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武汉 7 月 8 日电(通讯员 吴静)七月的大别山南麓,绿意盎然的板栗林绵延起伏。2025 年 7 月 7 日,湖北第二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志远” 志愿服务队怀揣着助力乡村振兴的热忱,整装奔赴 “中国板栗之乡” 黄冈市罗田县,以 “栗链生态,乡兴共富” 为主题开展深度调研。这支青春力量深入产业园区、种植基地与村委会,全方位探寻板栗产业从种植到销售的全链条密码,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问诊把脉。
精心筹备启征程 青春队伍赴乡野
为让调研工作精准高效,“志远” 服务队在出发前做足了 “功课”。队员们通过查阅地方农业档案、咨询农业专家、设计针对性调研问卷等方式,系统梳理罗田板栗产业的发展背景与现存问题,提前规划调研路线与访谈提纲。出发当日,团队成员在学校门口合影留念,镜头定格下他们整装待发的身影 —— 年轻的脸庞上,既有对乡间调研的期待,更有以专业知识服务乡村的坚定。“我们要走进田间地头,把真实情况摸清楚,让调研成果真正帮到种植户。” 服务队负责人的话语道出了此行的初心。
智慧园里探产业 新媒体架起出山桥
调研首站,服务队来到罗田农业智慧园。园区讲解员细致勾勒出当地特色产业矩阵,从肉质鲜美的黑山羊到药效独特的中医药材,再到核心产业板栗,多元发展的乡村产业图景徐徐展开。而关于板栗产业的讲解,更是让队员们眼前一亮。“罗田板栗品种丰富,标准化生产体系已相当成熟。” 讲解员指着生产线流程图介绍,从育苗、种植到加工、包装,每个环节都有严格标准。更让队员们关注的是销售渠道的创新 —— 近年来,当地通过电商直播、短视频推广等新媒体手段,让深藏山区的板栗突破地域局限。直播间里,主播现场剥壳展示板栗的粉糯质感;短视频中,板栗从开花到结果的生长故事被生动记录。这些举措让罗田板栗的 “朋友圈” 不断扩大,从本地市场走向了全国消费者的餐桌。
板栗林间察长势 品种特性藏玄机
离开智慧园,调研队伍驱车前往甫薇山庄。车窗外,数十亩板栗林枝繁叶茂,翠绿的枝叶间挂满了饱满的果实。队员们顶着炎炎烈日走进林间,仔细观察板栗的果实形态、植株长势,在笔记本上认真记录果实大小、色泽、饱满度等第一手数据。“我们这儿的板栗各有各的特色!” 当地种植户的介绍揭开了品种差异的奥秘:大河岸镇的毛板栗色泽偏黄,口感粉糯香甜;从北方引进的草板栗则色呈乳白,口感脆嫩清爽。这些差异源于品种基因与生长环境的双重影响,也让罗田板栗形成了独特的品质谱系。队员们一边倾听讲解,一边用相机记录不同品种的特征,在实践中深化对农业品种多样性的理解。
村委座谈剖痛点 破局思路渐清晰
调研最后一站,服务队来到罗田村委会,与村书记围绕板栗产业的 “成长烦恼” 展开深入交流。村书记的话语中既有产业发展的曙光,也藏着现实的困境:“疫情后政府扶持力度加大,头部企业销售渠道稳,整体市场在回暖,但普通农户的日子还不好过。”细究之下,三大痛点尤为突出:其一,种植面积大但经济价值走低,100-200 亩的板栗园里,采摘、去壳依赖人工,成本居高不下,成了 “吃力不讨好” 的活计;其二,储存期极短,最佳收购期仅十天,价格波动剧烈,从三元到七元不等,给收购和加工带来极大压力,尤其欧洲等国外市场尚未完全恢复,供大于求问题显著;其三,农村劳动力减少,自然掉落采收的比例上升,而这种方式采收的果实品质远逊于人工敲打,陷入 “品质降则价格低” 的恶性循环。面对困境,当地也在积极探索破局之道。“板栗采摘 + 乡村旅游” 的融合模式被寄予厚望 —— 让游客走进板栗林体验采摘乐趣,既能提升板栗附加值,又能通过体验式消费减少传统采收的人力投入,实现效益与效率的双赢。
此次罗田之行,“志远” 服务队用脚步丈量乡村土地,用眼睛发现产业细节,用思考探寻振兴路径。他们见证了板栗产业的生机与挑战,也感受到了乡村振兴的迫切与希望。后续,服务队将基于调研数据,梳理问题、研究对策,让青春智慧融入板栗产业链的升级之路,助力 “小板栗” 成为乡村共富的 “大引擎”。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