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9日晚,2025上海书展暨“书香中国”上海周圆满闭幕。作为一场文化阅读盛会,本届书展共接待市民读者超38.2万人次,图书销售总码洋6472.7万元,文创产品销售收入1017万元,阅界夜市6天销售收入64.8万元,外省市来沪观众占比25%,全市共举办1260多场阅读活动。
8月19日晚上,花旗大厦LED巨幅大屏上播放”书香是一种氛围”
对于参展方、作家、作者以及广大书友来说,他们为何要参与书展?他们爱上书展的原因是什么?他们又为书展带来了什么?本期新闻晨报《上海会客厅》节目,我们在本届书展落幕之前进行了采访,以一组人物群像采访来分享他们的观点。
8月19日晚上在中心活动区中央舞台的“相约星期二”演出
“上海书展年年开,每年都有新气象。”在老建筑保护专家、上海现代建筑设计(集团)公司原档案室主任娄承浩看来,今年书展与文创结合很突出:“有一本《上海石库门》,很厚的书,我走近一看,拉开是立体书,生动地反映石库门的客厅、厢房、前楼、灶偏间和晒台的位置和场景。此外,我这次和老朋友们一道去书展,是参加徐宝明老师《中国黄金货币》新书发布会,他是资深金融专家,我曾为写上海金业公所文章向他请教过,这次在他的专著论述上海黄金交易前世今生中也提到金业公所。”
娄承浩在徐宝明的《中国黄金货币》新书发布会等签售
“另外,看完书展,可以顺便参观老建筑,上海展览中心的建筑,可以说是让人百看不厌。”娄承浩说。
本届书展,“方志文化”首次借助书展这一重大文化平台走进读者之中。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陈畅博士第一次以“方志人”身份,在“长三角方志文化周”活动中为读者朋友解疑答惑,她还在书展“双主场”之一的上海展览中心讲解了“上海展览中心”,并受到读者朋友喜欢。
“长三角方志文化周”首进上海书展
陈畅在书展现场给复旦留学生讲解
陈畅向记者回忆了自己参加书展活动时的小小激动与感动:“那天给复旦留学生讲解时,我告诉他们这个是志,是上海地方志,还有英文版,他们听了之后就非常高兴。我还介绍了那本《申活志》,因为里面也有上海展览中心,就是本届书展的所在地。然后我感觉他们都很喜欢。这一周时间里,方志文化受关注度非常高,同时又受到了外国友人的关注,所以我觉得还是很激动的。还有一个让自己蛮感动的点,就是8月18日我们有一个签赠活动,一位母亲带着两个孩子过来排队,她一定要让我写几句话,她说‘麻烦您写几句话吧,鼓励一下孩子,带动他们更好地去读书’。然后,我就给她写下了‘读书是福!’这四个字,这位母亲看了很是高兴。”
今年是上海书法家钱建忠第21次参与书展,8月16日下午是他的新书《意与韵会》发布会,8月18日晚上他参加了好友林子序的《兮甲盘习法举要》新书签售。
书法家钱建忠与参加新书《意与韵会》发布会的老读者合影
钱建忠也是上海书展的“全勤”参与者:“一年一度的上海书展,那是读书人的盛宴。最难忘不期而遇的好友,在书展里的意外惊喜。我虽然是上海书展的常客,但每次进现场似乎都有一种入‘阅读迷宫 书之海洋’的感觉。”
“心有书香”(钱建忠书法,8月19日)
