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曾在码头干过搬运工的黄章(真名黄秀章)揣着10万元创立了魅族科技。
在那个华语乐坛“神仙打架”的黄金时代,魅族科技凭借生产MP3掘到了第一桶金。
2009年2月,魅族科技发布首款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大屏智能手机魅族M8,一经推出万人空巷,两个月销量飙到10万部、5个月销售额突破5亿元。
在众多“粉丝”中,有一人名叫雷军,日后他创立的小米将正式取代魅族,成为新一代国产手机的代表。而那一年,雷军还是站在门店前仰望魅族的普通买家。当然,这是后话。
彼时,手握魅族M8,魅族科技一战成名。凭借独特的设计理念和极致的工艺品质,魅族手机在2016年巅峰时年销量高达2200万台。
曾经,作为行业翘楚,魅族手机一度成为唯一硬刚iPhone的“国产机皇”。
然而好景不长,短短十余年,手机市场竞争格局便已天翻地覆。据每日互动统计,2024年,魅族手机在5G手机中市占率仅剩0.21%,几乎已沦为手机行业的“边角料”。
魅族手机的坠落,和公司战略决策失误不无关系。
2022年7月,李书福旗下的湖北星纪时代科技有限公司(下称“星纪时代”),战略投资珠海市魅族科技有限公司(即“魅族科技”),获得对魅族科技79.09%的控股权。并于两个月后,在武汉正式揭牌“星纪魅族”。
2023年3月,星纪魅族集团成立,官方称将加快融入李书福引领的出行科技生态。星纪魅族集团成立后,重点推进手机、XR、智能汽车三大业务体系。
但遗憾的是,背靠吉利的星纪魅族,理论上应该实现1+1>2的联姻效果,但如今来看,却走上了截然相反的下滑之路,似乎已一步步坠入“悬崖”。
纵横商场42年的“汽车狂人”李书福,恐怕也未能救活这家融合新物种。
三大业务“多而不强”,难以“扛打”
星纪魅族的困境,集中体现在缺乏“杀手级”产品上,旗下三大业务竞争力较弱,无法对公司提供有效支撑。
先来看手机业务。如前文所述,魅族手机曾凭借M8、M9等机型的巨大成功,在手机市场独树一帜,2700多家专卖店遍布全国各地。但2017年后,尤其是2022年被星纪时代收购以来,魅族科技似乎已彻底变样,手机产品再无爆款。
2023年3月,时任星纪魅族CEO沈子瑜表示:“魅族将用三年时间重回国内中高端市场TOP5”。但遗憾的是,魅族20系列遭遇滑铁卢,市场销量惨淡。魅族京东自营旗舰店显示,目前魅族20的销量仅为2万+,魅族21Note的销量仅6万+。和苹果、小米、华为、OPPO、vivo、荣耀等早已不在同一梯队。
而在中低端机型上,以2024年9上市的魅族Lucky08为例,则被消费者吐槽缺乏创新、配置平庸,遭到大量用户的口诛笔伐。
为了扭转颓势,魅族也曾尝试进行改变,但成效甚微。
2024年2月,魅族宣布将停止传统“智能手机”新项目的开发,全面All in AI。时任星纪魅族CEO沈子瑜认为,“AI就是未来。”
这看似是一个正确战略。据IDC预测,2027年AI手机出货量将达到1.5亿部,市场份额超过50%。而Counterpoint Research更是称,2027年AI手机出货量预估可达5.22亿部,前景更加乐观。
但要注意的是,并非只有星纪魅族热衷AI手机。2024年以来,AI大模型“上机”成为趋势,华为、小米、OPPO、vivo、荣耀等均已下场。魅族面临的竞争环境,早已不似2009年一样是一片空白。
