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一对创业夫妻把十年收藏的老物件全捐给了老家村史馆。
![]()
这些物件大到织布机,小到油灯,每件都刻着陈老庄村的岁月痕迹。
陈亚伟说这些是农耕文明的根,锁在仓库不如让乡亲们看看过去的日子。那台织布机是照着奶奶用过的样式特意从邻县收来的,油灯照亮过爷爷编竹筐的夜晚。
村委会说这些老物件在馆里"活"了,能给孩子讲祖辈的故事。老式收音机记录着村里通上电的喜悦,褪色的条幅留着当年红白喜事的热闹。十年间夫妇俩跑遍周边县城,就为找回那些带着温度的生活印记。
![]()
现在村史馆的墙上挂着他们淘来的老照片,玻璃柜里摆着锈迹斑斑的农具。来看展的老人们指着犁耙说年轻时用它开过荒,孩子们摸着煤油灯直喊神奇。有件补丁摞补丁的棉袄,是陈卫霞从收废品的手里抢下来的,说像极了她姥姥的嫁妆。
那辆二八自行车让七十岁的王大爷当场演示了当年载着新娘回门的场景。村里打算给每件展品配二维码,扫一扫就能听到捐赠者讲述的往事。
这些老物件正变成乡村振兴的文化名片,去年吸引了两千多游客来参观。但有人嘀咕:花这么多钱收旧东西,不如直接给村里修条路实在。
![]()
其实陈老庄村去年靠民俗旅游增收三十万,老物件成了最值钱的"土特产"。
隔壁村现在也开始筹建记忆馆,连县里都派人来取经学习。那些说风凉话的村民,如今主动把家里的老算盘、旧粮票送进展厅。
乡村振兴既要新楼房,也要留住这些会说话的"老伙计"。
![]()
你们村有这样的老物件吗?
要是让你捐出传家宝,舍得吗?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