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七月即将到来,七月份在中国农历隶属于“鬼月”,你可能在互联网上见到各种“灵异照片”:公寓窗后一张惨白的脸、废弃老屋里模糊的人影……配上阴森的音乐,看得人汗毛倒竖!评论区更是热闹:“快看!窗户边是不是有张脸?”“天啊,不止一张!”但奇怪的是,把这些照片丢进专业图像软件一分析,所谓的“鬼脸”常常就……消失了?
别急着喊“有鬼”,是你大脑太“爱脸”!
这背后,其实藏着我们大脑一个“自作多情”的小癖好——脸孔幻视(FacePareidolia)。简单说,就是大脑特别喜欢从杂乱无章或模糊不清的图案里,硬生生“脑补”出一张脸来!插座像在微笑?云朵像人形?都是它在捣鬼!
最近,一项由中科院和英国萨里大学联手发表在《自我感知》(i-Perception)期刊上的研究,就专门把咱们大脑的这个“找脸癖”放上了实验台,想看看它到底是怎么被“忽悠”的。
科学家设了个“找茬”实验
研究者们找来了两百多位亚裔大学生玩一个“眼力游戏”——“凝视线索任务”。参与者会先看到一张移开目光的真实人脸,或者一个“看起来像有脸”的物体(比如长得像脸的插座、车头)。紧接着,屏幕左右某一边会快速闪过一个目标符号(比如小箭头),参与者得马上指出它出现在哪边。
实验设计得很巧妙,分了四种情况“考验”大脑:
完整“脸”(真脸vs幻视脸):五官俱全,能明显看出“眼神”方向。
只给“眼睛”:去掉其他脸部特征,只留关键的眼睛(或类眼睛)部分,看局部特征是否足够骗人。
倒过来的“脸”:把“脸”倒置,干扰大脑擅长的整体人脸识别模式。
混合大乱斗:把上面三种情况随机混合呈现,看大脑会不会“晕菜”。
真脸vs“假脸”,大脑走的是两条道!
实验结果揭晓了大脑的“双标”操作:
面对真脸:大脑主要靠眼睛这个局部特征来判断对方在看哪里,进而引导我们的注意力。就算把脸的其他部分都去掉,只剩一双眼睛,真脸的眼神“暗示”依然有效!
面对幻视“脸”(插座、云朵等):大脑则更依赖整体结构——那些“五官”的相对位置、形状。当视觉信号模糊时,大脑会疯狂调动过去的经验来“填空”,硬是把零碎信息拼凑成一张“脸”,甚至还给它“脑补”出一个凝视方向!说白了,就是“自己骗自己”玩得很溜。
为啥我们更容易“见鬼”?文化也有份!
研究还点出一个有趣现象:东方文化背景的人,可能更容易在模糊场景下“看见”幻视脸孔!为啥?因为过去的研究发现,东方人在认脸时,习惯同时关注五官位置和整体轮廓,把脸当成一个“整体结构”来处理。这种“打包处理”的模式,在光线昏暗、图像模糊时,就更容易把一些风马牛不相及的阴影、纹理,“脑补”拼成一张完整的“鬼脸”!
下回再看到“灵异照”,先别慌!
所以,下次农历七月,或者任何昏暗角落,如果你又觉得照片里、阴影处有张“脸”在盯着你,甚至露出“诡异微笑”——先深呼吸!
这很可能不是你撞鬼了,而是你那超级“敬业”又有点“过度脑补”的大脑,正在努力地、甚至有点用力过猛地,想在一片混沌模糊中,为你识别出一点熟悉的“人味”来。毕竟,比起面对完全不可知的混乱,能“看到”一张脸(哪怕是假的),似乎……也莫名让人安心那么一点点?(虽然可能吓得够呛!)
你觉得呢?你有没有过这种“看走眼”的经历?
欢迎在评论区晒出你的“幻视”照片或故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