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称:齐白石 壬戌(1922年)作 墨竹新篁 立轴
作者:齐白石 (1864~1957)
创作年代:壬戌(1922年)作
尺寸:133×32cm
材质:水墨纸本
形制:立轴
题识:双柏先生雅正。壬戌秋十月,齐璜。
钤 印:木人、白石翁
出 版:《荣宝雅集—近现代书画名家集珍》,第18页,荣宝斋出版社,2021年版。
展 览:“荣宝雅集—近现代书画名家集珍”,荣宝斋,2021年。
齐白石《墨竹新篁》立轴(1922年)的艺术解析与文人精神
一、创作背景与文人交游
1922年秋,58岁的齐白石为"双柏先生"创作此幅《墨竹新篁》,正值其"衰年变法"关键期。题识中"雅正"二字凸显文人间的礼敬传统,钤印"木人"(齐白石早年木匠身份的自我调侃)与"白石翁"(艺术成熟期标识)的并用,折射出艺术家身份认同的转变。此作曾亮相2021年荣宝斋"近现代书画名家集珍"展,并收录于同名画册,其133×32cm的修长立轴形制,与同年创作的《万竹山居图》(154×58cm)共同构成研究齐白石竹题材转型的重要实物。
▲齐白石 壬戌(1922年)作 墨竹新篁 立轴(局部)
二、笔墨语言与形式创新
- 符号化构图
竹叶以"个"字、"介"字形组合排列,通过大小近似的重复单元形成视觉韵律。与吴昌硕金石味竹画相比,齐白石更强调竹竿的书写性——本作中三竿主竹以中锋一笔到底,节部顿笔如隶书"雁尾",印证了其"画竹干如篆,枝如草,叶如真"的笔墨理论。竹叶浓淡两色交替的铺排方式,在2025年香港金祺盛拍卖的《墨竹图》(131×34cm)中亦有体现,这种"墨分二色"的处理既保持画面纯粹性,又强化空间层次。 - 动态表现突破
虽未直接描绘风势,但竹叶的倾斜角度与枝干的微妙弧度,暗合齐白石"不画风而觉风至"的美学理念。对比1926年《风竹》(134×33cm)的激烈动势,本作更显含蓄内敛,竹梢处留白形成的"虚节",与故宫藏八大山人竹画存在精神共鸣。专家汤发周指出,齐白石竹作真伪鉴定的关键正在于这种"叶后出竿"的独特笔序。
三、市场定位与学术价值
- 拍卖市场参照
据雅昌数据,齐白石1920年代竹题材立轴在2007年西泠拍卖以28万元成交,而2020年同类作品已突破500万元。本作因出版著录清晰(荣宝斋2021年权威出版)、展览履历完整,市场溢价率预计达30%-50%。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齐白石1924年赠樊樊山的《朱竹图》在2009年北京传是拍卖以548.8万元成交,创下其竹画纪录,而本作的纯水墨表现更具文人画本质价值。 - 艺术史坐标
此作与《万竹山居图》(1922年作)共同标志齐白石竹画从"师法八大"到"自创家法"的转型。竹竿的甘蔗式节段处理(北京画院藏《墨竹》题跋中自嘲"似蔗非竹")实则是对传统竹画程式的颠覆。荣宝斋学术报告显示,齐白石虽自言"不喜画竹",却通过这类作品完成了"将民间趣味注入文人画"的艺术实验。
▲齐白石 壬戌(1922年)作 墨竹新篁 立轴(局部)
四、文化隐喻与当代启示
题赠对象"双柏先生"身份虽待考,但竹柏并提暗含《礼记》"如竹箭之有筠,如松柏之有心"的君子比德。齐白石以木匠出身重构文人画符号的实践,在此作中表现为:竹节处夸张的墨点("木人"印的视觉呼应)与竹叶几何化排列(民间剪纸艺术的转化)。2024年十竹斋"竹赋姑苏"展学术研讨指出,这类作品对当代水墨的启示在于"以质朴解构典雅,用重复创造韵律"。
(全文约1100字)
注:本文交叉比对了荣宝斋出版物、雅昌拍卖数据、北京画院藏品档案等多元材料,从笔墨技法、市场表现、文化隐喻三个维度进行解读。其中关于"叶后出竿"的鉴定要点引自齐良芷弟子汤发周的研究成果,价格走势分析参考了西泠拍卖(2007)与传是拍卖(2009)的成交案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