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能源这事儿,一直是各国头疼的大问题,尤其是像中国这样人口多、工业发达的国家,对能源的需求那叫一个大。
传统煤炭、石油用多了污染重,还会枯竭,核能虽然高效,但铀资源有限,安全隐患也让人提心吊胆。就在大家为能源发愁的时候,中国在西北甘肃武威搞出了一个大新闻:钍基熔盐堆实验堆建成了,还顺利运行,这东西被称作“无限能源”,据专家估算,够中国用上两万年。
这可不是吹牛,而是基于中国丰富的钍资源和多年的技术积累。相比之下,美国早在上世纪就研究过类似技术,但后来因为各种原因搁置了,现在中国抢先一步,攻克了这个世界级难题,让全球核能界都得重新审视。
先说说钍这玩意儿吧。钍是一种银白色的金属元素,在自然界分布挺广,但不像铀那么容易裂变,得通过中子轰击转化成铀-233才能用作核燃料。中国钍资源特别丰富,总储量超过140万吨,占全球探明储量的近四分之三,主要伴生在稀土矿里,比如内蒙古的白云鄂博矿区。
以前开采稀土时,钍往往被当废料扔掉,因为提纯麻烦,用途有限。可现在不一样了,随着钍基熔盐堆技术的成熟,这些“废料”摇身一变,成为金贵货色。按能量换算,一吨钍的发电量相当于350万吨煤,如果把中国所有钍资源都利用起来,足够14亿人用两万年。
这数据不是随便说的,是科学家通过计算得出的,考虑了钍的高能量密度和高效利用率。全球其他国家也有钍矿,比如印度海滩上的独居石砂、挪威的岩层,但像中国这样大规模伴生稀土、分离成本低的还真不多见。这就给中国在核能领域提供了天然优势,不用像依赖铀的国家那样,四处进口原料。
钍基熔盐堆的核心在于“熔盐”这个设计。传统核电站用的是固体燃料棒,冷却靠高压水,压力一高,出了事儿就容易爆炸,像福岛那样。钍基熔盐堆不一样,它把钍溶解在氟化盐里,形成液态“汤”,在常压下运行。
温度高到700摄氏度,但压力低,安全多了。堆底有个冷冻盐栓,正常时是固体,温度异常就熔化,让熔盐全漏到应急罐里,反应自动停。这样的设计天生抗旱,不需要大量水源,戈壁沙漠都能建,解决了传统核电选址难的问题。
而且运行时还能随时加燃料,不用停堆换棒,效率高。废料也少,放射性持续时间短,不像铀堆的废料得埋几万年。这技术被归为第四代核能,国际上公认的六种先进堆型之一,中国在这方面走在了前列。
这事儿得从上世纪说起。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在1960年代搞过熔盐堆实验,用的是铀燃料,证明了技术可行,但后来因为钍不适合造核武器,项目被砍了。钍转化后产生的铀-233纯度高,但不容易做炸弹,美国当时优先发展能产钚的快堆。
结果熔盐堆技术尘封了几十年。中国这边,1971年启动过类似项目,叫上海728工程,研究人员从美国公开资料入手,但材料腐蚀问题卡壳了,实验堆没法抗住高温熔盐,项目暂停。
转机在2011年,中国科学院把钍基熔盐堆列为战略先导专项,集全国之力攻关。重点解决熔盐腐蚀,开发出新型镍基合金,在700度熔盐里泡五年,腐蚀量比国外样品少90%。德国工程师看过后都直呼惊人。这十年磨一剑,靠的是材料学家的坚持,从实验室小回路测试到工程验证,一步步推进。
到现在,进展已经很亮眼了。甘肃武威的2兆瓦热功率液态燃料钍基熔盐实验堆,是全球唯一运行的这类堆。
2023年6月,国家核安全局发了运行许可。10月11日,首次实现临界反应,标志堆芯开始持续裂变。2024年6月17日,达到满功率运行,熔盐回路稳定循环。2025年4月,实现连续稳定运行,还成功在线添加钍燃料。
这堆高27米,银灰色外观,不冒烟不排水,搁在戈壁上像个普通建筑,但里面煮的“核能汤”潜力巨大。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主导了这项目,负责人徐洪杰研究员在多个报告中提到,这是从实验室到工业的跨越。
目前,团队正推动10兆瓦级研究堆建设,选址还在武威附近,目标2025年内破土,2029年满功率运行。这将是全球首座商用钍基熔盐堆电厂,验证系统集成,为大规模应用铺路。
为什么说这是世界级难题?熔盐堆涉及高温材料、耐腐蚀合金、熔盐纯化等多项技术壁垒。西方研究了50年,没能工业化,主要卡在材料和安全验证上。中国突破了这些,形成了从钍矿开采、燃料提纯到废料处理的完整产业链。
能源部报告承认,在第四代核能竞赛中,中国把实验室优势转为工业体系。钍堆的经济性也不错,建堆成本比传统高30%,但燃料省40%以上,碳排放仅煤电的1%。更重要的是,它不止发电,高温热能还能驱动海水淡化,一座堆日产20万吨淡水,缓解西北缺水。
制氢效率提升40%,成本接近化石燃料,零碳氢能前景广。微型堆模块化,像集装箱大小,适合岛屿、边防甚至月球基地供电。
国际上反应热烈。美国能源部悄悄重启熔盐堆计划,橡树岭工程师看中国视频直摇头,早年蓝图被中国人实现了。印度有丰富钍矿,也在加速三阶段核计划,钍堆是重点。欧洲专利局首席经济学家说,剔除中国数据,全球清洁能源创新几乎为零。中国2022年提交清洁能源专利超5000项,是美国的两倍多。
比亚迪的磷酸铁锂电池、宁德时代的防爆技术,都在重定义标准。中国在能源布局上多维推进,从鄂托克旗的无储能光伏制氢,到珠海的波浪能“南鲲号”,再到上海的虚拟电厂,形成新能源“立体队”。
这技术对中国意义重大。作为“富钍贫铀”国家,铀进口依赖高,钍堆能自给自足,保障能源安全。长远看,它推动低碳转型,减少化石依赖,助力碳中和目标。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缺水缺电,已有询问能否引进中国“能源炉”。
当然,挑战还在,辐射防护、废液处理需持续优化,但进展显示中国有能力应对。钍基熔盐堆不是科幻,而是实打实的突破,够中国用两万年不是空谈,而是基于资源和技术的事实。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