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法治报记者 胡斌 通讯员 文星
“没想到综治中心这么快就帮我解决了难题,真是咱老百姓身边的说理地儿。”近日,在许昌市建安区综治中心调解室内,刚刚签下调解协议的村民司某某难掩激动。这一幕,正是建安区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成效显现的生动注脚。
近年来,建安区聚焦综治中心实体建设与实战运行,通过整合力量资源、夯实基层基础、创新工作机制,践行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全力推进规范化建设,让综治中心成为社会治理的“晴雨表”、矛盾解纷的“终点站”、服务群众的“连心桥”,“有矛盾纠纷就找综治中心”已逐渐成为当地群众的共识。
顶层设计领航
打造全新服务平台
“要把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作为提升基层治理效能的关键抓手。”建安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将其纳入年度重点工作任务,高位谋划、统筹部署。区委政法委牵头协调,严格对照《关于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规范化建设的意见》,科学制订建设方案,整合各方资源力量,高效推进综治中心升级改造。
今年上半年,建安区综治中心完成新址选址和规范化建设,5月底正式投入使用。新中心使用面积达650平方米,按照“1+4+5+N”工作模式科学布局,设有引导受理区、多元调解区、指挥调度区等多个功能分区,全力打造“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地”的矛盾纠纷化解服务平台。
功能布局优化
构建多元解纷体系
走进建安区综治中心,功能集成、布局合理的办公区域让人眼前一亮。中心围绕“功能集成、布局合理、方便群众、服务便捷”目标,统筹诉讼服务、检察服务、公共法律服务、信访接待四大服务中心职能,科学划分引导受理区、多元化解区、指挥调度区3大功能区域。
创新打造的两个综合调解室、一个特色品牌“老孙调解室”和一个综合协调室,有机融合了人民调解、司法调解、行政调解等资源,同时积极引入调解协会等民间调解机构,构建起全流程、闭环式的矛盾纠纷化解体系,推动基层治理从分散低效向系统高效转变。
6月25日,苏桥镇司堂村村民司某因光伏板安装补偿问题与企业产生纠纷,情绪激动地来到综治中心求助。他认为每块光伏板补偿80元过低,与他人二三百元的补偿差距较大,差价共达8200元,还担心自行安装的铁皮瓦未来出现安全问题无人负责,甚至表示若诉求无法满足,就让光伏电站无法正常运转。
而企业业务员张某则表示,光伏安装补偿价款随市场波动,先安装的村民已先享受收益,不能再按现行价格补偿,最多只能额外补偿2000元,且司某停止电站发电的行为已违反合同约定,应承担违约责任。
面对这一纠纷,综治中心迅速协调调解协会介入。经过多轮耐心协商,最终提出折中方案:总补偿金定为6000元,3日内首付1000元,剩余5000元分5年清偿,并约定逾期可加速到期追讨全款。该方案既考虑了企业的经济压力,又保障了村民的权益。双方当场达成协议并签字,光伏电站也在工作人员维保后恢复并网发电。
部门联动发力
提升矛盾化解效能
为实现矛盾纠纷高效化解,建安区建立了“常驻+轮驻+随驻”工作模式。法院、检察院、公安局、司法局、信访局等5家单位常驻办公,民政、妇联等12家单位轮驻、随驻响应。同时,根据矛盾高发领域动态调整轮驻计划,轮驻部门需“带资源、带权限、带方案”入驻,具备现场调处、政策解答、行政调解能力,避免“只挂号、不看病”。
“我们通过完善集中办公、资源共享、统一运行机制,真正实现了群众矛盾纠纷‘一门通办’。2025年上半年,综治中心排查矛盾纠纷1843起,成功化解1727起,化解率达93.7%。下一步,我区将继续加大宣传力度,持续深化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为平安建安、法治建安建设注入了强劲动力。”建安区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连良说。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