“我今年的新书《意与韵会》是去年《古韵新意一一钱建忠隶书》的姊妹篇,书展16号下午签售。我13号开幕那天先来踩一下点,熟悉一下熟悉的环境,也算心理预热。进书展先到上海大学出版社展位,先来看看自己新诞生的书。我虽然是书展中的‘全勤’,在书展中办过十几次签售活动,书法类书籍也已出版了三十几种,但每次新的书出版,我都会有迎接新生儿的喜悦。面对热情的读者,亲朋好友的助力,熟悉的面孔的又一次出现,作者与读者的洽意交流。这是书展中独有的风景。这里是读书人的乐园,上海书展是上海人的读书节。走进书展式走出书展,心里已有书香。”钱建忠笑着告诉记者。
8月17日下午,《阅读苏河左岸》(中英双语版)新书首发仪式在上海展览中心举行。心城市创始人兼CEO朱一宁是《阅读苏河左岸》一书的作者,也是国际静安推介官,他在现场从“品读上海的新视角”“苏河文化的新发现”和“读懂建筑的新方法”三个角度,向各位读者解读了这本新书的创新之处。
朱一宁参加《阅读苏河左岸》(中英双语版)新书首发仪式
想到当天站在书展活动现场的大舞台上,朱一宁仍然兴奋不已,他告诉记者:“往年参加上海书展是以读者的身份,今年参加则是以作者的身份。变的是我的‘角色’,不变的是对于文化、和上海这座城市的热爱。愿更多人都能和我一样,每年都奔赴这一场上海的文化盛宴,从中找到更多‘喜欢上海的理由’。”
8月18日下午,城市更新背景下的上海实践——《城市更新·上海样本》新书发布活动在举行,正好经过中心活动区的记者也在一旁听了嘉宾的分享。
中国建筑学会的副理事长曹嘉明是《城市更新.上海样本》一书的主编,他告诉记者,因为自己临时接到了出差任务,所以委托上海市建筑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上海样本编委会主任张俊杰做了致辞。
《城市更新·上海样本》新书发布活动(晨报拍摄)
曹嘉明热爱建筑,也喜爱阅读,他告诉记者:《城市更新》是中国建筑学会主编的一套地方城市更新最新案例丛书,而《城市更新·上海样本》是丛书的第一本,旨在促进各城市在更新方面的杰出案例的交流。丛书的特点不仅是案例的汇编,更重要的是揭示每一个成功案例背后的构成逻辑,为城市管理者、规划和建筑设计师、投资发展商以及运营单位提供从业态策划、区域规划,城市设计和建筑设计、运营管理提供项目成功的经验,从而促进各地的城市更新建设,是一本非常实用的城市更新的读本,其精美的图片简洁的文字还可以作为来上海考察和旅游的导览书。
据悉,今年初,《城市更新·上海样本》出版后得到了全国各地各方面的欢迎,初期印刷2000本巳全部售完。目前第2本《城市更新·浙江样本》和第3本《城市更新·深圳样本》有望在9月份出版,而《城市更新·重庆样本》也正在策划之中。
8月19日书展闭幕当天,上海作家沈嘉禄参加了《陈蝶衣文集》(第二辑)新书发布会、笔会文粹,此前的一天,也就是8月18日,他的个人新著《烟雨江南茶酒楼》在展览中心的世纪活动区举行了首发式。沈嘉禄告诉记者:“书展是读书人的情人节,也是一场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的狂欢节,更是与作家和读者交朋友的群英会,当然要去会一会。而且在当下信息爆炸、阅读方式多样化的今天,书展又是纸质图书集中亮相的机会,像我这种主要靠纸质图书熏陶培养的人,必须向传统致敬,向出版人致敬!”
沈嘉禄在《烟雨江南茶酒楼》新书发布会与书展小志愿者合影
另外据最新消息,《烟雨江南茶酒楼》这本书已经卖出1000多册了。许多粉丝反馈说:“好看,有料,有情怀,涨姿式,实用,卖一送一,心血之作,原来美食文章是这样写的!”
