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风湿关节炎、红斑狼疮、强直性脊柱炎…这些名字听起来就让人‘关节一紧’的疾病,却是他们日复一日的战场。北京公立三甲医院风湿免疫科名老中医王德敏已从医50余年。在这里,没有急诊科的惊心动魄,没有产科的新生喜悦,但他们用‘慢功夫’对抗‘慢性病’,帮患者找回‘弯得下腰、笑得出口’的人生。医师节,让我们走近风湿免疫科——聆听“治风大师”王德敏的谆谆教诲与殷切期望。
值此中国医师节之际,这位被无数风湿免疫病患者誉为“风湿斗士”的中医大家,满怀期盼地托付给年轻后辈们几句沉甸甸的叮咛:
其一,扎根经典,当以勤思为径。 王德敏医生轻抚过案头那本纸页泛黄、批注密布的《伤寒论》,目光里沉淀着岁月打磨出的睿智:“经典并非尘封于故纸堆中的遗物,而是我们治病救人永不枯竭的源头活水。风湿免疫病证候复杂多变,唯有深潜经典之中,反复咀嚼其理法方药,再辅以临床实践的砥砺印证,方能真正体味其精微奥义,让古人的智慧在应对关节肿痛、脏腑失调等顽疾时重新焕发蓬勃生机。”
其二,锤炼望闻问切,以“整体”为纲。 王德敏常言:“人体如精密的齿轮系统,一处的僵滞肿痛,往往牵动全身气血阴阳的平衡。”他告诫后辈,在风湿免疫病诊疗中,切莫仅将目光聚焦于肿胀的关节或皮肤的红斑。中医整体观如明亮的灯盏,需照亮全身——仔细探察患者周身气血是否流畅,脏腑(尤其是肝、肾、脾)功能是否协调,寒热虚实如何交织,情志状态是否安和。唯有多维探源,把握病机全貌,方能直抵‘痹证’之根本,开出拨乱反正的精准药方。 一个关节的疼痛,背后可能是肾督亏虚、湿热痹阻,或是痰瘀互结、气血不足。
其三,心怀大爱,以仁术承托仁心。 “我们的指尖探触的不仅是肿胀的关节和异常的脉搏,更是一个个被疼痛折磨、对生活失去信心的灵魂,托付给我们的是对健康的渴盼与沉甸甸的信任。”王德敏语重心长。他数十年如一日,以极大的耐心倾听患者诉说病痛之苦与生活之难,用温言细语化解其焦虑与绝望,其仁心已如春风化雨般,滋润了无数深陷病痛沼泽的患者心田。他提醒后辈,风湿免疫病是慢性病、身心病,唯有把患者真正放在心上,理解其长期抗争的艰辛,那份‘但愿世间人无病,何惜架上药生尘’的朴素情怀,才能成为支撑我们在这条漫长道路上坚定前行的内在力量和不竭源泉。
在王德敏眼中,中医的薪火相传,是一场关乎“守正”与“创新”的双重奔赴。他带领团队探索的脚步从未停歇,将《黄帝内经》、《金匮要略》等典籍的痹证论治理念与现代医学对风湿免疫病的认识相融合,不断优化经典方药(如独活寄生汤、桂枝芍药知母汤)的应用,并探索新的诊疗路径,赋予古老医术新的时代光芒,只为让中医精粹惠及更多在风湿病痛中挣扎的人们。
医师节之际,王德敏埋首于处方笺前,墨迹如行云流水般在纸上铺展。那字迹之中,仿佛熔铸着千年岐黄之术的温度与重量,也叠印着年轻后辈们专注研读经典、躬身临床实践的身影。
中医之道,代代相继,其命惟新。 所谓传承,正是以仁心为引,借经典为舟,在时代浪潮中不断校准航向的永恒旅程——守正方能固本,创新才能清源。 这双重药引,共同熬煮着中医风湿免疫病学科未来那剂活色生香、惠泽苍生的希望汤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