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2018年7月,马来西亚总理马哈蒂尔宣布暂停中国承建的655亿林吉特东海岸铁路项目,并宣称不支付违约金。
一个主权国家竟公然撕毁与大国的基建合同,还拒绝赔偿,更令人意外的是,这位92岁高龄的政治强人随后转向日本寻求合作,试图“以日制中”。
政治算盘打得噼啪响,然而惨遭冷遇,空手而归!当铁路重启,那些投机的代价,能否真能一笔勾销?
一条铁路,牵动三国命运
东海岸铁路(ECRL)全长688公里,连接马来西亚东海岸的哥打峇鲁与西海岸的巴生港,横跨彭亨、登嘉楼、吉兰丹三州,是马来西亚建国以来最大的单体基建项目。
它不仅是打通东西部经济命脉的关键动脉,更是中国“一带一路”倡议在东南亚落地的标志性工程。
2016年,中马两国签署协议,由中国交通建设集团(CCCC)承建,采用中国标准、中国技术、中国资金。
项目原定2024年完工,预计将带动东部GDP增长1.5%,创造8万个就业岗位,并极大降低物流成本,激活长期被边缘化的“马来半岛后院”。
一切看似顺风顺水,直到2018年大选,政局突变。
2018年5月,92岁的马哈蒂尔带领“希望联盟”击败执政多年的国民阵线,第二次出任总理。
他以“反腐斗士”形象赢得民心,上台后立即清算前总理纳吉布的“一马公司”贪腐案。而ECRL项目,因签约于纳吉布时期,迅速被贴上“腐败工程”标签。
2018年7月,马哈蒂尔宣布:立即暂停ECRL项目,理由是“成本过高、债务风险巨大”。
他声称原合同存在“猫腻”,成本虚高至少300亿林吉特,并援引“不可抗力”条款,拒绝支付中方提出的217.8亿林吉特(约361亿人民币)违约金。
此举震惊世界,国际法专家指出,“不可抗力”通常指自然灾害或战争,政府换届或政策变更并不适用,马方此举,实为单方面毁约。
中方反应迅速而克制:项目停工,但保留一切法律权利。
中国交建数千名工人停工,设备闲置,隧道渗水,桥梁基础锈蚀,每日损失超百万元。
更严重的是,马来西亚的国家信用瞬间崩塌。
转投日本?一场注定失败的“平衡术”
马哈蒂尔在2018年暂停了ECRL项目之后,立马将眼光转向了日本。
那个时候,他还真是把“亲日疏中”的战略玩得有点儿花里胡哨。
他飞到东京,和安倍晋三见了面,极力夸赞日本新干线的“安全、高效、可靠”,然后邀请三菱重工、日立这些大公司来接手ECRL项目。
条件也是相当诱人:免税、土地优惠、技术转让,仿佛日本只要接手,就能从马来西亚的土里捞到一堆金子。
不过,事情很快就暴露出马哈蒂尔战略的漏洞——日本可不是傻子。
他们外务省立马做出回应,表示得重新评估风险,显然没有立即答应马哈蒂尔的“天降馅饼”。三菱重工的高层也在背后小声嘀咕:“我们可不想得罪中国。”
更重要的是,事实上日本已经在印尼的雅万高铁、越南的南北高铁等项目中投资了大笔钱,根本没精力再去冒这个大政治风险。
马哈蒂尔的“以日制中”战略瞬间崩塌,空手而归的他,站在一个进退两难的境地:既得罪了中国,又没找到新的靠山。
结果,马来西亚的局面越来越尴尬,完全被逼到了死胡同。
再说说停工两年的后果,简直是赔了夫人又折兵。
首先是经济损失,直接就亏了47亿林吉特,东部失业率飙升至18%,棕榈油、橡胶等产业的运输成本暴涨,很多企业面临破产的边缘。
再加上东海岸的民众愤怒抗议,“我们要铁路!我们要工作!”的呼声此起彼伏,社会动荡不安。
国际信誉也一落千丈,世界银行甚至给马来西亚的主权信用评级下调,融资成本也跟着升高1.7%。
更糟糕的是,东南亚的其他国家开始对马来西亚的政策稳定性表示担忧,很多跨国项目都被搁置,马来西亚成了“政治任性”的代名词。
至于中国交建,损失同样不小,设备折旧,员工遣散,海外声誉也受到了不小的影响。
不过,中国并没有采取法律诉讼或制裁,而是通过谈判的方式来推动合作,展示了大国的战略定力。
这样一场“空手而归”的冒险,最终只是让马哈蒂尔和马来西亚陷入了更深的困境。
重启谈判:ECRL的逆袭之路
在面对内外压力的双重困境下,马哈蒂尔政府终于低头,做出了请求重启谈判的决定。
2019年初,马来西亚主动向中国提出重新谈判的要求,而中方则明确表示,可以谈,但必须建立在契约精神的基础上。
这一回,中方不会轻易妥协,也不会再像过去那样单纯地“建”与“管”。
经过三个月的艰苦谈判,2019年4月,双方终于签署了新的协议。
这次协议中的最大亮点就是成本大幅削减,从原来的655亿林吉特降到440亿林吉特,降幅高达33%。
同时,项目的线路也进行了优化,减少了40公里,避免了地质复杂区域,提升了施工安全性。
更重要的是,在新的协议中加入了“政治风险条款”,如果因政变或政策突变导致项目再次中断,马来西亚需要承担全部责任。
此外,马来西亚企业也将参与到建设过程中,确保60%的本地化参与,而股权分配则是50:50,不过,马来西亚将获得80%的运营收益。这一切都体现了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
这份新协议,也被不少人视为“一带一路”合作模式的升级版,逐步从最初的“中国建、中国管”转变为“联合建、本地管”。
项目一经重启,进展便远超预期,中国的工程师们采用了模块化桥墩技术和智能盾构系统,克服了雨林、沼泽、山地等复杂地形。
截至2025年7月,整体进度已达到85%,云顶隧道(全长16.3公里)全线贯通,41条隧道累计掘进69公里,而关丹港的配套组装厂也已经投产,60%的零部件实现了本地制造。
预计到2026年底,项目将完工,并在2027年1月正式投入运营。
到时,从吉兰丹到巴生港的货运时间将从12小时缩短至5小时,客运则从7小时减至4小时。
更为深远的是,这一项目将成为泛亚铁路网的关键一环,连接泰国和新加坡,打通中南半岛的物流动脉,彻底改变东南亚的供应链格局。
结语
ECRL的故事,像一面镜子,照见了全球化时代的复杂博弈。
小国可以有大智慧,但不能有小聪明,马哈蒂尔的“断路令”看似强硬,实则短视,最终让国家付出了两年发展的代价。
大国博弈,靠的不是情绪,而是耐心与制度,中国没有以牙还牙,而是用专业、理性和契约精神赢得尊重。
如今的ECRL,已不是“中国项目”,而是“中马共建”的典范,为全球基建合作提供了新范式。
#优质图文扶持计划#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