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 李贺《雁门太守行》
元和年间,李贺以弱冠之年随军北上。史载“雁门八月雪”,然而诗人撞上的却是一场猝然而至的暴雨。黑云压顶,恍若千军万马俯冲;电闪劈开天幕,将士铠甲被照得金鳞闪耀。一句“压”字,写尽暴雨前窒息般的威势;一句“开”字,又写雷霆万钧间迸溅的杀气。那不是雨,是十万天兵操戈而下,是盛唐最后的铁血浪漫。
天外黑风吹海立,浙东飞雨过江来。
—— 苏轼《有美堂暴雨》
熙宁六年,苏轼在杭州有美堂小饮。忽见乌云自海门翻涌,狂风卷起钱塘怒潮,雨脚如万箭齐发,瞬间越过钱塘江面。诗人以“吹海立”写风之暴,以“过江来”写雨之疾,字字如铁,声声若鼓。这是宋人骨子里的豪情:管你是庙堂风雨,还是江湖雷雨,且放胆来!
风怒欲掀屋,雨来如决堤。
—— 陆游《暴雨》
绍熙四年,陆游退居山阴。夜半,暴雨突袭,狂风欲拔屋瓦,骤雨若黄河决口。八十老翁披衣而起,非但不惧,反而在《暴雨》诗里纵声长啸:
“一洗旱尘宽病眼,白鸥飞入城隅。”
原来他盼的不是雨,是洗剑中原、一清胡尘的痛快!
雷声千嶂落,雨色万峰来。
—— 李攀龙《广阳山道中》
嘉靖三十七年,李攀龙行役至广阳山。暴雨未至,雷声先滚过千重山脊;雨帘后挂,万峰如万马奔腾。明代七子复古,偏能将盛唐气象写得如此筋骨森然。那不是雨,是山峦在怒吼,是天地在重排江山。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 许浑《咸阳城东楼》
晚唐,许浑登咸阳城楼。残阳沉入寺阁,暮云沿溪而起;狂风先登,吹得楼檐铃铎乱鸣。短短十四字,把暴雨前的“势”写到极致。后人多赏此句之“警策”,却少有人知:诗人身处唐室将崩之际,笔下风雨,实是时代挽歌。
骤雨过,珍珠乱撒,打遍新荷。
—— 元好问《骤雨打新荷》
金末元初,元好问客居济南大明湖。一场骤雨击碎满湖翠盘,雨点溅起,真如珍珠跳脱。曲短情长,老来萧瑟的遗山先生,竟在这一场雨里听出了大珠小珠落玉盘的脆响,那是乱世中难得的童心。
前山急雨过溪来,尽洗却、人间暑气。
—— 辛弃疾《鹊桥仙·己酉山行书所见》
稼轩罢官,带湖闲居。暴雨自山巅倾泻,一路冲涤炎蒸。英雄失路,却偏能把失意写成痛快:雨若洗兵,一扫尘寰溽热;雷如擂鼓,唤醒稼穑苍生。谁说南宋无金戈铁马?这一阕《鹊桥仙》,便是稼轩的十万横磨剑!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 文天祥《过零丁洋》
祥兴二年,文天祥被元军押解北上,舟过零丁洋,暴雨如注。国破家亡,身世如浮萍,任雨点砸碎。然而下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随即拔起,暴雨成了照见肝胆的铜镜。天地有情,风雨亦怒,为英雄一哭!
江暗雨欲来,浪白风初起。
—— 李白《江上雨》
开元年间,李白仗剑出蜀。江上暴雨未至,风先白浪,江先暗云。诗人独立船头,青衫猎猎。那不是雨,是盛唐青年跃跃欲试的剑气,是“欲上青天揽明月”的前奏。
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
—— 欧阳修《蝶恋花》
暮春,汴京。雨鞭风刃,卷起残红无数。醉翁非醉,他掩门独坐,听雨打梨花,看春被撕碎。北宋士大夫的闲愁,被一场暴雨写得如此哀艳。原来风雨亦可温柔——温柔地埋葬一个时代。
今天台风“杨柳”,我这里只有中雨和凉爽,你那里如何?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