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ID-19 大流行凸显了传统“单病毒-单疫苗”策略在应对高变异、跨物种传播的 Beta 冠状病毒属(Sarbecovirus、Merbecovirus、Embecovirus、Nobecovirus 等)时的脆弱性。该属成员不仅包括 SARS-CoV、MERS-CoV 及 SARS-CoV-2 等已造成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毒株,还涵盖大量具有人畜共患潜力的蝙蝠与中间宿主病毒。中和抗体虽能快速提供保护,但其半衰期短,且对持续进化的受体结合域(Receptor Binding Domain, RBD)突变高度敏感;相反,T 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主要靶向病毒内部保守表位,展现出跨变异株、跨亚属的交叉识别能力,且在抗体水平显著下降后仍可维持长期保护。然而,迄今尚缺乏系统研究阐明:(1)Beta 冠状病毒属基因组中真正高度保守的功能性片段范围;(2)这些保守序列在人群中的 CD4+/CD8+ T 细胞免疫原性;(3)能否以最小化抗原片段覆盖全球多族群的人类白细胞抗原(Human Leukocyte antigen, HLA)并诱导广谱交叉免疫。
近期,cell杂志发表了题为“Highly conserved Betacoronavirus sequences are broadly recognized by human T cells”的文章。研究整合 Immune Epitope Database (IEDB) 中超2600 条经实验验证的人 T 细胞表位与来自 Bacterial and Viral Bioinformatics Resource Center(BV-BRC)的 125 万余条病毒基因组数据,建立以免疫原性响应频率与跨亚属序列保守度为双阈值的 “保守 T 细胞表位区(CTER)” 筛选框架。通过对 29 名已接种疫苗并发生 SARS-CoV-2 突破性感染的多族裔志愿者进行实验验证,结果表明 Spike-CTER 与 Rest-of-Proteome CTER(包括 N、nsp12、nsp13、ORF3a/7a 等 31 个片段,仅占病毒蛋白组 12%)可显著增强对 OC43、HKU1、MERS-CoV、Bat-SARS-like CoV 及 SARS-CoV 的交叉记忆 T 细胞反应;将 CTER 与全长 Spike 联合后,全球人群 HLA 覆盖率提高约两倍,且去除低覆盖片段后仍可维持高覆盖与免疫原性。该研究为开发“极简-广谱”泛 Beta 冠状病毒 T 细胞疫苗提供了分子基础与人群学依据。
![]()
主要内容
IEDB 数据强化了 Spike 和 Nucleocapsid 作为CD4+和CD8+的关键靶标
基于 IEDB 全文献挖掘,本研究对 SARS-CoV-2 全抗原组进行系统级免疫原性量化。结果表明:(1)Spike 蛋白以 414 条 CD4+ 和 386 条 CD8+ 表位稳居首位,核衣壳(N)次之(172/141 条),二者共同构成结构蛋白中免疫显性核心(表1);(2)非结构蛋白 nsp3 在 CD8+ 贡献突出(300 条),而其余结构(M、E)、非结构(nsp4、nsp12、nsp13)及辅助蛋白(ORF3a、7a、8)总计追加 224/524 条表位,提示 T 细胞可广泛识别抗原谱系(表1);(3)表位-HLA 限制分析覆盖 68 个 Class I 与 85 个 Class II 等位基因,且研究来源在欧美、中国等多地域分布均衡,未见明显人群偏向(图1. A, B)。
综上,IEDB 数据以人群水平再次确认 S 与 N 为 SARS-CoV-2 特异性 CD4+/CD8+ T 细胞应答的免疫优势靶标。
![]()
表1.IEDB收录的SARS-CoV-2各蛋白T细胞表位实验数据。
![]()
图1.用于CTER设计的表位和病毒序列信息。(A)具有HLA class I 或 class II 限制的IEDB表位数目。(B)IEDB中SARS-CoV-2表位的地理分布。(C, D)蛋白质序列从BV-BRC(https://www.bv-brc.org)下载,使用CD-HIT程序去除过度表示的序列,同时保持序列的多样性,并从每个亚属中选择有代表性的序列作进一步的实验分析。
2. 整合免疫原性和保守性打分定义 CTERs
为了系统评估 SARS-CoV-2 表位在 Beta 冠状病毒属内的保守性,本研究首先针对 GenBank 与 BV-BRC 中 1257887 条基因组存在的极端取样偏倚(Sarbecovirus >1.2 M,Hibecovirus 仅 26 条)进行了降维校正。采用 CD-HIT 聚类(每亚属 20–30 代表株)→ MAFFT 高保真比对 → BLAST 回贴自然序列的策略,最终为每个蛋白抽提 15–138 条病毒株,确保在亚属水平保留最大遗传多样性(图1. C,D)。随后以中位序列一致性为指标,为每条 IEDB 表位计算跨亚属保守得分,并与 ImmunomeBrowser 导出的响应频率(RF)进行整合:CD4+ 区段设定 RF>0.05 且保守度≥67%,CD8+ 区段设定 RF>0.05 且保守度≥80%。交叠上述免疫原-保守片段后,定义出可同时激活 CD4+ 与 CD8+ 记忆 T 细胞的广谱保守 T 细胞表位区(CTERs),为后续疫苗抗原设计提供精简且跨亚属覆盖的分子框架。
