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改革报)
转自:中国改革报
□ 本报记者 安宁
2025年是“十四五”的收官之年,也是推进数字中国建设10周年。日前,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国家数据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数字中国建设发展成就。
“‘十四五’时期,我国牢牢把握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机遇,全面深化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加快数字化绿色化协同转型发展,推动数字中国建设取得显著成就。”国家数据局局长刘烈宏在新闻发布会上如是说。
数字基础设施规模技术世界领先
截至2025年6月底,我国5G基站总数与2020年相比增长了5倍达到455万个,千兆宽带用户增长了34倍达2.26亿户,算力总规模位居全球第二……发布会上,一连串亮眼的数据,展示了当前我国数字基础设施在规模、技术等方面已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记者了解到,“十四五”期间,我国印发了《国家数据基础设施建设指引》,制定了数据基础设施参考架构、明确了“三统一”的互联互通要求;针对“找数用数难”“规模流通难”等痛点,国家数据局组织了数场、可信数据空间等6个技术路线的创新探索,数据“一点发布,全域可见”、应用“一点部署,跨区通用”已经实现。
截至目前,我国已建成包含北上广深杭等25个城市在内的城市节点,布局了16个省(区、市)的数据基础设施架构,并在7月底全面完成互联互通。“预计到今年底,我国的节点城市规模将扩大到50个左右,覆盖80%的省(区、市),为数据规模化跨域流通奠定设施基础。”国家数据局副局长夏冰说。
“数字基础设施投资形成庞大市场需求,带动集成电路、通信网络设备、计算机、服务器和终端产品等信息通信技术产业链上下游发展,培育了先进的、完整的产业体系。同时,数字基础设施的超前部署和迭代升级,带动网络购物、在线教育、远程医疗、5G+工业互联网等新模式新业态蓬勃发展。”刘烈宏说,随着5G网络和农村电商的发展,手机成了“新农具”、数据成了“新农资”、直播成了“新农活”,有效带动了农村居民增收致富。“东数西算”工程深入实施,有效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刘烈宏表示,经过多年持续攻坚,数字领域突破了一批关键核心技术。集成电路加快布局,形成覆盖设计、制造、封装测试、材料和装备的完整产业链。国产操作系统加速崛起,我国人工智能综合实力实现整体性、系统性跃升,人工智能专利数量占全球总量的60%,人形机器人、智能终端等领域不断突破。
此外,数字经济发展动能更加强劲,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融合程度显著加深。截至2024年底,我国软件收入规模较2020年增长80%,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超70%。产业数字化方面,智能化转变、数字化改造加速推进,建成了万余家智能工厂,覆盖超过80%的制造业行业大类,智能家居、智能穿戴等成为消费新潮流。
数据产业规模达5.86万亿元
“我国数据产业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市场空间大,已成为数字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刘烈宏说,据国家数据发展研究院发布的数据,2024年,全国数据企业数量超过40万家,数据产业规模达5.86万亿元,较“十三五”末增长117%。总体来看,我国数据产业发展势头良好、前景广阔。
“我们体系化推进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打出了一套政策‘组合拳’,推动海量数据优势不断转化为国家竞争新优势。”刘烈宏介绍,完善数据基础制度方面,去年推出了公共数据资源开发利用等21项政策,今年还将推出数据产权等10多项制度。布局数据基础设施方面,支持各地开展流通利用基础设施先行先试,不断夯实数据开发利用的设施底座。推动数据开发利用方面,以场景牵引带动数据要素价值充分释放,深入实施“数据要素×”行动,开展公共数据“跑起来”示范场景建设。培育数据市场方面,一批围绕数据汇聚共享、开发利用的数据企业正在孕育兴起,标准、规范不断推出,数据交易日趋活跃,全国一体化数据市场正在加快构建。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培育全国一体化数据市场的决策部署,为数据市场建设按下了加速键。会上,国家数据局副局长沈竹林用四个“更加”概括近年来数据市场的新变化。
