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蒲江,才是真正的“朔方”?
—— 一条被杨慎悄悄标记的盐泽暗线
宋翔(翔子史前推理师)/作者
PART.01
河套并非最早“朔方”
课本把“朔方”定位在内蒙古河套,源于汉武帝元朔二年(前127)在此设朔方郡,又配《汉书·地理志》一句“有金连盐泽、青盐泽”,于是巴彦淖尔成了固定答案。然而《尚书·尧典》早就记载汉代之前距今四千年前尧帝“申命和叔,宅朔方”,足以说明此名早在河套设郡之前就存在。尧舜旧都历来有山西蒲坂、蒲城诸说,但最新田野与文献交叉比对指向四川蒲江——若尧舜之都真在蒲江区域,那么最早的“朔方”理应在蒲江以北一线。
![]()
朔方在蒲江示意地图
PART.02
汉武帝“朔方郡”只是二次命名
《汉书·食货志》说:“初置朔方郡,以盐池之利抚中国。”河套距长安两千里,若真靠其盐“抚中国”,运输成本巨大;而蒲江盐顺水而下,三日抵成都,七日至江州,显然更符合效率与逻辑。
合理的推测是
汉廷先在四川蒲江设“盐官”,借古名“朔方”;
元朔二年收复河套,为延续“盐泽后勤”传统,把同一行政名北迁前线;
于是出现两条“朔方”线:史前—汉初的川南盐泽朔方,汉武帝之后的河套边防朔方。
这种异地复制命名在武帝朝屡见不鲜,如张骞归来后,西境大山被直接命名为《山海经》昆仑山。
![]()
《地理志》
PART.03
杨慎给出了朔方的明确坐标:嘉州、昌蒲
明嘉靖年间,状元杨慎被贬云南,途经嘉定府(今乐山),在《丹铅摘录》中留下三段批语,形同解谜:
- “朔方之金连盐泽、青盐泽,与嘉州之川泽相通。”
- “昌海,一曰昌蒲海,亦名盟泽……而嘉州所脉,地道相属,即昌蒲河也。”
- “河水自西而东,潜行地下,出于嘉州之南,正与今嘉定之河势相合。”
![]()
明代地图(来自网络)
黄帝次子昌意娶蜀山氏之女昌蒲为妻,生颛顼;蒲江流域的昌蒲河正是以这位“颛顼之母蜀山氏昌蒲”得名。古籍中昌意、颛顼降生的“若水”,即今青衣江—蒲江—乐山—眉山一线,至今雅安荥经仍以“颛顼故里”相纪念。明初的“嘉州”正辖蒲江,昌蒲村小河仍叫昌蒲河;明代文献仍有记载乐山嘉州有河名曰“昌蒲(仆)溪;”青衣江—岷江—长江—金沙江一脉潜通,恰合杨慎所谓“地道相属”。而蒲江二十口盐井汇成的连片卤池,正是史书里“金连盐泽、青盐泽”的现实图景。经由这条水脉与盐泽,杨慎把蒲江从边缘的“边疆”重新定位为山川脉络的“核心”,也将“朔方”这一古老地名从遥远的河套拉回到盐井沟边。
![]()
《绵竹志》
![]()
若水示意图
PART.04
蒲江:被忽视的“盐泽之国”
《华阳国志》记前67年(汉宣帝地节三年)“穿盐井二十所”,民间开采可上溯战国,可见蒲江盐泽时间之久。宋《太平寰宇记》载蒲江八口井年产盐六万三千斤,全川第二,可见蒲江盐泽产量之大。盐道沿青衣江入岷江,再溯金沙江进云南大理,把四川盆地、横断山、滇西高原缝合为“天边”。 秋冬不涸的连片卤池,在古人眼里正是“盐泽”,可见蒲江盐泽贸易之远。
![]()
《华阳国志》
PART.05
今天的蒲江还能看见什么
盐井沟遗址
![]()
白云盐井遗址图片(来自网络)
山壁残存汉代井架木桩孔洞;
昌蒲村
![]()
盐井沟图片(来自网络)
小河仍叫昌蒲河,老盐仓墙缝里还能刮出盐晶;
长秋山古道
![]()
长秋山灵官堂石刻(来自网络)
明代摩崖独刻一“朔”字,乡人称“指路石”,极可能是杨慎留下的标记。
PART.06
尹吉甫又一次把“朔方”拉回川南
《诗经·小雅·出车》载周宣王命尹吉甫“城彼朔方,猃狁于襄”。尹吉甫这位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可考的文武双全“文化总司令”恰好是川南泸州江阳(今泸州)人。若朔方远在河套,统帅需千里北上,于情于势皆乖;若朔方就在嘉州(乐山)川南区域,尹吉甫就近赴任,一切顺理成章。西周铜器铭文屡见“南国”用兵,也可旁证当时“朔方”并未北孤悬塞外。
![]()
尹吉甫出生地示意图
结语:
让盐回到“天边”
如果“朔方”最初只是“盐泽尽头”,那么四川蒲江二十口盐井、一条昌蒲河、一条暗通滇藏的盐道,就是中国最古老的“朔方”。 杨慎没疯,他只是把地图翻了个面,让我们看见一条被盐水悄悄擦亮的史前航线。
![]()
盐井画像砖(来自网络)
【版权声明】
排版| 德之佑文化
图片| 翔子史前推理师
文字| 翔子史前推理师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