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个大早去赶海,没想到却遇到了一张张“死亡幕布”。
近期,刷到福建一位网友@夏令青果赶海的视频。这位网友的视频标题只有简单几个字:“自投罗网的含义领悟到了!”
但里面的内容却足够震撼。

在一片海滩上,一张张大网绑在竖起的木桩上,有三四米高。走近一看,网眼上密密麻麻卡着手指头大小的幼鱼尸体,鱼头齐刷刷朝外,早已被晒成鱼干。
这真是名副其实的“鱼网”。
![]()
上面挂的幼鱼数量,多到数不过来。但令人好奇的是,这些鱼全挂在网上,并没有人去收拾。
以至于不少网友天真的以为:这是不是一种特别的晾晒方式,渔民将小鱼挂在网上是为了晒鱼干。
![]()
就像吐鲁番晾晒葡萄干一样。
没去过海边的人,还真的不知道这些小鱼为啥齐刷刷地全挂在渔网上。
但如果你仔细观察,就能看出端倪。这些幼鱼的鱼头全部朝外,应该是正想着要奋力钻出去,但却被网眼死死卡住。应该是海水涨潮的时候,它们误入围网,等到退潮后,想出去的时候发现已经被困在里面了。
![]()
主要还是网眼太小,几乎和家里的蚊帐差不多了吧,这些鱼根本出不去。
见到这一幕,有网友回复说:“最好不要这样捕鱼,幼小的鱼苗就这样绝了,反反复复以后还能有大点的鱼吗?”
![]()
这位网友说得没错,我大概观察了一下,网友拍视频的地方,密密麻麻全是这样的围网,少数也得有几百上千米长。围网被埋在海里的木桩围成一个个四周封闭、上端开口的方盒子,只要是进来的鱼,都休想再跑出去。
这就是大家口中说的“绝户网”。
![]()
使用“绝户网”捕鱼的害处,相信不用再长篇大论了吧!这一点,两千多年前的人都很清楚。《吕氏春秋》里面有这样一句话:
"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
这么简单的道理,连古人都懂。把如此密集的围网围在海滩上,可真是大小通吃,坏了海洋生态。
其实,围网赶海是一种历史十分悠久的捕鱼方式,主要利用潮汐的作用,阻断退潮时鱼类洄游的路径,来实现收获的目的。这种方式操作简单、易用,直到现在有的地方仍旧在采用这种十分原始的捕鱼方式。
![]()
从根本上来说,围网捕鱼没有问题,沿海渔民们以此为生计,只要不在禁捕海域,原本无可厚非。
但对于拦网工具,国家是有严格规定的,网目尺寸不能小于最小网目尺寸,否则就真成了大小通吃,会破坏海洋鱼类资源。
据了解,我国沿海区域对围网网眼尺寸的规定是最小不得小于35毫米,也就是3.5厘米。但上面的这种围网,网眼尺寸可能也就1厘米多点,海里的沙丁鱼估计都钻不过去,更别说其他鱼类了。
看看挂在这些围网上的鱼类尸体,密密麻麻就像一张鱼毯,真的触目惊心。
不过,也有网友认为这些渔网,可能并不是用来专门捕鱼的,而是渔民们设置的防洪网,退水之后,这些小鱼就挂在渔网上出不去了。
![]()
这种说法也存在一定可能性。
否则为何这么多鱼却挂在网上,却没人愿意去收拾呢?或者是这些小鱼并不是渔民的目标鱼?
不经常在海边玩耍的人,可能根本不了解这么做的目的。这些小鱼就像白条鱼和麦穗鱼一样,没有太大的经济价值,清理的代价太大,所以渔民才会任由其挂在渔网上晒干。
![]()
但不管咋说,把这样的绝户网布置在海边,不可避免地会对生态造成破坏。试想一下,每次潮来潮去,是不是都会有很多小鱼被困在里面,像这样被晒成鱼干,是不是就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
这些小鱼如果不被渔网困住,它们可能长大,或者成为其它鱼类的饵料,也算在食物链中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所以,有网友呼吁称:这样的绝户围网应该尽快拔掉,否则还会有更多鱼死在这里。
![]()
在沿海围网,利用潮汐捕鱼的方式,有点像鄱阳湖地区的“堑秋湖”。当地的湖区群众会在枯水期,利用湖滩上的自然地形,人为修筑一些低矮的堤坝,形成一个个蝶形湖,等到涨水的时候,鱼类随着上涨的湖水游过来,秋季退水的时候,大量鱼类便被困在这些“湖中湖”里面。
![]()
不过,这种捕鱼方式现在已经被禁止。
但沿海地区并没有像长江一样全面禁渔,因此类似这样的捕鱼方式仍然存在。捕鱼是渔民的日常工作,只要网眼大小符合规定,本没啥问题。但如果真的使用那种绝户围网,我看还是迟早拔掉为好。
网友们认为呢?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