——制度规则更加明晰。数据基础制度建设构筑起“四梁八柱”,各部门相继推出了50多项配套政策措施,各地方也在大胆实践,据不完全统计,有20多个地方出台了数据条例,还有10个数据要素综合试验区也在积极探索,在数据产权、流通交易、收益分配等方面的制度建设不断取得新进展。
——数据供给更加充分。监测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主要数据交易机构新上架数据产品达到3328个,同比增长70%,上架的高质量数据集产品同比增长2.8倍,这些优质的数据供给也带动提高了各行业用数水平,解决了很多痛点问题。
——市场生态更加丰富。持续深入推进“数据要素×”行动,带动更多主体投入到数据市场建设中来。仅今年二季度,主要数据交易机构新增供需主体达到2600多家。同时,一批从事数据标注、治理、交易服务等业务的企业也在快速成长。
——市场设施更加坚实。“硬建设”方面,印发《国家数据基础设施建设指引》,积极开展可信数据空间创新试点。“软环境”方面,积极推动数据交易机构优化布局和进一步整合,也在推动数据交易机构互认互通。
建设高质量数据集超3.5万个
在人工智能时代,Token(词元)作为处理文本的最小数据单元,如同互联网时代的“流量”。刘烈宏介绍,2024年初,中国日均Token的消耗量为1000亿,截至今年6月底,日均Token消耗量已突破30万亿,1年半时间增长了300多倍,这反映了中国人工智能应用规模快速增长。
我国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与我国高度重视数据工作密不可分。我国是第一个把数据作为生产要素的国家,多措并举促进数据资源的开发利用。“人工智能+”行动到哪里,高质量数据集的建设和推广就要到哪里。我国大力推动高质量数据的供给,出台了高质量数据集建设相关文件,多部门联合推动相关工作。
刘烈宏介绍,截至今年6月底,我国已经建设高质量数据集超过3.5万个,总体量超过了400PB(1PB可存储约5亿张2MB大小的高清照片,400PB的总量相当于中国国家图书馆数字资源总量的140倍左右)。人工智能模型的训练也推动了数据交易需求的攀升,截至今年6月底,各地高质量数据集累计交易额近40亿元,数据交易机构挂牌的高质量数据集总规模达到了246PB。以北京数交所为例,高质量数据集占交易总量的比例从去年的10%跃升到目前的近80%。上海、天津、安徽等地正在试点“数据语料作价入股”等新模式,引导企业将高质量数据集折算为股权投入到相关企业。
中文数据在国内大模型的训练性能提升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据介绍,目前,国内多数模型训练使用的中文数据占比已经超过了60%,有的模型已达到80%。中文高质量数据的开发和供给能力持续增强,推动我国人工智能模型性能的快速提升。
“下一步,我们将通过体系化布局持续推进高质量数据集建设,加快打造具身智能、低空经济、生物制造等重点领域数据高地。我们也将推动全社会强化数据要素价值认同,加快推进数据要素价值共创,培育‘为优质数据买单’的市场共识。”刘烈宏说。
数字服务惠及更多百姓
数字技术显著提升了公共服务的可及性和公平普惠水平,让民生保障持续“升温”。国家数据局副局长陈荣辉表示,“十四五”时期,我国数智技术加速应用使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以及社会治理方式都发生了深刻改变,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的数字服务正惠及更多百姓。
“智慧医疗服务扩面提速,全国互联网医院年服务量超过1亿人次,全国医保码用户超过12亿人,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惠及5.6亿人次。”陈荣辉介绍,数字社保扩围增效,全国10.7亿人领用电子社保卡,覆盖75%以上人口,长三角、成渝等城市群逐步实现“一卡通”区域服务互联互通。数字教育实现扩容升级,我国已经建成全球规模最大、资源最丰富的国家智慧教育平台。数字养老服务取得积极成效,互联网应用改造、“一键呼入人工客服”等数字适老服务水平稳步提升,全国养老服务信息平台上线,促进了养老服务资源供需高效对接。
此外,全国5A级景区数字化改造完成率达100%;社区服务更加智能,“一键式”老人求助等服务“指尖可达”,居家智能健康管理、远程问诊等应用,让社区生活更有温度;即时零售、智能网联汽车、微短剧等数字消费新业态新产品不断涌现;政务服务“一网通办”纵深推进,“高效办成一件事”应用场景日益丰富,“接诉即办”市民热线数据加速整合利用,群众办事便利度不断提升……
陈荣辉表示,国家数据局将充分发挥数据要素的放大、叠加、倍增作用,把增进人民福祉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推动公共服务、数字生活、社会治理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升级,形成更多数字社会建设成果。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