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讯(记者 张宇)近日,海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上海长征医院)对一例“身首离断”式的罕见严重颈椎骨折脱位的患者成功实施复位固定手术的消息引起热议。据了解,“身首离断”式的颈椎大跨度脱位本就罕见,成功复位更是闻所未闻。术前影像学检查显示,患者脊髓严重挫伤、关键的神经血管结构撕裂。
为深入解读该手术的医学难度,记者采访了泰康仙林鼓楼医院骨科主任医师夏才伟。在夏才伟看来,此次手术属于“非常高精尖、难度极大”的医疗操作,核心挑战源于颈椎部位复杂的解剖结构与患者损伤的极端严重性。
“颈椎是人体生命中枢的‘第一站’。”夏才伟解释,大脑、小脑下方的生命中枢位于延髓,从中延伸出的脊髓贯穿颈椎、胸椎、腰椎,是中枢神经传递信号的关键通道。同时,颈椎周围还分布着颈动脉、椎动脉等滋养脑部的大血管,以及众多重要神经分支,“这些结构紧密交织,一旦受损,后果不堪设想”。
他以常见的车祸伤举例,当车辆遭遇追尾或急刹车时,人体头部会出现类似“挥鞭”的剧烈运动,即临床所说的“挥鞭样损伤”。即便这种损伤未造成骨折、脱位,也可能引发“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进而导致瘫痪甚至危及生命。“而此次手术的患者,损伤程度比挥鞭样损伤严重数倍。”夏才伟强调,患者不仅有颈椎骨折、脱位,颈椎甚至出现“离断”状态,脱位分离距离从图片判断至少达5厘米。
这种极端损伤意味着患者的中枢神经、椎动脉、颈动脉等关键结构已一并受损。“按常理,这种情况大概率会导致患者当场死亡。”夏才伟直言,该患者能存活并接受手术,一方面得益于及时送医,另一方面也依赖于拥有世界先进医疗技术与专业团队的顶级医疗机构,最终为患者争取到了生存机会。
谈及手术具体难点,夏才伟指出,操作远不止“将断裂颈椎连接”这么简单,而是需攻克三大核心难题。
第一是颈椎固定的器械与技术门槛。此次手术使用了特殊的“卫星钢板”,这类钢板并非普通医院常规配备。夏才伟解释,颈椎“离断”后,普通钢板仅能固定单一平面,无法满足人体立体结构的稳定需求;而“卫星钢板”通过多块小型辅助钢板协同作用,可实现颈椎多维度固定,为后续恢复打下基础。
第二是血管修复与大出血控制。患者颈椎周围的颈动脉、椎动脉等大血管均有损伤,手术中必然面临大出血风险。“从损伤程度判断,患者很可能需要多次输血,甚至接近‘全身换血’的量级。”夏才伟表示,血管吻合后需经历2-3周恢复期,待血管功能正常后,才能保障脑部及全身的血液供应。
第三也是最棘手的,是神经修复与功能恢复。夏才伟强调,神经修复是当前世界医学难题——即便手术中完成神经吻合,术后神经能否生长、连接,进而恢复运动、感觉等功能,仍存在极大不确定性。“这和骨头、血管的恢复逻辑完全不同:骨头固定后可自然愈合,血管吻合后几周内就能正常工作,但神经恢复需要3个月、半年甚至1-2年的观察期。”“此次手术的患者,术后不仅要关注神经恢复,还需长期进行康复功能锻炼,这两方面将直接决定其最终的生活质量。”夏才伟说。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