床未满足的需求。
本次大会充分显示了科研和创新赋能结核病防控的主题,结核病诊断技术、治疗方案和疫苗研发等领域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创新浪潮,分子诊断技术不断革新,人工智能(AI)辅助诊断效率跃升,新型抗结核药物相继问世,短程治疗方案逐步推广,疫苗研发领域捷报频传,为终结结核病的目标注入了磅礴希望。
■科技赋能,智能化手段助力结核病发现
加强结核病患者的主动发现是本次大会的热点内容之一。中华医学会结核病学分会前任主任委员、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李亮教授从结核病筛查和诊断需求的角度,系统介绍了近年在非痰标本诊断检测领域的研发进展,包括舌拭子、呼气代谢组学、咳嗽-语音生物标志物、AI辅助诊断新技术研发、设备小型化等无创智能诊断新技术,提出了以创新为驱动,构建多组学、多模态、全方位的结核病诊断体系。
AI在结核病主动发现中的研究和应用也是本次大会的一大亮点,基于数字影像技术的革新与多适应AI的深度应用,正成为推动结核病防治迈向精准化、高效化的核心引擎。特别是由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牵头、在全国多地区开展的基于移动CT的肺癌、肺结核等胸部疾病早筛早诊的“一扫双筛”项目,深入社区、乡镇开展肺癌、肺结核联合筛查,已累计完成6万余例筛查,这正是科技赋能的生动实践,既能实现大范围人群的快速筛查,又能精准识别隐匿病灶,为早诊早治提供关键支撑。
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涂吉教授介绍了团队将AI应用于结核病防控的全链条的实践:在筛查环节,基于深度学习的胸部影像系统对微小病灶检出率达92%,较人工阅片提升23%;在诊断环节,AI结合痰涂片显微图像分析,结核菌识别效率提高3倍,漏诊率降至4.7%;在治疗管理环节,AI模型整合用药史、耐药基因数据,预测治疗效果准确率89%,使耐药结核治愈率提升16%。
■破局治疗困境,短程方案与新药研发双轨并进
近年来,结核病治疗在进一步缩短疗程、提高疗效、降低不良反应、简化药物组合的方向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高孟秋教授以及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沙巍教授详细解读了世界卫生组织最新发布的结核病整合指南模块四中关于药物敏感性结核病以及耐多药结核病治疗的最新建议及其循证医学证据。基于最新的临床试验数据,2组疗程4个月的短程方案打破了全球沿用了三十多年的敏感结核病6个月标准化治疗方案“一统天下”的格局。在耐多药结核病治疗方面的临床试验则更为活跃,多个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显示出令人鼓舞的结果,新指南推荐了新的6个月超短程方案以及3个新的9个月短程方案,为患者和临床医生提供了更多、更好的选择。
无国界医生Lorenzo Guglielmetti博士和黄媛博士报告了“endTB-Q trial最新研究进展及结果”,这是备受瞩目的全球多中心临床试验“endTB-Q trial”结果在全球第二场报道分享。这项全球规模最大的贝达喹啉-德拉马尼联合治疗方案随机对照研究,首次在耐药结核高负担地区证实了全口服短程方案的可行性与卓越疗效(治疗成功率达86.5%),为世界卫生组织指南更新提供了强效证据。
■筑基未来防线:疫苗研发与基础研究突破瓶颈
新型疫苗研发曙光初现:来自牛津大学的姜石松教授介绍了基于重组重叠肽(ROP)技术的结核疫苗研发思路,介绍了牛津大学与哈佛大学创新技术-ROP疫苗平台以及基于ROP技术的新型结核病mRNA疫苗研发进展。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逄宇教授系统介绍了目前全球结核病疫苗研发概况、进展与面临的挑战,并分享了团队合作研发的mRNA疫苗的进展情况,目前研究团队正在针对疫苗的不同应用场景开展研究者发起的临床研究,综合随访并监测疫苗的安全性、相对效应、预防率、不良反应及相关风险因素。
病原-宿主互作机制深度解码: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刘翠华教授团队的研究揭示了结核感染致病与宿主免疫调控新机制,具体包括结核分枝杆菌(Mtb)Mce3C利用宿主组织蛋白酶B(CTSB)重塑宿主细胞死亡通路以促进病原菌致病的新机制、宿主干扰素基因刺激因子(STING)的线性泛素化修饰作为分子开关调控抗病毒感染免疫、Mtb劫持宿主线性泛素化修饰过程逃逸NOD样受体蛋白3(NLRP3)胞质免疫监视、Mtb劫持宿主线性泛素化修饰促进脂滴累积和病原胞内存活等。
大数据驱动防治策略重构: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的谷红仓教授分享了大数据驱动的结核检测和癌症筛查研究,他介绍了结核病目前的检测技术,基于高通量测序的TBseq®技术在结核病检测与研究中的应用探索以及利用循环游离DNA(cfDNA)多组学数据解析的肿瘤早筛技术研究。谷红仓教授还分享了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南京市第二医院、杭州市红十字会医院、广西壮族自治区胸科医院合作的关于真实临床研究数据。
本次大会共收到投稿论文1200篇,大会遴选论文发言稿203篇,壁报交流457篇,书面交流530篇。大会设全体大会报告1场,护理论坛1场,青年论坛1场,结核病规范化诊疗培训会前会1场,呼吸介入视频录播1场,介入手把手培训1场,学术专场22场,各类学术报告389个。来自国内外的300余名讲者就结核病预防控制、基础研究和临床诊疗以及相关学科的最新进展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交流与探讨,集中汇聚了国内外结核病及相关学科的新技术与前沿发现,系统呈现了科研突破、诊疗范式革新和防控策略升级,展现了我国结核病防治事业的蓬勃发展。
(供稿: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 刘宇红)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