8月19日下午,上海作协副主席、上海戏剧学院教授杨扬参加了《青春〈牡丹亭〉》新书分享会。在杨扬看来,书展除了买书之外,很重要的一点,是发现和寻找一些自己平时接触不到的新知新学。
杨扬参加《青春〈牡丹亭〉》新书分享会
“这届书展中,少数戏剧方面书籍中,《青春〈牡丹亭〉》可能是唯一一本关于昆曲的书籍。所以,我要去为这本书站队捧场,希望广大的读者和戏曲爱好者关注这本书。苏昆的《牡丹亭》受到青年观众的欢迎和喜爱。因此有了‘经典昆曲’和‘当代昆曲’的争论。我想今天我们暂时停止争论,买一本书看看,也听听作者是怎么记录苏州昆剧团的,苏昆怎么排演《牡丹亭》的,了解了这些情况之后,想必对每一位戏曲爱好者而已,都会是有帮助的。”杨扬说。
8月19日下午,学者、复旦大学日本研究中心徐静波教授在上海展览中心有一场《他们的上海记忆》新书分享会,分享会结束之后,他向记者发来了现场图片并表示:“今天的活动很成功”。
徐静波教授在《他们的上海记忆》新书分享会
徐静波教授的三本书籍《魔都往事》《他们的上海记忆》《魔都》
在徐静波教授看来,自己去书展主要是因为几个原因:“第一,我是个读书人,买书已成了我的一个癖好;第二,几乎每年书展,我都有活动,为自己的新书做推展或是为朋友站台,也借此会会爱书的老朋友。”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徐静波教授告诉记者:“这次的新书《他们的上海记忆》主要写了生活在1920-1930年代上海的几位文化人,著名爱国文化人士曹聚仁和四位日本人,其中三位是左翼的反战人士,与鲁迅有密切的交往。我觉得我们在描述历史的上海时,要尽可能写出它的各种面相。这本书运用了翔实的中日文史料文献,再现了不大为人所知而又非常有意思的上海的历史相貌。”
上海书展最后一天,作为民盟盟员,海派作家李晓栋与电影导演芦泓材来到上海图书公司的展位,摆摊卖起了掐丝珐琅文创产品,当天销售额达到了六七千元。
李晓栋在“收摊”之后告诉记者:“今年是我参加上海书展的第十个年头了。但是今年我参加书展,一不是做嘉宾,二不是做新书发布,三不是搞读书会活动,而是和芦泓材老师一起推广海派文创,这次涉及到的有手工艺非遗文创掐丝珐琅工艺以及中药手串等文化衍生产品,我们也希望读者能喜欢这些具有海派特质的文创。”
海派作家李晓栋与电影导演芦泓材摆摊卖文创产品
从2004年至今,上海书展已举办了21届,对于上海苏河湾读书会会长赵卿峰来说,他年年参加书展,是上海书展的“全勤队员”。8月18日,记者在书展现场遇到了赵卿峰,据他后来回忆,当天他先后参加了作家叶辛、沈嘉禄、何建明、熊月之、葛剑雄、陈杰等人的新书发布会。
赵卿峰在展览中心序馆的上海书展主雕塑旁拍照留念
赵卿峰发现,今夏的上海书展依旧人潮涌动,书香氛围浓厚,哪怕是在工作日,有些展位也是人山人海。“今年的书展与往届的书展很不一样,给我感受最深的是转型、跨界、多元、融合,如同主办方官宣的办展理念,2025上海书展‘不止于书,不止于展’,让我看到了书展在做转型,淘书逛展、夜游夜市、盖章打卡,+夜市、+展览、+旅游、+影视……呈现出书展形态的多种可能,涌现出众多的新玩法,文旅商体展多元融合在此有了生动具象的呈现。”赵卿峰说。
8月19日晚上,上海展览中心的户外“阅界夜市”(樊晔亲 摄影)
赵卿峰认为:上海书展年年办,要办出新意办出特色,办出成效,做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确实不易。2025上海书展已经做出了生动的实践,以“票根经济”为杠杆,“小券”撬动“大消费”, 这是一次书香气和烟火气的双向奔赴。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