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37年-1938年南京城的战火硝烟中,有一家普通的照相馆,却有一个14岁的普通学徒罗瑾通过向显影液加盐、加冰等化学手段,在日军眼皮底下保存了“京字第一号证据”的南京大屠杀照片,这些照片最终将战犯谷寿夫送上绞刑架。现在热映的电影《南京照相馆》,就是把这一段真实历史用电影艺术加工方式,呈现在荧幕的观众眼帘中。
![]()
影片中的重要场景 “吉祥照相馆”,其原型是南京的华东照相馆。现在,本文就揭开电影没拍下的细节,在日军铁蹄下的南京,普通照相馆的摄影员工如何使用摄影技术,以及化学方法保存照片和守护民族记忆!
日军对大屠杀照片的封杀
1937年12月的南京城,日军在实施惨绝人寰的大屠杀时候,为了树立“中日亲善”的伪善形象,更是把一切可能成为罪证的影像资料统统销毁。如残暴的日军成立了专门的“照片搜查队”,挨家挨户搜查相机和照片,但凡发现拍摄屠杀场景的照片,不仅当事人会被当场处决,全家老小也难以幸免。
但日军一方面严查民间的照片,很多日本士兵却沉迷于用相机炫耀自己在中国战场上的“战功”。如同游客在旅游地拍照打卡一样,在电影上描述的,日军在南京的风景名胜如鸡鸣寺、夫子庙前拍照,借此证明千里迢迢来中国“到此一游”……一些日军也喜欢在废墟前拍“纪念照”,甚至有集体屠杀的“合影”,也有强奸妇女的“战利品展示”……借此炫耀战斗的成绩!
![]()
在哪个没有数码相机和手机拍照的时代,喜欢拍照片炫耀战功的日本,也必须要到照相馆去冲洗照片。这样,南京城内中国人开设的照相馆就陷入了一个诡异的境地。一方面这些照相馆是日军指定的“官方冲洗点”、军属照相馆,被迫为日军服务,另一方面照相馆的工作人员也有了更多接触日军罪证的机会。
于是,如罗瑾一样的照相馆学徒,出于对被害中国同胞同情的良心,冒着杀头的风险,在昏暗的洗照片暗房里,巧妙使用技术来冲洗照片,使日军暴行照片能够保存下来。
第一,盐水显影:化学武器对抗暴行的第一战
在电影中,我们看到老金在显影液中撒盐的镜头,表面上是非常突兀,但也是真实历史在电影艺术上的还原。
我们说到,电影《南京照相馆》是有着真实的历史原型,那就是当时南京华东照相馆的学徒罗瑾。罗瑾1923年(民国十二年)2 月出生于南京,为满族镶红旗人 。1937年12月南京大屠杀时候,年仅14岁的罗瑾也亲自经历了这一场人间浩劫。当时,他任职于南京长江路的华东照相馆,乃一名学徒。罗瑾逃到了国际友人设置的安全区,才能躲避日军暴行,侥幸逃过这一劫难,这与电影开头邮差阿昌的情节相似。
![]()
罗瑾年轻时候
1938年1月,改变罗瑾命运的机会到了。一个日本少尉军官带着两个 120 樱花牌胶卷,来到华东照相馆要求冲印。罗谨在冲洗照片时,看到了底片上令他终生难忘的画面:日军刺刀挑起的婴儿、被捆绑的中国青壮年跪成一排等着宰杀、日军站在尸体堆前狞笑,还有不堪入目的奸淫暴行。
每一张照片的底片,都深深刺痛了罗瑾的民族自尊心。他出于正义感,连忙将此事告知账房 “舅爷”,舅爷面上的表情骤变,再三叮嘱他切勿声张,以免招来杀身之祸。因为当时日军为了防止大屠杀真相外泄,时常搜查市内照相馆。
但出于正义感,年幼的罗瑾决定还是冒着风险保存日军的罪证。于是,他冒着风险,连夜加印了30余张照片。
根据事后罗瑾回忆,躲避日军的搜查是最大的难题。于是,罗瑾凭借自己学到的冲洗照片技术,想到一个化学的“妙招”,就是在冲洗照片时候故意加入过量的盐水,使得显影液中的亚硫酸钠与氯化钠反应生成亚硫酸氢钠,从而降低显影活性。
![]()
这样,处理后的照片就呈现灰雾朦胧的效果,日军检查时只会认为这些照片画面模糊,乃是冲印技术不佳造成的,却不知照片中紫青色的死婴面容、断壁残垣间的血痕,在特定光线下仍能清晰显现。
就这样,罗瑾靠着加盐冲洗照片的技术智慧,成功躲过了日军的搜查。罗瑾从陆续收集的胶卷中,精选16张最具代表性的制作成一本特殊相册,在相册封面左上角,画了一颗深红色的心;右下角画上一把日本军刀,刀已刺入心脏,下方滴着五滴血;右上角写了一个方形 “耻”字,并为心、刀、耻都勾上黑边,“耻”字的黑边呈颤抖形状,借此表达对遇难同胞的沉痛哀悼 。
第二,巧用显影液温度,制造 “隐形” 底片
罗瑾在后来出书回忆,为了躲避日军在照相馆暗房对冲洗照片显影液的搜查,想到了显影液的特性。
![]()
如正常情况下,照片的底片在显影液中 20 分钟左右显影完成。但当他往显影液里加入冰块,将温度降至 15 度以下,显影速度变慢了一半。于是,罗瑾先把日军要求冲洗的普通“亲善照”底片正常处理,晾在显眼处;真正记录暴行的底片,则悄悄泡进加冰的显影液中。日军冲进暗房搜查,看到的只是一池看似平常的液体,自然就不会找到证据。其实他们根本没想到,那些透明胶片正悄无声息地在加冰低温的显影液中,逐渐彰显出他们的暴行证据。
第三,生命的守护
电影里最后老金愿意牺牲自己,让林毓琇带着照片和底片逃到安全区的剧情,非常震撼人心!令人感慨当时南京市民家国大义的觉醒,以牺牲生命的代价去守护证明日军暴行的照片。
真实的历史,原型故事比真实电影银幕更加令人震撼。