时至今日,在众多手机玩家中,魅族的现状相当严峻。CounterPoint Research报告显示,2025年第一季度,华为以19.4%的市场份额领跑中国智能手机市场,其次是市占率17%的vivo,小米则以16.6%排名第三。而魅族科技,则沦为了“其它”。
另一则来自每日互动的统计显示,在2024年5G手机品牌市占率前十名中,魅族科技排名倒数第二。
再来看智能汽车业务。星纪魅族主要开发软件系统,核心产品为Flyme Auto。据星纪魅族官方数据,截止2025年5月,Flyme Auto已累计接入25款车型,合作车型总销量达到116万+台,已成为智能座舱赛道的佼佼者。(编者注:116万+台包含搭载Flyme Auto、Flyme Auto Inside、Flyme Link三种模式)
乍一看数据较为亮眼,但如果进一步分析则不难发现端倪。
据官方公示,作为“主力军”的Flyme Auto,其装机的车型主要包括吉利银河M9、吉利博越L、银河星耀8、领克900、银行L7 EM-1、银行L6 EM-1、吉利牛仔、领克Z20、领克Z10、吉利星舰7 EM-i、吉利星愿、吉利银河E5、吉利缤越L、吉利星瑞·东方曜、银河E8、领克07、领克08;而Flyme Auto Inside则仅装机了极星4、翼真L380;Flyme Link则有领克06EM-P、领克01、领克05、领克09EM-P、领克03、领克09。
很明显,星纪魅族赖以自豪的智能座舱产品搭载的车型主要是“吉利系”,接入的其它汽车品牌极少。换句话说,星纪魅族智能座舱产品应用范围较窄,并不被主流汽车品牌认可,在业内缺乏竞争力。
抛开软件系统以外,多家媒体报道,传闻星纪魅族曾尝试下场造车。官方介绍称,2024年一季度启动DreamCar共创计划,打造专属的MEIZU DreamCar MX,与“魅友”共同创作和定义。
但目前该计划已经搁浅。亿欧向星纪魅族求证“魅族汽车”的真实性及研发进展,对方回复称“没有造车”“就是车机以及和领克Z10合作的电竞版,魅族没有造车牌照”。此外,就此事不再回应。
一位汽车行业从业者则向亿欧介绍:“可能是2024年9月发布的领克Z10 STARBUFF(电竞定制版)”。而另一位汽车媒体从业者明确称“反正没下文了。”
星纪魅族要想车机系统搭载更多车型,势必要与汽车品牌扩大合作,而如若一旦进入制造环节,身贴“吉利”标签则无疑直接与汽车品牌短兵相接。这对于星纪魅族来说,会陷入自我矛盾的困境。
最后是XR业务。这是星纪魅族战略版图中的重要一环,目前已推出智能手环StarV Ring2、AR眼镜StarV View等产品。其中,智能眼镜表现较为出色,成为“AR五小龙”之一,也被视为“最有可能实现量产的品牌”。
“今天的演讲,我把发言稿件植入到了眼镜里,”今年3月初,在2025上海全球投资促进大会上,李书福为星纪魅族旗下智能眼镜站台。
但尴尬的是,AR眼镜行业仍处于早期阶段,无论是技术还是硬件配置都尚未成熟,赔本赚吆喝已是行业常态。在未来一段时间内,XR业务很难对业绩形成有效支撑,凭借XR产品实现“东山再起”的希望比较渺茫。
在保持“主航道”优势下,发展具有内在关联性的多元业务,是企业拓宽增长曲线的必要之举,但前提是核心业务要具备充分的领跑优势。
星纪魅族无论是手机、还是造车、亦或XR业务,其实任何一项业务都是长坡厚雪的领域。但截至目前,星纪魅族并未讲好这个跨界融合的故事。
高层动荡、人才流失,星纪魅族根基不稳
李书福站台、背靠吉利、“国产机皇”、“AR五小龙”……任何一个title都足以让星纪魅族拥有“光明的未来”,但偏偏在实现融合后,星纪魅族却踏上了相反的路。
让人难免疑问,导致星纪魅族一直“扶不起来”的根源是什么?
