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水含章,文墨藏峰 —— 四川的四种光阴肌理
![]()
都江堰的内江浪花拍击堤岸时,我忽然触到了四川的灵魂 —— 不是旅行手册里 “天府之国” 的笼统注解,是青城山间的窑火余温,是鱼嘴分流的碧波荡漾,是浣花溪畔的诗笺墨痕,是锦里巷弄的竹影婆娑。这片被岷江滋养、被文脉浸润的土地,从不是走马观花的风景陈列,而是活在匠人掌心、流水深处的光阴故事。
七日的穿行像翻阅一本浸着茶香的古籍:一页是山间的火,燃着传承的火种;一页是江畔的水,载着千年的智慧;一页是园中的诗,藏着心灵的归处;一页是巷里的暖,裹着市井的真味。每处景致都不是刻意打造的 “旅游名片”,是能摸出窑温的陶片、能品出清冽的江水、能嗅出墨香的竹笺、能触到温润的竹编,藏着四川最本真的光阴印记。
青城山:晨雾中的窑火与陶魂传承
![]()
青城山的晨雾还没漫过丈人峰,我已跟着制陶匠人周明远往山腰的老窑场走。他的粗布衫沾着陶土碎屑,竹筐里的陶轮配件撞出闷响:“要趁露水没干时取土,这时的山泥黏性最足,这山里藏着宁封丈人的制陶秘诀,得细品。” 他的掌心结着厚茧,指缝里嵌着洗不净的青灰陶土,那是守着这门手艺三十年的印记。
晨光穿透雾霭,老窑场的断壁在林间若隐若现,窑口的草木丛中,散落着几片带着彩釉的陶片。周明远的脚步停在一处土坡前,这里的泥土泛着温润的赭红色:“这就是‘丈人泥’,当年宁封丈人就是用这土烧出五彩彩陶,你攥一把试试,能捏出细纹路还不塌。” 他弯腰掬起一捧泥,在掌心揉捻成条,“山里的泥分三层,表层的做坯,中层的调釉,底层的当窑土,老辈传下来的规矩错不得。” 雾气渐薄时,他忽然指向远处的建福宫:“听见风过松林的声音没?那是窑火的呼吸,以前烧窑时,要顺着这风声添柴。”
走到窑场旁的工棚,周明远的儿子正蹲在地上练拉坯,陶轮转动的 “嗡嗡” 声里,泥团渐渐升起弧度。“这拉坯的力道得像山涧流水,柔中带刚,” 周明远拿起一块素坯,指腹抚过细腻的表面,“你看这弧度,得和丈人峰的轮廓一样,老辈说这是‘师法自然’。” 墙上挂着张褪色的照片,是周明远父亲年轻时在窑前忙碌的模样:“那时没有电窑,全靠柴火控温,烧一窑要守三夜,眼睛都不能合。” 棚角堆着些待烧的彩陶,上面画着松针、竹节,笔触朴拙却鲜活。
日头升高时,周明远带我看他珍藏的老陶片,一片宋代的青釉碗底还留着指纹印:“这是烧窑人留的记号,就像现在的签名,出了问题能找到人。” 他忽然从筐里取出个刚做好的陶杯,杯壁上有细密的冰裂纹:“这是‘自然开片’,窑温骤降时才会有,就像青城山的冬天,冷得突然却有风骨。” 我指尖抚过裂纹,还能感受到残留的窑温。
沿原路返回时,周明远在一株老松前停步,树下埋着半截旧窑砖:“这是我爷爷那辈的窑砖,烧了几十年,砖缝里都浸着陶土香。” 他的布鞋踩过落叶的 “沙沙” 声,与远处的鸟鸣叠在一起,成了山间最古朴的晨曲。
都江堰:正午的江声与治水智慧
![]()
从青城山驱车半个时辰,都江堰的江水已在正午阳光里奔涌。守堰的老王正坐在伏龙观的石阶上擦测水石,粗布帕子磨得发亮:“要趁日头最烈时看水,这时能分清内江外江的水色,这堰藏着李冰的智慧,得细品。” 他的裤脚沾着水渍,手背有晒脱的皮,那是守着这方水二十年的印记。
顺着堰埂往下走,鱼嘴分水堤像条巨鲸卧在江心,江水在此一分为二,内江的水清澈,外江的水浑浊。老王的脚步停在鱼嘴旁的 “水则” 前,石刻的刻度被江水浸得发亮:“这‘水则’是老祖宗的体温计,水位到‘六’就要泄洪,到‘三’就要蓄水,比现在的仪器还准。” 他蹲下身,指着堤岸的卵石:“你看这些石头,都是‘竹笼装石’垒的,李冰当年就是用这法子,让堰体跟着江水动,越冲越结实。” 阳光穿过树梢,在水面投下斑驳的影,他忽然指向远处的宝瓶口:“那片水花最急的地方,就是‘咽喉’,江水从这儿挤出去,才浇活了成都平原。”