在日伪统治时期,私藏反映日军暴行的物品,是要被枪毙的。当罗瑾整理日军暴行照片之后,深知其中危险,却凭借着非凡勇气,将相册秘密保存了两年多。他先是把相册藏在照相馆暗室案板下,后又因担心不安全,转移到家中藏在屋梁上。
![]()
1940年,罗瑾迫于生计,进入汪伪政府的南京某电讯集训队学习,和吴旋成为同学。他把相册带进集训队,藏在床铺底下。1941 年初,日伪宪兵突然在寺内进行大清查,万分危急之下,罗瑾在附近毗卢寺厕所的土墙掏了个洞,把相册藏进去,并用土块恢复原状。此后,他仍不放心,隔三岔五就去检查。
可是几天后,当罗谨前去查看时,发现相册不翼而飞。他深知,若相册落入日军之手,自己必将性命不保。在极度恐惧与担忧之下,罗谨逃离南京,辗转多地,后来开照相馆谋生,养家糊口。
其实,那照片集没消失,正好是吴旋无意中发现了这本相册。当时他不知何人所藏,又怕被查到,便取出来藏到附近毗卢寺佛像的底座下,每天夜里站岗或上厕所时,都会偷偷去确认相册是否安全。
![]()
在集训队培训结束离开寺庙后,他又将相册珍藏在随身小箱的最底层,无论生活如何辗转,始终小心翼翼地守护相册的秘密。在抗日战争胜利之后,1946 年,南京街头贴出布告,号召市民检举侵华日军在南京犯下的罪行。吴旋得知后,毫不犹豫地找出尘封已久的相册,将其交给了南京市临时参议会。
这本相册在1946 年 2 月的南京审判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当时,南京大屠杀案主犯在南京军事法庭上谷寿夫百般抵赖罪行,但吴旋递交的编号为南京大屠杀案“京字第一号证据”的相册,成为了无可辩驳的铁证,使其不得不低头认罪。
1947 年 3 月 10 日,南京审判战犯军事法庭判处谷寿夫死刑,同年 4 月 26 日,谷寿夫被押赴南京雨花台执行枪决。
![]()
谷寿夫被押送刑场
后来,开照相馆的罗瑾通过报刊知道南京大屠杀照片的事情,想到这是自己所为,于是亲自找上级部门确认。在1995 年 6 月,时隔半个多世纪,吴旋与罗瑾在南京重逢,两位老人终于完整知晓了这本相册背后所有的曲折经历,不得不感慨日军是多行不义必自毙,一切由苍天庇护。
除了罗瑾吴旋两位普通百姓冒着生命危险保存相片事迹之外,也有国际友人出于人道主义精神和正义感,保存日军暴行的相片。
![]()
吴旋
约翰・马吉牧师对胶卷的守护
如1937年南京大屠杀时候,当时美国牧师——约翰・马吉牧师作为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委员,同时也是美国圣公会南京德胜教堂牧师,亲眼目睹日军对中国无辜平民的种种暴行后,悲愤不已,出于正义感,决定用自己的摄影机,秘密记录下日军的罪恶行径,成为了南京大屠杀现存唯一动态影像的拍摄者。
![]()
约翰·马吉律师
然而,在日军对南京严格的封城和管控之下,想要将这些胶片安全送出南京,让全世界知晓日军暴行,是非常困难的。为此,马吉牧师找到了时任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总干事的乔治・费奇。乔治・费奇负责南京安全区的药品和食品采购工作,因工作需要,多次往返于南京与上海之间,这一特殊身份为马吉牧师携带胶片出城提供了可能。
费奇也知道,一旦被日军发现胶片,不仅南京大屠杀的铁证将永远消失,自己生命也将危在旦夕。但强烈的正义感使他毅然决定必需接受这一份重任。于是,他将约翰・马吉拍摄的 1 至 4 号胶片盒仔细包好,然后小心翼翼地缝在了自己的灰色驼绒大衣里,之后踏上了开往上海的军用列车。
在车厢内,面对全副荷枪实弹的日本士兵,费奇虽然高度精神,但最终凭借着过人的胆识与智慧,成功躲过了日军的盘查,最终安全抵达上海。
![]()
抵达上海的费奇,立即去柯达公司,争分夺秒将胶片制作了四份拷贝,并为其加上英文说明,让侵华日军在南京的暴行通过刊登在报刊上的照片,最终公之于世,遭到国际社会的谴责。
对战后审判南京大屠杀主犯谷寿夫等战犯时,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
马吉牧师和费奇的义举乃是人性的光辉。现在,罗瑾的照片和马吉牧师拍摄的原始胶片现珍藏于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成为该馆镇馆之宝之一。201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南京大屠杀档案》列入《世界记忆名录》,其中就包括马吉的影像资料。这段动态影像不仅让历史真相无法被篡改,也让今天的我们正视历史,更好走向未来。
结语
今天的我们,在影院中为《南京照相馆》悲伤情节落泪时,更应该铭记真实历史上,那些出于正义感维护真相的勇士和英雄。他们用智慧和生命告诉我们:有些记忆,永远不能被抹去;有些真相,注定要在历史中显影。
![]()
朋友们,你还知道哪些保护历史证据的感人故事?欢迎在评论区分享,让我们一起守护不能忘却的记忆!
参考文献:
罗瑾口述史、南京市档案馆等官方出处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