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贺克斌
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院长、环境学院教授。
在2025绿色低碳创新大会全体大会上,贺克斌以《数智赋能双碳与绿色转型》为题作主旨报告,系统阐述了气候变化对全球经济的紧迫挑战,提出“双碳”行动需从资源依赖转向技术驱动的核心逻辑。报告结合中国新能源体系建设、关键技术突破与全球合作实践,强调通过多源数据整合、人工智能赋能及碳市场机制创新,构建覆盖能源流、碳流、物质流的全球碳中和技术体系,并重点分析了碳足迹管理、矿产资源需求、国际碳定价互联等关键问题,呼吁以“一带一路”科技合作网络推动绿色转型。
“现阶段支撑世界经济发展的主体能源是化石能源,在已经开始的长周期‘双碳’行动过程中,将从化石能源向以风、光为代表的新能源转变。”
要点
1.气候变化造成经济损失严峻,“双碳”行动兼具紧迫性与战略机遇。“2024年全球经济损失前10大自然灾害中8个为极端气象事件,中国前10位中有9个都是极端气象事件。”贺克斌强调,“化石能源将在200-400年内耗尽,且全球分布不均引发地缘冲突;风光资源虽不绝对均衡,但技术突破可使其成为公平竞争的新能源基础。”
2.“双碳”目标需构建技术驱动型经济体系。“未来经济发展模式将从资源依赖转向技术依赖,新能源技术体系需覆盖硅能、储能、氢能、智能四大板块。”贺克斌又指出,“当前40%-50%的碳中和技术尚未商业化,储能、氢能、智能技术商业化率不足50%。”
3.中国新能源体系全球领先,但需突破关键材料与市场机制。贺克斌指出:“中国已建成世界最大新能源体系,但实现2060年碳中和需完成超过120亿吨减排任务,依赖300多项关键技术突破。”他分析:“碳价将从当前90元/吨升至700元/吨,驱动高价技术市场化;但全球矿产资源需求将激增,2040年新能源装备矿产开采量或与2020年全球煤炭量持平。”
4.碳数据整合与人工智能是绿色转型的核心驱动力。贺克斌强调:“全球碳排放数据分散于130多个商业数据库,需通过AI挖掘实现跨系统整合。”清华大学推动的“碳中和与能源智联”研究计划已联合23个国家59个研究机构共同开展,构建覆盖能源、工业、交通的“供能-用能-储能”技术体系,并成立世界碳中和学会推动标准互联。
5.碳足迹管理需建立国际互认的数据基座与工具链。贺克斌介绍:“清华大学牵头成立碳足迹产业技术创新联盟(64家单位),开发天工生命周期平台,对接海科数据、蚂蚁数科等企业,目标实现产品碳足迹‘可用不可见’。”该平台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欧盟碳足迹数据体系无缝衔接,推动全球碳足迹数据互联互通、互信互认。
来源:绿碳大会专班
责编:叶 扬
美编:郑娜莉
一审:何百岳
二审:方佳佳
三审:王陆军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