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加剧,夏季极端高温事件频发。传统制冷系统能耗巨大且加剧温室效应,而被动式日间辐射制冷(PDRC)作为一种零能耗技术备受关注。然而,现有彩色辐射制冷材料因静态光学特性难以适应天气变化,尤其在湿度升高时制冷能力显著下降。当前研究多聚焦温度响应,湿度自适应材料仍属空白。
南京大学唐少春教授团队受变色龙随环境湿度变色启发,成功开发出一种湿度敏感彩色薄膜(HSCF)。该薄膜通过湿度敏感的钴基络合物(Co-ETA)实现太阳光和中红外波段的动态双波段光谱调节,在25%-90%湿度范围内自适应提升制冷效率。实验表明,湿润状态下其太阳能反射率从89%升至93%,中红外发射率达~99%,制冷功率提升180%,且无需外部能源即可可逆调控。相关论文以“ Bioinspired Colored Films with Humidity-Induced Dynamic Reflectivity and Emissivity for Self-Adaptive, Efficient Radiative Cooling”为题,发表在ACS Nano上,论文第一作者为He Jiajun 。
![]()
图1 揭示了薄膜设计机制:大气透射率随湿度升高骤降50%(图1a),传统彩色制冷器在高湿环境下失效(图1b)。而HSCF模仿变色龙策略,干燥时呈现彩色并高效制冷(图1d);湿度增加时,薄膜颜色淡化(图1e-f),因水分子与钴络合触发结构变化,增强太阳反射与红外辐射(图1c)。
![]()
图1 湿度敏感彩色薄膜的设计原理与工作机制 (a) 不同相对湿度下的大气透射率曲线 (b) 传统彩色制冷模型在低/高湿环境的工作机制对比 (c) 湿度响应薄膜在低/高湿环境的动态工作模式 (d, e) 干燥/湿润HSCF的实物照片 (f) 干燥/湿润HSCF在CIE 1913色彩空间的色度坐标
图2展示材料结构:双层电纺纤维薄膜中,底层为聚偏氟乙烯-六氟丙烯共聚物(P(VdF-HFP)),顶层均匀负载Co-ETA(图2a-b)。纤维直径分布(0.1-0.7 μm)通过米氏散射拓宽太阳光反射波段(图2c-d)。FT-IR与XPS证实湿度引发羟基形成(图2e-h),TGA证明其100℃内热稳定性(图2i)。
![]()
图2 HSCF的表征与数值模拟 (a) 薄膜顶层SEM图像 (b) 顶层EDS元素分布图 (c) 顶层纳米纤维直径分布 (d) 0.3–2.5 μm波段散射效率模拟 (e) FT-IR透射光谱 (f) XRD衍射图谱 (g) XPS全谱 (h) Cl 2p谱 (i) TGA热重曲线
图3验证动态光学性能:Co-ETA溶液遇水后600-700 nm吸收峰减弱(图3a),薄膜湿润后平均反射率提升至93%(图3b)。因Co-ETA的N-H、C-O等化学键振动,湿润薄膜中红外发射率达~99%(图3c),性能优于商用棉织物(图3d),且循环500次后稳定性不变(图3e)。
![]()
图3 HSCF的动态光学特性 (a) Co-ETA/乙醇溶液加水前后的吸收光谱对比(插图为溶液变色照片) (b) 湿润过程中薄膜反射率变化(灰线→红线) (c) P(VdF-HFP)与Co-ETA/H₂O分子链的红外发射振动机制 (d) 湿润HSCF与干燥HSCF、白色/绿色棉的光谱性能对比 (e) HSCF与其他彩色制冷器的光学性能对比
户外实测与应用前景
图4的户外实验(南京,2024年5月)显示:干燥中午(湿度34%,辐照1222 W/m²),HSCF降温4.7℃;高湿中午(湿度63%,辐照1245 W/m²)仍降温5.8℃(图4b-e)。夜间湿度89%时,平均降温4.5℃(图4f-g)。图5进一步演示应用:局部加湿区域温差达5℃(图5a);作为帐篷遮阳层,比商用遮阳网多降温2.5℃(图5b-d)。能源模拟预测,该薄膜在南京年节冷量11.2%,兰州、广州分别达22.8%和11.7%(图5e-g)。
![]()
图4 HSCF的户外辐射制冷性能 (a) 户外测试装置示意图(左上角为南京气象信息) (b, c) 晴天(2024年5月18日)实时湿度、辐照与温度数据 (d, e) 阴天(5月21日)实时数据 (f) 夜间不同湿度下降温曲线 (g) 夜间HSCF与棉的平均温差对比
![]()
图5 实际应用与节能模拟 (a) 人体穿戴HSCF的可见光与红外热像图 (b) 制冷帐篷实物与热像图 (c) 帐篷实验期间的湿度与辐照数据 (d) 帐篷内部实时温度 (e) 南京市年节冷量数据 (f) 基准建筑与HSCF建筑的月冷量对比 (g) 不同城市年节冷量对比
总结与展望
该研究通过仿生策略攻克了彩色辐射制冷材料的湿度适应性难题,实现了全气候高效降温。其自驱动、可逆调控特性为智能织物(如汗液响应制冷服装)和建筑节能开辟新路径,有望推动辐射制冷技术在实际环境中的大规模应用。
![]()
来源:高分子科学前沿
声明: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作者水平有限,如有不科学之处,请在下方留言指正!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