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中国历史上那些出生就带光环的婴儿,孔德成绝对是其中最特别的一个。他出生在1920年,那时候中国正处于北洋政府时期,社会乱糟糟的,军阀打来打去,可他的降生却让整个国家都动起来了。军队围住产房,省长亲自盯着,国家还鸣放13响礼炮庆祝。
孔子后裔在历史上一直受优待,从汉朝开始就有衍圣公这个爵位,历代皇帝都给封地、免税啥的。到了清末,孔令贻是第30代衍圣公,他生于1867年,字子莘,号荫楼,山东曲阜人。从小接受严格教育,精通儒家经典,还参与过清政府的文化活动。
清朝灭亡后,北洋政府继续承认这个爵位,让他享受各种待遇,比如每年有俸禄,孔府占地广,仆人成群。孔令贻的婚姻挺曲折,原配孙氏是孙毓汶的女儿,没生孩子,1899年就病逝了。他的妾丰氏也没后代。后来续弦陶文谱,生了个儿子,可惜早夭。
中年没儿子,他就收了陶氏的丫鬟王宝翠为侧室。王宝翠是普通人出身,1896年生,先给他生了两个女儿,分别是1913年的孔德齐和1917年的孔德懋。1919年,王宝翠第三次怀孕,这时候孔令贻已经在北京的衍圣公府处理事务,突然生病,11月8日就去世了,年仅52岁。
临终前,他口述遗嘱,希望如果生的是男孩,就继承衍圣公位,如果是女孩,就过继族里的孔德冈。北洋政府大总统徐世昌接到报告后,马上批示,如果生男,就直接袭封,确保孔子血脉不绝。
北洋政府为什么这么上心?因为孔子在中华文化里的地位太稳了,他的思想影响了几千年教育、道德和社会规范。衍圣公不是空头衔,而是国家对传统文化的象征性维护。1919年那会儿,中国刚经历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在推西方思想,可旧传统还在根深蒂固。政府要平衡新旧势力,就得护着孔子后裔,以示对民众信仰的尊重。
孔令贻一死,家族嫡系就靠这个未出生的孩子了,如果出意外,整个孔子直系就断了,这在当时是大事。徐世昌下令保护生产过程,山东省长屈映光亲自负责,派军队去曲阜孔府周边设岗。孔府是座大宅子,占地几百亩,里面有各种厅堂和花园。
生产那天是1920年2月23日,农历正月初四,王宝翠在孔府内宅临盆。为了防偷换婴儿或意外,政府安排一位将军坐镇孔府,军队包围产房,到处布岗。屈映光和三位奉祀官——亚圣孟子的后裔孟庆棠、复圣颜子的后裔颜世镛、宗圣曾子的后裔曾繁山——都在现场监督。
这些奉祀官是负责祭祀的官员,地位不低,他们的到场确保过程公正。孔府内部也严阵以待,请了十二府的长辈老太太在西厢房坐镇监产,所有门户大开,包括平时不轻易开的正南门和重光门,重光门上还挂了弓箭,象征速来速生。
这套程序是传统习俗,目的是助产顺当。王宝翠生产时遇上难产,有人建议抬高前边地势,就在后堂楼角门挂了“鲁班高八丈”的牌子,试图从风水上帮忙。最终,孩子顺利出生,是男孩,取名孔德成。
消息一传出,孔府敲锣13下通报,全城放鞭炮,北洋政府在曲阜孔庙仪门鸣放礼炮13响庆祝。13这个数字有讲究,在传统礼仪中,13响是高规格待遇,代表对圣裔的敬重。这件事传开后,全国报纸都有报道,民众觉得这是文化传承的好兆头。
出生后没多久,王宝翠就因产褥热在3月11日去世了,只活了17天。孔德成成了遗腹子,由嫡母陶文谱抚养。陶文谱是续弦夫人,她没亲生孩子,就把孔德成当自家一样照顾。1920年6月6日,孩子满百日,徐世昌正式下令,让他袭封第32代衍圣公。这在民国是少见的封建遗风,但政府为了稳住民心,就保留了。
孔德成从小享受特殊待遇,北洋政府给他俸禄,孔府有专人侍候。他5岁开始读书,1925年主持孔庙家祭,学英文师从吴伯簫,学琴师从詹澄秋。教育上结合中西,读儒家经典,也接触现代知识。1930年,陶文谱去世后,由业师王毓华照顾。
他那时候就参与家族事务,协助修《孔子世家谱》,从1930年到1937年,花了七年时间完成。这部谱是孔子家族的家谱,记录历代后裔,意义重大。
时代变迁,1935年,国民政府觉得衍圣公这个旧爵位不合时宜,就改为大成至圣先师奉祀官,孔德成是第一代。他主动请求改封,显示出对新形势的适应。7月8日在南京宣誓就职,蒋中正亲自祝贺,待遇还是特任官,相当于高官级别。
1936年,他娶了孙琪方为妻,孙氏是清末状元孙家鼐的曾孙女,婚后生了四个孩子:长女孔维鄂、次女孔维崍、长子孔维益(1939年生)、次子孔维宁。日本人那时候想拉拢他,1935年多次邀请去东京参加孔庙典礼,他都拒绝了,立场坚定。
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军逼近山东,国民政府派孙桐萱师长护送他离乡。1938年1月2日,他夫妇辞别祖庙,乘火车经徐州、郑州,1月5日到汉口。在汉口,他发表支持抗日的宣言,强调民族大义。之后迁到重庆歌乐山官邸,师从吕今山、王献唐研究儒学,成立孔学会,组织学者宣讲孔子思想,推动抗战文化工作。
战后,1945年日本投降,他1946年迁回南京,1947年最后一次回曲阜祭祖。1948年去美国耶鲁大学当研究员,考察西方文化。1949年,他选择去台湾,任台湾大学教授,讲三礼和金文,推动儒学教育。
1956年起,任故宫博物院联合管理处主任委员,管理文物。1964年参与书画会,推广传统文化。1984年到1993年,任考试院院长,这是台湾高官职位。他还多次出访,推动国民外交,2005年获台湾大学荣誉博士。晚年继续教学和研究,著书立说,影响不少后辈。
孔德成的一生跨越了民国、抗战和新中国成立后的台湾时期,从封建爵位到现代学者,体现了传统文化在变局中的韧性。他没卷入太多政治漩涡,专注文化传承,这点挺接地气的。2008年10月28日,他在台湾因心肺衰竭去世,享年88岁。
葬礼简单,台湾当局颁发褒扬令。他的长孙孔垂长2009年继承奉祀官职,但改成无给职。2020年,台北孔子庙办了他的纪念展,回顾生平。说到底,他的故事告诉我们,文化血脉不是靠排场维持,而是靠一代代人的努力延续。孔德成出生时的热闹场面,不过是起点,后面的路他走得稳稳当当,没辜负那13响礼炮的期待。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