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名核心员工,一份价值连城的技术秘密,一场精心策划的叛逃。
当屹唐股份发现自己的“命门”技术被前员工带到美国应用材料公司时,这家国内半导体设备龙头立即发起了9999万元的天价索赔。
但谁能想到,这场技术窃密案的后果远比想象中严重。
![]()
惊天内鬼
故事要从屹唐股份旗下的子公司MTI说起。
MTI专注于半导体领域,其中等离子体源及晶圆表面处理技术研发是其核心业务。
在MTI,有两名员工长期负责这方面的研发工作,他们在日常工作中,接触并掌握了大量关键参数。
![]()
这些参数对于等离子体源及晶圆表面处理技术至关重要,堪称公司的核心机密。
当初入职时,为了保护公司的技术秘密,他们都郑重地签署了保密协议,白纸黑字明确了自己对公司技术信息应承担的严格保密义务。
日子看似平静地过着,然而在2024年,事情突然发生了变化。
![]()
这两名员工相继提出了离职申请,公司虽然有些诧异,但也按照正常流程为他们办理了离职手续。
可谁也没想到,他们离职后没有选择其他国内相关企业,而是直接奔赴美国,加入了全球最大的半导体设备商——美国应用材料公司。
![]()
这一行为在当时就引起了一些人的怀疑,但由于没有确凿证据,也无法确定他们是否会做出损害原公司利益的事情。
时间来到这两名员工入职美国应用材料公司仅6个月后,一个惊人的消息传回国内。
![]()
应用材料公司以这两名员工为主要发明人,向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提交了一份发明专利申请。
当这份专利申请的内容被披露出来时,整个业界都为之震惊。
因为专利中的关键技术内容,与屹唐股份的核心技术秘密高度一致,甚至可以说是直接照搬了屹唐股份多年来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研发出来的成果。
![]()
屹唐股份得知此事后,迅速展开调查。
经过专业团队的仔细比对和分析,确定了应用材料公司的这份专利申请,确实披露了自己与MTI公司共同所有的涉案技术秘密。
![]()
面对这样明目张胆的侵权行为,屹唐股份没有选择沉默。
2024年8月13日,屹唐股份果断向北京知识产权法院提起诉讼,将美国应用材料公司告上了法庭。
同时,考虑到自身遭受的巨大损失,屹唐股份不仅要求对方赔偿直接经济损失,还根据相关法律规定,要求三倍惩罚性赔偿,诉讼金额总计高达9999万元。
不过,这场9999万的索赔案,远不止表面看到的数字那么简单...
![]()
9999万索赔背后的产业危机
要弄明白其中的分量,得先看看屹唐股份这些年到底攒下了多少家底。
2016年,屹唐股份砸下重金收购了美国MattsonTechnology。
这步棋在当时就引起不小震动,要知道Mattson在半导体设备领域摸爬滚打多年,手里攥着不少硬技术。
![]()
收购完成后,屹唐没有把这些技术束之高阁,而是组织了大批研发人员扎进去啃。
整整八年时间,团队一点点拆解、消化,再结合国内芯片制造的实际需求做创新,才慢慢把别人的东西变成了自己的。
现在的屹唐股份,已经是国内独一份能同时玩转等离子体和晶圆热处理两项国际领先技术的企业。
![]()
再说说他们手里的核心技术有多硬,高浓度均匀等离子体技术,能让芯片表面处理得更均匀,直接影响成品的良率。
温度梯度精确控制,误差能控制在小数点后两位,这在蚀刻环节是生死攸关的指标。
还有那套独特的设备结构设计,不光能提高生产效率,还能降低能耗。
光是这三项技术组合到一起,就已经覆盖了干法去胶、蚀刻、表面处理等芯片制造的好几个关键环节。
![]()
更关键的是,在某些细分指标上,屹唐的技术已经超过了国外同行。
而这些突破可不是闹着玩的,直接关系到我们能不能摆脱对国外设备的依赖。
但现在出了这档子事,麻烦就大了。
![]()
那两个跳槽的技术骨干,手里攥着的不只是几个参数,而是整套技术体系的核心密码。
美国应用材料公司拿到这些东西,不用从头研发,稍微改改就能用到自己的设备里,能省至少三到五年的研发时间。
而这也意味着中国企业花八年才在某些指标上与外企缩小的差距很可能再次拉大。
![]()
更要命的是,国内不少芯片厂都等着用屹唐的设备扩产。
一旦技术优势没了,设备供应能力跟着受影响,整个产业链的安全都会打折扣,半导体设备国产化的节奏恐怕要慢下来。
这也是为什么屹唐敢喊出近亿的索赔,他们要保的不只是自己的家底,更是国内半导体产业好不容易争取到的主动权。
![]()
不过,回看这场官司,屹唐虽然手里握着当初的保密协议、技术研发记录、专利对比报告这些完整证据链。
北京知识产权法院这几年也处理过不少类似的商业秘密侵权案,司法环境是支持的,但真要把官司打赢没那么容易。
![]()
商业秘密侵权案的举证向来是难点,得证明这些技术确实是自己独有的,还得证明对方是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取的,这中间需要大量细节证据,光靠专利内容相似还不够。
对方肯定也会找各种理由辩解,官司拖个一两年很常见,但不管最后判决结果如何,这个过程才是最重要的。
![]()
因为这次事件等于给全行业提了个醒:以前不少企业只看重技术突破,对保密制度、人才竞业限制这些重视不够。
接下来,肯定会有更多企业在研发投入的同时,加大对知识产权保护的力度,建立更完善的技术保密体系。
这种“技术自主+法律维权”的双轮驱动模式,或许会成为中国科技企业应对国际竞争的新标配,从长远看,这未必不是坏事。
![]()
参考文献
![]()
![]()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