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小动作频频,中国一招令其进退两难,可笑的是,美军到现在竟然还搞不清楚状况,怎么回事?
近日,中国五条大船北上、直逼阿拉斯加一事引起了美国的极大恐慌。事情要从7月底说起,当时中国极地科考船“雪龙2号”在北冰洋进行科考作业期间,美国派出海岸警卫队C-130J侦察机进行环绕飞行并试图骚扰。它们的理由是中国科考船“位于美国延伸大陆架界限以内130海里”,所以它们要“确保领土完整”和“捍卫主权利益”。
«——【·科考船北上引发美方紧张·】——»
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沿海国在专属经济区内享有勘探和开发自然资源的主权权利,但大陆架延伸主张需经大陆架界限委员会审议。
![]()
美国虽未加入公约,却在2023年单方面宣布将阿拉斯加附近约100万平方公里海域划为“扩展大陆架”,其范围远超国际法规定的200海里标准,甚至接近俄罗斯勘察加半岛。这种“圈地”行为不仅遭到俄罗斯反对,连加拿大、挪威等北极国家也未予承认。
![]()
面对美方无理指责,中国科考船船员通过国际频道回应:“我方享有公海航行自由,不承认单方面主张。”这一回应直击美国法理软肋——作为非公约缔约国,其“延伸大陆架”主张缺乏国际法根基。
![]()
事实上,中国早在1925年就加入《斯匹次卑尔根群岛条约》,依法享有在北极特定区域的科研与通行权,而美国至今未获得类似国际背书。
![]()
更令美方焦虑的是,中国随后又增派“深海1号”“极地号”“中山大学极地”号和“探索3号”四艘科考船,形成五船编队北上,在阿拉斯加附近海域展开多学科联合观测。
这种规模的科考行动在北极历史上极为罕见,而美方现役可用的重型破冰船仅有两艘,且技术老旧,根本无法实施有效拦截。当美军侦察机从云层俯瞰五艘红白相间的中国科考船在冰区有序作业时,不得不承认“技术差距正在改写北极规则”。
«——【·中美在北极的博弈升级·】——»
北极地区因全球变暖冰层消融,正成为大国竞逐的新前沿。数据显示,北极航道可使中国至欧洲的海运距离缩短4600公里,每年节省燃油成本超30%。
![]()
中国推动的“冰上丝绸之路”已与俄罗斯北方海航道深度对接,2025年新增的五条北极集装箱航线,年度通行量突破80万吨。反观美国,其北极战略因装备滞后陷入被动——现役破冰船数量仅为中俄总和的1/10,且首艘新型破冰船最快要到2029年才能服役。
![]()
此次五艘科考船北上,实际上是中国极地科研能力的一次集中展示。“雪龙2号”作为全球首艘双向破冰船,可在-30℃低温下连续作业,其搭载的7000多个传感器能实时监测海冰厚度、洋流变化等关键数据。
![]()
“中山大学极地”号则配备水下机器人,可穿透冰层探测海床结构,为未来资源勘探积累数据。这些科研活动看似平静,实则为“冰上丝绸之路”的常态化运营奠定基础。
![]()
美国的焦虑还体现在军事层面。北美防空司令部与北方司令部启动联合监控机制,加拿大也派出CP-140侦察机协同行动。但这种“联合威慑”收效甚微——中国船队始终在国际水域航行,且严格遵循《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87条关于公海自由的规定。
«——【·地缘政治影响与未来挑战·】——»
此次事件折射出北极治理体系正在经历深刻变革。长期以来,北极理事会被美俄等八个北极国家主导,但中国作为近北极国家,正通过科研合作与规则制定逐步扩大影响力。
![]()
对美国而言,其北极战略的短板愈发明显。尽管国会批准了150亿美元预算用于建造新型破冰船,但制造业衰退导致项目进展缓慢,连特种钢材切割都成难题。
中国在北极的投资已突破60亿美元,涵盖能源开发、数字基建等领域,而美国的北极军事基地仍依赖冷战时期的基础设施。这种“重军事、轻民生”的策略,使其在北极航道商业化竞争中逐渐落后。
值得关注的是,此次事件恰逢美俄领导人计划在阿拉斯加举行会晤之际。分析人士认为,中国船队的行动客观上打乱了美俄博弈的节奏,也让北极治理议题重回国际议程。
![]()
俄罗斯总统普京此前明确表示,北极航道应成为“开放性国际通道”,欢迎包括中国在内的各国参与开发。这种态度与美国试图垄断北极资源的做法形成鲜明对比。
![]()
在这场冰海上的较量中,中国以“合法合规”为盾,以“技术突破”为矛,正在改写北极游戏规则。当“雪龙2号”在波弗特海完成S形测绘,释放出中俄联合研发的水下机器人时,卫星影像捕捉到的不仅是科研数据,更是一个多极化北极秩序的雏形。
未来,随着北极冰层持续消融,中美在法理、装备、规则层面的博弈将更加激烈,而中国通过“冰上丝绸之路”构建的合作网络,或许能为这片冰封之地带来新的发展范式。
![]()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