或许,从星纪魅族的高层变化中可窥测一二。
自2021年至今,过去四年多时间,星纪魅族已更换四任CEO,平均每位CEO任期仅约1年。
2021年,魅族科技创始人黄章将CEO之位,交棒给亲兄弟黄质潘,由黄质潘担任魅族科技CEO。在2022年被星纪时代收购后,黄质潘继续担任CEO。
2023年,在吉利主导星纪时代与魅族科技合并成星纪魅族集团后,“吉利系”出身的沈子瑜成为集团新任CEO。
2024年,苏静接替沈子瑜出任星纪魅族CEO。苏静曾在2022年参与创办星纪时代,并担任CFO。星纪魅族成立后,苏静曾担任联合创始人、执行董事、首席财务官等职位。
2025年7月,黄质潘再次回归,重新担任星纪魅族CEO。
可以看到,星纪魅族高层走马灯似的频繁更换。这导致的结果是,公司战略缺乏稳定性,对业务伤害巨大。
2023年初,星纪魅族曾仓促成立芯片研究院,试图自研车载芯片、手机功能芯片、XR芯片等。但星纪魅族芯片研究院仅“开张”约半年就遭到了解散,一度出现应届毕业生刚入职即“喜提裁员大礼包”的尴尬局面。
星纪魅族芯片研究院仅是一个缩影,映射出在高层动荡之下,业务很难得到贯彻执行的艰难处境。
除高层频繁“大换血”以外,如何实现组织架构的丝滑融合也是星纪魅族的一大难题。
2025年4月,传闻星纪魅族启动重大组织调整,将珠海营销服务中心(含市场部、销售部)、上海营销服务中心员工,强制迁至深圳。这在内部遭到一定抵制,也间接导致了员工的不满。
亿欧就此事向星纪魅族求证,对方称“这都是很久以前的消息了”,此外无任何回应。
若此事为真实事件,则可视为在吉利主导下深度整合的重要信号。事实上,在星纪时代取得控股权以来,星纪魅族人才流失严重,核心人员曾被爆出接连离职。
2025年7月,星纪魅族产品经理张月被曝仅入职5个月便已离职,此前张月曾登台魅族Note16系列发布会。
前些时候,传言星纪魅族高级副总裁兼XR事业部总裁卢勇已离任。
再往前,魅族Flyme系统工程师洪汉生、魅族科技总监张佳、Flyme视觉总设计师陈希均已出走。
更早之前,曾被称为魅族“三剑客”的白永祥(曾任魅族科技总裁)、杨颜(曾任魅族科技高级副总裁、Flyme事业部总裁)、李楠(曾任魅族科技CMO兼高级副总裁、魅蓝总裁),均已离任。
“他们的系统团队现在在我们这儿,但细节无法透露,”一位智能眼镜头部公司业务负责人向亿欧透露,“他们变化挺大的。”
另一位AR眼镜头部公司创始人甚至向亿欧直言:“星纪魅族(XR业务)已经挂了”“人都走了”“剩下应该就是收缩和拆分”。
此前,星纪魅族传言计划在2025年7月发布智能眼镜新品,但新品计划一拖再拖,至今杳无音讯。
高层动荡、组织架构融合困难、人才流失严重、产品缺乏核心竞争力……星纪魅族像一位停止生长的少年,终究辜负了父母的错爱。
业绩承压,李书福也“扶不起来”?
当汽车业务迟迟无法打开市场、XR业务无法支撑经营、手机业务不断萎缩,那么,留给星纪魅族的时间还有多长?
换言之,一家缺乏造血能力的公司,能活多久?
“好像高层给星纪魅族大约2年时间,如果不能实现盈利就被砍掉,XR业务很大可能首当其冲,”一位智能硬件评测机构负责人向亿欧介绍。
星纪魅族并非未考虑过如何“薅钱”。据“集微网”报道,2023年12月,星纪魅族集团已与多家投行和律所团队接触,计划于2024年第二季度赴港上市。意图很明显,意欲通过资本市场“输血”。
但基于星纪魅族的“下坠”现状,上市计划也没有了下文。
不过,在亿欧向星纪魅族求证时,对方的回复前后并不一致,先称“没有IPO”,随后,在看到相关报道后又称“去年的事了”。此外,未进行更多回应。
其实,李书福的战略构想是正确的,他对星纪魅族曾寄予厚望:“汽车智能化前景广阔,不能只停留在汽车产业。通过布局手机业务,消费电子产业与汽车产业深度融合,跨界打造用户生态链,可以实现超级协同。”
但事与愿违,魅族科技不仅未能补齐吉利生态,反而自身已陷入发展困境。TechInsights数据显示,在2022年被星纪时代收购之际,魅族科技在国内市场的出货量占比已不足1%。
回头看,星纪魅族的问题是什么?亿欧认为,星纪魅族至少面临五大难题:
一是高层变动频繁,顶层战略无法贯彻执行;
二是业务线较为混乱,缺乏聚焦性;
三是组织融合困难,未能实现有效协同;
四是人才流失,团队缺乏稳定性;
五是在业绩上,缺少营收的“主力军”。
在国内市场“叫不响”,星纪魅族也曾把目光投向海外。2025年3月,星纪魅族首席运营官廖清红介绍,2025年星纪魅族将加速全球化,海外销量占比目标要提升至50%。
但目前,星纪魅族在海外中低端市场面临传音、小米等激烈竞争,而在高端市场又面临品牌知名度较低等诸多压力。
星纪魅族“集齐”了上述五大困难,即使是李书福带队也分身乏术,无法阻止这家科技企业,在市场竞争的大浪中一步步掉队。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