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经济日报)
转自:经济日报
说起改文风,我更关注在学界占很大比重的社科类文章及学术论文。此类文章之文风何者为佳?概而言之,宜尚信、达、精。
信,广义上说,包括真诚、真实、诚信。文章写作的态度要真诚,内容要真实。古人推崇汉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刘勰赞赏“为情而造文”,就是说好的作品,往往要具备合乎人之常情、能打动人的特质。诚信,就是所用的文章材料不弄虚作假。近年有为数不少的文章被国际期刊发表后又撤稿,其中一部分就是因为数据、材料不真实。所以说,信,是文章的底线。
达,就是要对想说的内容有正确的认知,并准确、清晰、顺畅地表达出来。用苏轼《答谢民师书》中的话来说,先“了然于心”,再“了然于口与手”,“是之谓辞达”。近数十年来,学界一些人在介绍国外知识、理论或借助国外知识、理论探讨中国问题时,囫囵吞枣、搬弄名词概念,让读者看得云里雾里、难以领会,与中国的现实也是圆凿方枘、不能对接。还有一些人,不注重提高自己的文字功夫,或写作态度上不能精益求精,导致文章不能“达”。
精,则是说,文章要追求真知灼见,内容要精,不求数量多;语言要精,不求篇幅长。近年来学术刊物普遍发长文、减篇数,导致许多有新见的精炼文章难以发表。文章求精,既需要作者自觉,也需要改造我们的评价机制。
转载自《光明日报》(2025年8月17日1版)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