3. S-CTERs 始终表现出更高的交叉反应性T细胞反应
在 29 名已接种且经 PCR 确认的 SARS-CoV-2 突破性感染志愿者中,首先用 AIM 试验比较了 Spike-CTER(aa 811–840、901–940、961–1015、1206–1230)与 S-non-CTER 的免疫学特征(图2. A,B)。虽然 S-non-CTER 在 CD4+(p = 0.0002)与 CD8+(p < 0.0001)层面呈现更高的瞬时反应幅度,提示其包含更多免疫显性表位,但交叉反应性评估显示,S-CTER 具有显著优势:针对 Embecovirus (OC43、HKU1)、Nobecovirus (HKU9)、Merbecovirus (MERS) 及 Sarbecovirus (SARS-CoV Tor2) 的代表株,S-CTER 诱导的 CD4+ 反应在 HKU9、MERS、SARS-CoV Tor2 上 fold-change 显著高于 S-non-CTER(p = 0.0191、0.0211、0.0325),CD8+ 反应在 SARS-CoV Tor2 上亦显著升高(p = 0.0024)。综合交叉反应频率(fold-change > 0.33)分析进一步证实,S-CTER 在 CD4+ 与 CD8+ 记忆池中均显著扩大了对多亚属 Beta 冠状病毒的识别广度(p = 0.0312)(图2. C-F)。因此,Spike-CTER 虽非免疫显性最高区域,却是驱动跨病毒 T 细胞交叉记忆的关键保守片段,为泛 Beta 冠状病毒疫苗的精简化设计提供了实验依据。
![]()
图2.CD4+ 和CD8+ T 细胞对刺突蛋白 CTER 和 non-CTER 区域的反应。(A, B) 展示 S 蛋白中 CD4+ (A) 与 CD8+ (B) T 细胞的免疫原性和保守度模式:红色曲线(右 y 轴)为响应频率 (RF),灰色曲线(左 y 轴)为保守度评分。红色虚线表示免疫显性阈值 0.05;灰色点线分别对应 CD4+ 0.67 和 CD8+ 0.80 的保守度阈值。绿色框标注保守 T 细胞表位区 (CTER)。(C, D) CD4+ (C) 与 CD8+ (D) T 细胞应答以倍数变化表示,即各 Beta 冠状病毒代表株相对于祖先型 SARS-CoV-2 S 肽库反应强度的比值(n = 27)。显著性采用 Mann–Whitney 检验(p < 0.05)。(E, F) 展示 CD4+ (E) 与 CD8+ (F) 应答中具有交叉反应(倍数变化 > 0.33)的个体比例,涵盖所测试的各 Beta 冠状病毒物种。
4. 在 RP 中鉴定到其他的保守区域
将 Spike 之外的 SARS-CoV-2 蛋白组纳入分析后,共鉴定 31 个保守 T 细胞表位区(CTER),覆盖 1,326/6,484 aa(20%);其中 N 蛋白以 340/419 aa(81%)的两大 CTER 占据主导地位,nsp12 与 nsp13 分别贡献 300/932 aa(36%)和 173/601 aa(32%),ORF3a 与 ORF7a 亦分别捕获 58% 与 71% 序列,而 E 蛋白含 47%,M 蛋白无 CTER;整体仅占完整病毒蛋白组 13% 的片段即可定义全部 CTER,为构建极简、跨 Beta 冠状病毒属的 T 细胞疫苗提供了精确抗原谱(图3. A-J)。
![]()
图3.(A-J)CD4+ 和 CD8+ T细胞反应映射到SARS-CoV-2蛋白:N (A);E (B); M (C); nsp3-4 和 12-13 (D-G);ORF3a、7a、8a (H-J)。
5. 在单个表位水平上,不同冠状病毒亚属的交叉反应性不同
为了在单个表位水平验证交叉反应,作者利用已证实对 SARS-CoV-2 表位 ORF7a90、N134、N311 与 N387 有应答的供者 PBMC 建立短期 T 细胞系(TCL),并对在之前保守性分析序列集中出现频率 ≥2% 的同源肽进行 FluoroSpot IFN-γ 检测(1–0.001 μg/mL 剂量梯度)。结果如图4所示:ORF7a90 的 6 条 Sarbecovirus 同源肽、N134 的 2 条 Embecovirus 同源肽、N311 的 2 条 Merbecovirus+2 条 Sarbecovirus 同源肽,以及 N387 的 1 条 Sarbecovirus+3 条 Merbecovirus 同源肽均可诱导显著交叉反应。该结果提示,单一保守表位的跨亚属覆盖度存在明显差异;而靶向包含多表位的更广区域有望克服这种可变性,从而提升 T 细胞对 Beta 冠状病毒属的广谱交叉潜能。
![]()
