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生娃,却不想忍受生育之苦,未来或许有机器人来“代劳”。
(图片来源于网络)
8月8日,新加坡南洋理工博士张其峰正在研发全球首个孕育机器人。该机器人配备真正的“人造子宫”,可以像人类一样经历十月怀胎并生出孩子。张其峰表示,目前孕育箱技术已经成熟,下一步是将孕育箱技术整合到机器人的腹部,使其能够受孕并孕育胎儿。预计一年内推出样机,定价不超过10万元。
消息一出,网友炸了:“科幻片照进现实?以后年轻人更不用结婚了?”
这事儿听着带感,但背后的利弊争议,可没那么简单。
先说说它可能带来的“甜头”!
如果这机器人真能合法合规落地,确实能解不少人的燃眉之急:
·对不孕人群、子宫功能障碍的女性,或是同性伴侣、单身人士来说,多了一个生育选择,还能避开怀孕时的并发症风险;
·若监管到位,或许能取代风险极高的地下代孕;
·在生育率持续走低的当下,也算一个突破性的替代方案,短期内还可能帮到高危妊娠的妈妈或早产儿养护。
但光鲜背后,藏着不少绕不开的问题!
技术上,真的能 “复制” 人类孕育吗?
首先,技术的可行性,存在很多质疑。目前人造子宫仅支持动物实验(如羊胎存活4周、鼠胚胎6天),人类胚胎全程机器孕育尚无成功先例。
更关键的是,人类孕育远不止 “提供一个容器”,自然分娩时,宫缩和产道挤压能帮胎儿排掉肺部多余液体,降低呼吸疾病风险;分娩应激反应可以促使胎儿分泌更多免疫相关激素,增强新生儿的适应能力;产妇的产道菌群会传递给新生儿,帮助婴儿建立肠道菌群屏障,降低过敏和哮喘风险······都和母体供给息息相关,这些,机器人能模仿吗?
(图片来源于网络)
准爸爸妈妈都知道,可能的情况下,孩子足月出生最好,因为母体能够给胎儿最好的营养和环境。
当过爹妈的也都知道,绝大部分孩子出生后头几个月,尤其是母乳喂养的孩子不容易生病。其原因就在于:这段时间孩子的免疫力比较强大,这免疫力大概率是母体带来的。而一旦这种从母体带来的免疫力退化,孩子半岁之后,通常就进入容易生病的阶段了。
这是什么机理?母体通过什么实现了这些?这些可不是目前的孕育箱能够解决的。
一款新药上市前要闯过三期实验,耗资数十亿;涉及生命诞生的孕育机器人,难道不需要更严格的验证?这事儿,真能在一年内搞定?恐怕要打个大大的问号。
伦理上,“父母” 的责任该怎么算?
没有母体参与孕育,那么供给胚胎的精子、卵子供给者就是胚胎的父母?他们如何承担父母的责任?
如果只是妻子有某种疾病、或者不愿承担十月怀胎的辛苦,夫妻各自提供精子、卵子并由孕育机器人替代完成怀孕过程,那或许从逻辑上还相对可以理解。但是,精子、卵子的提供者之外的第三人,是否可以由公共精子库、卵子库申请并委托孕育机器人“产子”?这个过程的监管由谁做?假设这个第三人申请过程被允许,ta中途弃养怎么办?孩子算谁的?
(图片来源于网络)
那些对代孕持批判态度的人不难发现:孕育机器人做的事实际上和代孕妈妈做的事情是基本一样的,那么,从法律上可以允许孕育机器人出现并推广么?法律上又该怎么界定和监管?
社会影响,可能比想象中更复杂
若生育和婚姻彻底解绑,结婚率会不会跌得更狠?传统家庭结构会不会被冲击?
10 万的定价看似不高,但会不会催生 “定制婴儿”(比如选性别)、非法卵子交易?高收入群体能轻松享受,普通人却用不起,这不就加剧了生育权的不平等?
说到底,孕育机器人更像个 “科技乌托邦”—— 象征着生殖技术的野心,却卡在技术瓶颈、伦理争议和法律空白里。
(图片来源于网络)
或许未来某天,科技真能解决这些难题,但眼下,我们更该警惕:别让 “替代生育” 变成另一种剥削,也别让技术偷走生育本该有的温度。
如果是你,会愿意用孕育机器人吗?
星月送子是由五星控股、顾泽医疗等多位知名主任医师共同投资的国际孕育服务公司,整合国内三甲医院生殖中心和海外知名生殖医院资源,优中选优,针对有生育需求的人群提供一站式生殖辅助诊疗服务。成立至今,已经为超10000个精英家庭送去属于自己的宝宝。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