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中华历史上最危险的时刻,一个是日本侵华,当时中华汲汲可危,幸好中华民族觉醒,团结起来,赶跑了侵略者。这一段历史大家都比较了解,但如果说到中华历史上另外一个最危险的时刻,怕是许多人都不知道,这就是从宋末到明初。
为什么呢?
自唐末五代十国到元朝灭亡,北方地区可是经历了长达四百余年的异族统治。
虽说这些异族王朝羡慕汉人文化,有所汉化,但本质是人家是异族,在他们的统治下,汉文化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危机,契丹、女真、蒙古三大异族的轮番统治,让北方汉人在服饰、语言、姓氏、婚俗等方面都出现了很严重的胡化现象,对华夏文明造成了系统性的威胁。
![]()
多严重呢,你听我的描述就知道。
首先是服饰和发型全面的胡化,要知道,汉服从周朝开始,一直是右衽,而那些异族则是左衽。南宋中期的著名诗人范成大出使开封之时,目睹了一系列让人震惊的一幕。
中原的汉人男人全部把头顶中间的头发剃掉,只留两边的编成了小辫子,而女子所穿的服饰,与女真女子全无两样。为什么呢?是汉人追随潮流吗?非也。
因为女真族也强行推行了剃发易服政策,用钢刀逼着他们更换成异族的服饰发型。
最可怕的是,连老祖宗的形象也没有幸免,岳飞的孙子岳珂北伐金国时,吃惊地发现,连孔圣人也身着胡服,刘秀庙里的塑像也是"左衽胡服",这种对圣贤形象的胡化改造,让汉家文化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到了元朝,虽然蒙古统治者没有像后来的满清一样,强制推行“剃发令”,但在统治阶级的影响下,胡服风格也蔓延得很厉害。《明太祖实录》记载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士庶咸辫发垂髻,深檐胡帽。衣服则为袴褶窄袖,及辫线腰褶。妇女衣窄袖短衣,下服裙裳,无复中国衣冠之旧"。不仅是北方,连江南的士子也纷纷效仿蒙古风俗,穿窄袖短衣、辫线腰褶等胡式服装,汉唐以来的窄袍大袖,几乎消失不见。
除了服饰之外,连语言和姓名都开始异族化。
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在元朝统治下,也发生了变异。用朱元璋的话,就是百姓习胡语,俗化既久,恬不知怪。
哪怕在明军内部,蒙古词语也广泛使用,比如说鄱阳湖之战时,朱元璋还将手下的将士称为“拔都儿”,这就是蒙语勇士的意思。甚至大量的蒙古词语渗入汉语,并沿用至今,比如说胡同,戈壁、站等。
并且,元朝还推行严格的姓氏管政策,禁用汉姓。导致大量的汉人被迫改蒙古式名字。
元末武将中充斥着陈野先、王哈剌章不花,刘脱因不花等胡汉混合的名字。比如说朱元璋原名朱重八,这也是这一制度的产物,数字名是元代汉人底层的普遍命名方式。
连名字都异化了,不仅割裂了汉人与祖先的文化联系,更是影响着人们的身份认同。
甚至当时的风谷都开始胡化。
要知道,蒙古人作为游牧民族,他们还存在着收继婚的习俗,比如说兄收弟妇,弟收兄嫂,子承父妾等。这种文化由于异族的统治也在北方广泛流行。要知道,这可是和汉家文化有别的,汉家人讲究男女有别,夫妇有义。
甚至,在元朝还出现了以“先圣贤衣冠为戏子、伶人笑侮之饰”。文化与传承的沦丧,竟到了如此的地步。
除了服饰、习俗的胡化,这些异族统治者还刻意制造汉人之间的认同分裂。
元朝将当时国内的百姓按地区和民族分为四等人制,一等人是蒙古人、二等人是色目人,三等人是汉人(特指北方汉人)、四等人是南人(南方的汉人),进一步加剧了汉族内部的分裂。
北方汉人由于长期受异族统治,族群意识相对淡薄,甚至还参加了元朝镇压南方汉人起义的事件。而南方汉人(南人)由于未经历直接异族统治,对华夏正统的认同更为强烈。
这种分裂在明初表现得很明显,就是北方汉人对面新政权十分抵触,他们对朱元璋的到来极不欢迎,还有一些家族和知识分子追随北元政权。
朱元璋从北向南统一的过程中,不少北方视他们为比自己地位低的南人统治了自己。
可以说,四百多年的异族统治,已经让中原地区融入了异族文化,可以说,中华文化的传承几乎断绝,中华文明也到了很危险的时刻。
幸好,这个时候,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后,通过一系列的文化复兴政策,完成了华夏文明的恢复与再续工作。
为了重建汉家衣冠与礼制体制,在洪武元年,朱元璋在应天府称帝,定国号为大明之后,就开始着手对汉家文化的恢复。
![]()
