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正值水稻的集中收割期,在收获成熟稻谷的同时也产生了大量的水稻秸秆,奉贤本地话称之为“稻柴”,也可称作“稻草”。曾几何时,稻草是农民重要的生产生活资源,但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稻草在农村日常生活中逐渐失去了用武之地。而在柘林镇临海村,有一位85岁高龄的老伯沈仁忠,还在坚持用稻草编织生活用品,延续着人们对这项传统的乡愁记忆。
![]()
打开百度APP畅享高清图片
午后的阳光洒满院落,沈仁忠正精神抖擞地坐在木凳上仔细筛选着今年的新稻草。他那双布满岁月痕迹的手,熟练地拈起一根根稻草,在阳光下端详。“要选色泽金黄、挺直均匀的,”老人操着一口本地口音说道,“太老的容易脆,太嫩的不够韧性。”这些在旁人眼中只能还田肥地的稻草,在他这里都是珍贵的创作素材。
![]()
“现在这些稻草,不是还田就是当柴烧,可惜了。”沈师傅一边说着,双手却不停歇。只见他的手指在金色的稻草间灵活穿梭,持续添草、续接、搓捻,动作流畅得如同呼吸。转眼间,一根均匀结实的草绳就在他掌间成型了。这还不够,他拿起准备好的骨架,开始一圈圈地盘旋编织,一压一挑之间,一个朴拙实用的稻草菜篮渐渐显露出模样。
![]()
稻草编织品不仅是实用器物,更承载着一代人的集体记忆。“很多人都忘了,之前,我们老底子就是用稻草这种最自然的材料过日子的。”在沈仁忠的记忆中,稻草编织曾是再寻常不过的生活场景。在塑料制品尚未普及的年代,稻草编织品是农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存在。从实用的菜篮、箩筐到精致的装饰品,稻草以其柔韧、可降解的特性,成为最环保的生活材料。
![]()
在临海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的展柜里,摆放着沈师傅的另一件作品——一个编织精巧的“脚炉框”。这件曾经在柘林冬季必备的取暖器具,如今成了年轻人眼中的稀罕物。“现在的年轻人大多都没见过这些旧物,”沈师傅说,“我坚持几十年编织稻草,既是想留住一段旧时光,也是想让年轻人看看我们过去是怎么过日子的。”这些看似普通的稻草制品,既保留了手作的温度,又承载着柘林人家的乡愁记忆,成了名副其实的“活化石”。
![]()
尽管做的是老手艺,沈师傅的想法却一点也不守旧。“谁来学,我都教,”他笑着说,“这门手艺不是压箱底的宝贝,得拿出来用,它才活着。”在他看来,传承不是要做出一模一样的“老古董”,而是要把老手艺的智慧用在今天的生活里。“老树还要发新芽呢,”沈师傅指着手中新编的菜篮,眼里闪着光,“老手艺也要在新日子里,寻着新的活法。”
编辑:何海丹
• end •
喜讯!《奉贤渣土运输车辆研判应用》获评上海市“模塑申城”住建行业人工智能优秀案例!
好岗云集、服务贴心、意向满格!“职”达心坎的招聘会,你赴约了吗?
致敬!奉贤区1个集体、3名个人荣登全国“敬老文明号”和“敬老爱老助老模范人物”榜单
“小轮椅”转动“大民生”,奉贤“爱心流动轮椅”架起为民服务连心桥
奉贤区召开服务保障第八届进博会工作推进会
上观号作者:上海奉贤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