图4.N-CTER和non-S/N-CTER MPs的交叉反应性反应。(A) IFNγ (SFC/106) FluoroSpot对SARS-CoV-2和同源冠状病毒肽的剂量反应(按亚属颜色编码)。(B)序列同一性、残留变化、总剂量反应性和相对活性汇总表。
6. RP-CTERs增强T细胞跨冠状病毒的交叉反应性
为系统评估 Rest-of-Proteome CTER(RP-CTER)相较于现行全长 Spike(Full S)疫苗的交叉潜力,作者在同一队列 PBMC 中平行检测两类肽库诱导的记忆 T 细胞反应。尽管 RP-CTER 在 CD4+ 与 CD8+ 的瞬时免疫幅度均显著低于 Full S,其在多亚属 Beta 冠状病毒中的交叉反应性却显著优于后者:CD4+ 对 OC43、HKU9、MERS、Bat-SARS 及 SARS-CoV Tor2 的 fold-change 均显著升高(p ≤ 0.0075),CD8+ 在 HKU1、OC43、MERS、Bat-SARS 与 SARS-CoV Tor2 亦呈一致优势(p ≤ 0.0419,图 5A–B);综合交叉反应频率(fold-change > 0.33)在 CD4+ 与 CD8+ 记忆池中均显著优于 Full S(p = 0.0312,图 5C–D)。N 蛋白与非 S/N-CTER 片段分别贡献不同的交叉模式。Spearman 分析进一步揭示保守度与免疫原性呈正相关,提示高保守区更可能诱导强劲 T 细胞应答。综上,RP-CTER 可通过扩展保守表位识别谱系,显著提升跨 Beta 冠状病毒属的 T 细胞交叉记忆,为下一代极简广谱疫苗设计提供了关键抗原框架。
![]()
图5.RP CTERs与Full Spike (S)的交叉反应性比较。(A和B)与祖先的Full S (S-CTER + S-non-CTER)和RP-CTER MPs (n = 27)相比,CD4+ (A) 和 CD8+ (B)反应在乙型冠状病毒中显示出倍增变化。经Mann-Whitney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C和D) CD4+ (C) 和 CD8+ (D)反应中出现交叉反应的个体的频率。
7. 将RP-CTERs与完整的S蛋白结合可以提高种群覆盖率
通过 NetMHCpan 系列算法对 15 个地理-族群人群进行 HLA 覆盖预测,结果显示:将全长 Spike(Full S)与 RP-CTER 联合后,CD4+ 与 CD8+ 的潜在 epitope-HLA 组合数均提升 >2 倍(class II 与 class I 均 p < 0.0001),且该优势在全球及各区域累积频率曲线中保持一致(图 6A–D)。在 27 名已 HLA 分型的接种-感染双重暴露志愿者中,联合抗原同样使实际可呈递组合数增加约 2 倍,剔除低覆盖的 Env、nsp12、nsp13 等 CTER 后(RP-CTER-HC),抗原长度压缩至原 CTER 的 18%(全蛋白组 12%),而人群覆盖率与免疫原性未受显著影响(class II p = 0.3761;CD4+ 反应 p = 0.2029;CD8+ 反应 p = 0.3125,图6 E, F)。因此,“Full S + 高覆盖 RP-CTER”策略在保持广谱交叉反应的同时,实现了最小化抗原集与最大化人群覆盖的双重优化,为下一代泛 Beta-CoV 疫苗提供了高效、可扩展的设计框架。
![]()
图6. HLA class II 和 class I 对人类HLA人群覆盖率的影响。(A和B)class II (A)和 class I (B)表位- HLA组合人群覆盖率热图;规模,每个组合的平均点击数。右图比较了世界上每个地区蛋白质组合的平均点击率。每个点代表一个不同的区域。Mann-Whitney检验(p < 0.05)。(C和D) II类(C)和I类(D)中识别的表位- hla组合的累积频率曲线,显示了在世界人口中所覆盖的组合比例。(E和F)Full S + RP-CTER与其高覆盖版本Full S + RP-CTER HC(高覆盖)联合治疗CD4+ (E)和CD8+ (F) T细胞应答的比较(n = 27)。
本研究系统整合了 IEDB 的2600余条人T细胞表位与120万条Beta冠状病毒基因组,首次定义仅覆盖SARS-CoV-2全长蛋白13%的31个保守T细胞表位区(CTER)。体外AIM与FluoroSpot实验显示,S-CTER与RP-CTER(含N、nsp12、nsp13、ORF3a/7a等)可在已接种且感染的志愿者PBMC中诱导针对OC43、HKU1、MERS、Bat-SARS及SARS-CoV Tor2的交叉记忆T细胞反应;RP-CTER与全长Spike联合使CD4+/CD8+交叉反应及全球HLA人群覆盖均提升约两倍。进一步剔除低覆盖片段后,抗原长度压缩至全蛋白组的12%,覆盖与免疫原性无显著下降。Spearman分析证实保守度与免疫原性正相关,提示病毒功能必需区更易被T细胞识别。该策略为泛Beta冠状病毒疫苗提供了可直接落地的极简抗原谱,并可扩展至其他高变异病毒家族。
来源 病毒生物信息学
编辑 老Q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