首先是服饰的复古,禁胡服,复汉唐。他制定了《衣冠复古诏》明确要求"天下臣民,衣冠服饰一律恢复至汉唐服饰"。
为确保政策的可操作性,朱元璋亲自确定了"上承周汉,下取唐宋"的服饰标准,并组织制作了新式汉服样板,并通过行政手段推行全国。为了尽快恢复汉家衣冠礼仪,这个政策可是强制性的。如果有人继续保留胡服或者胡发,男的阉割 ,女的为妓,并且全家还要发配充军。
明朝的冠服制服,并不是简单地复刻汉唐,而是在汉唐的基础上,融合创新,形成了独特的明代风格。
比如官服采用圆领袍,按品级不同配以不同的颜色,一品至四品穿绯袍,五品至七品穿青袍,八品九品穿绿袍)。最具特色的是"补子"制度——文官官服绣禽(仙鹤、锦鸡、孔雀等),武官官服绘兽(狮子、虎豹、熊罴等),按等级高低严格区分。
同时,明朝对部分元朝的服饰,也不是全盘否定,而是有所保留与改造,比如说蒙古的曳撒,经过改良,在明朝广泛流行,比如说锦衣卫的飞鱼服,就是曳撒的形制。可以说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还是很务实的。
为了强化社会等级秩序,朱元璋规定商人只能穿绢、布等普通面料,而农民则可穿绸、纱、绢、布四种布料。这些细致入微的规定,旨在重建"士农工商"的传统社会结构。
在语言的规范和姓氏的恢复方面,朱元璋命人编撰《洪武正韵》,以此为标准,废除蒙古语的使用,强制胡姓改为汉姓,以抵消胡语的影响。
![]()
政策推行之后,竞相攀比,说蒙古话的汉人数量越来越少,迅速禁绝。汉语重新成为官方与民间的通用语。
姓氏的改革力度也很大,朱元璋禁止使用蒙古式名字,恢复传统的汉姓。
这个政策对上层精英的影响最大,许多在元朝时改用胡姓的家族,纷纷恢复汉姓,重建家族谱系。
而朱元璋本人也将自己的名字,从朱重八改为具有汉家底蕴的元璋,以身作则,推动了姓名的汉化。
同时,礼制的重建也在一步步开展。洪武二年(1369年),朱元璋诏令儒臣修撰《大明集礼》,系统规范吉、凶、军、宾、嘉五礼,以及冠服、车辂、仪仗、卤簿、字学、乐等配套制度。这部礼书不仅恢复了"稽首、顿首、空首"等传统跪拜礼仪,还按等级实行"五拜、四拜、再拜"之礼,重建了严格的社会礼仪秩序。
为了将儒家理论渗透到底层,朱元璋还创立了旌善亭与申明亭制度,让里甲里的老人宣讲《圣谕六训》,形成了“礼法合治”的治理模式,让儒家的价值观从庙堂走向了民间。
针对元朝收继婚的胡俗,也颁布《大明律》进行明文的禁止,并恢复儒家婚姻伦理。
通过这一系列举措,朱元璋成功地扭转了元朝时伦理沦丧的局面,重建了以"孝悌忠信"为核心的社会道德体系。
在此基础上,朱元璋还复兴教育,重振科举。
朱元璋对"治国以教化为先,教化以学校为本"的认识还是很深刻的,因此在建国初期便大力恢复科举制度,广泛设立府州县学及乡村社学,以儒家经典为核心教材。
他扩大了国子监的规模,教育普及甚至超远过宋元时期,为了强化强化儒家伦理教育,朝廷编撰《孝顺事实》等教化书籍,将"忠孝节义"观念渗透至社会各阶层。
朱元璋虽对科举取士有所疑虑,还是在于洪武三年(1370年)下诏开科取士,考试内容以四书五经为主。这一制度不仅选拔了大量儒士进入官僚体系,更在全社会重塑了"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价值取向,从根本上扭转了元朝时期儒生地位低下的局面。
通过这些系统而全面的文化政策,明朝在短时间内基本消除了四百多年留下的胡化影响,这种文化的复兴,在继承了传统基础上的创新,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明朝文化体系。
正如朱元璋所说:朕即为华夏主,华夷无间,姓氏虽异,抚字如一。这种坚定又灵活的政策,为明朝近三百年的统治奠定了基础,也恢复了汉家文化,让几近断绝的华夏文明得以续存。从这个方面来说,朱元璋的功绩,远远非历史课本上所说的那么简单。也并不是好多历史故事里那个“残暴无知”的农民出身的皇帝,他的地位和功劳,应该再高一筹的。
驱逐鞑虏,再造华夏。在我看来,是对他最好的评价。
你们认同这个评定吗?
当然,我写这个文章,也是在针对一种想法,以为华夏文明是强势文明,哪怕异族入侵,也不会抵消,相反会融合那些少数民族的文化为己所用。
实际上华夏文明,汉家文明虽然昌盛,但如果亡国,在异族统治者的屠刀之下,也同样会面临亡天下,亡文化的局面。幸好一代代中国人的有识之士,用他们的先见之明,改变了这种现象的出现,让华夏文明得以续存。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