走到二王庙旁的陈列室,墙上挂着不同年代的都江堰图纸,泛黄的宣纸上画着细密的水脉。“这 1952 年的修复图,是我师傅画的,” 老王拿起一张复印件,“那时修堰还按老法子,竹笼要选三年的慈竹,石头要挑鹅蛋大的,太圆太方都不行。” 墙角堆着几个新编的竹笼,竹篾泛着青亮的光泽:“这是刚编好的,要泡在江里三天,去掉火气才耐用,不然太阳一晒就脆。” 他忽然从口袋里摸出块卵石,上面有模糊的刻痕:“这是我刚守堰时捡的,上面有‘乾隆年修’的字样,估摸着是当年修堰时掉的。”
日头偏西时,老王带我走下堰埂,顺着江边的老巷往里走。“这‘宝瓶巷’的房子,地基都是用堰上的卵石砌的,” 他指着一户人家的院墙,“以前老百姓都靠江水生活,洗衣、浇地、做饭,哪样都离不了。” 巷口的老茶馆里,几位老人正摆着龙门阵,茶桌就搭在江边的石墩上。“以前守堰的人,累了就来这儿喝茶,听江声辨水情,” 老王笑着说,“江水没变,变的只是喝茶的人。”
夕阳照在江面上时,老王给我看他收集的水纹拓片,上面有不同季节的水流痕迹:“这是春汛的浪纹,那是枯水期的水迹,给你留一张,记着江水的劲。” 我摸着带着湿气的拓片,忽然懂了这堰的美 —— 不是 “世界遗产” 的标签,是江水的活、卵石的实、老王的守,是四川把最古老的智慧,藏在了正午的江波间。
杜甫草堂:暮色的诗韵与竹影清风
从都江堰驱车一个时辰,杜甫草堂的竹影已在暮色里铺展。守园的陈阿姨正坐在柴门旁扫落叶,竹扫帚划过青石板的 “簌簌” 声里,混着淡淡的桂花香:“要趁日落时逛园,这时的竹影最有诗意,这草堂藏着杜甫的魂,得细品。” 她的袖口沾着竹叶,指缝里夹着几片碎花瓣,那是守着这方园十五年的印记。
顺着花径往里走,草堂像块浸在墨色里的碧玉,北岸的柴门朴素雅致,南岸的浣花溪波光粼粼。陈阿姨的脚步停在一株楠木前,树干上的纹路深如沟壑:“这棵楠木是明朝补种的,原先是杜甫亲手栽的,据说‘安得广厦千万间’就是在这树下写的。” 她伸手抚过粗糙的树皮,“你看这树结,像不像笔锋?草堂里的树,都是诗里长出来的。” 暮色渐浓时,她忽然指向远处的水榭:“那片灯光亮的地方,就是‘遣心’廊道,墙上全是历代名家写的杜诗,墨香能飘出半里地。”
走到工部祠前,两株罗汉松枝繁叶茂,树影在地上投下斑驳的图案。“这两棵树有两百年了,” 陈阿姨的声音轻了些,“祠里除了杜甫,还供着陆游和黄庭坚,都是懂他的人。” 祠前的石桌上,摆着几卷线装书,是《杜工部草堂诗笺》的复刻本:“这些诗里的草木,园子里都有,楠木、柳树、梧桐,连荷花都是诗里写的‘红藕香残’的品种。” 晚风拂过竹林,竹叶的 “沙沙” 声里,仿佛能听见千年的吟诵。
夕阳沉入西边的围墙时,陈阿姨带我走到浣花溪畔,岸边的石块上刻着 “黄四娘家花满蹊” 的诗句。“这溪水还是老样子,” 她指着水面的涟漪,“杜甫当年就是在这儿洗衣、浇花,听说他的砚台就沉在下游不远处。” 她从口袋里摸出片竹叶,卷成小小的筒:“这是小时候玩的,用竹叶听风,能听见诗的声音。” 竹叶的清香混着水汽,漫过鼻尖。
晚霞染红竹梢时,陈阿姨给我看她捡的一块瓷片,上面有淡淡的墨痕:“这是从浣花溪里捞的,像是古人研墨时掉的,泡在水里更润,给你留着,记着诗的韵。” 我摸着冰凉的瓷片,忽然懂了这园的美 —— 不是 “文化圣地” 的虚名,是竹影的柔、诗笺的雅、陈阿姨的念,是四川把最悠远的诗意,藏在了暮色的竹丛间。
锦里:星夜的竹编与市井烟火
从杜甫草堂步行二十分钟,锦里的灯火已在星光照耀下铺开。编竹器的张大爷正坐在铺子前削竹篾,竹屑落在青石板上,像撒了层碎银:“要趁夜里来看竹编,灯光柔能看清纹路,这街藏着成都的市井气,得细品。” 他的指尖沾着竹青,指节处有竹篾划的细痕,那是守着这家店一辈子的印记。
顺着青石板路往里走,锦里像条藏在夜色里的绿丝带,两旁的老字号灯笼高悬,“竹艺轩”“蜀绣坊” 的匾额在灯光下泛着温润的光。张大爷的脚步停在自家店前,木门上的铜环擦得发亮,“光绪年间” 的牌匾刻着岁月的痕迹。“这店是我祖父开的,” 他推开木门,一股竹香扑面而来,“你看这竹篮,要选当年的新竹,劈成三十六根篾,编出来才结实又轻巧。” 星夜渐深时,他忽然指向墙角的竹架:“那挂着的是‘孔明锁’,用七根竹条拼成,不用胶水不用钉,老辈传下来的巧思。”
走到街中段的糖画摊,摊主正握着勺子在石板上作画,糖浆流淌间,一条黄龙渐渐成型。“这糖画的手法,和竹编是通的,都讲个‘一气呵成’,” 摊主放下勺子,“你看这龙鳞的纹路,得像竹篾的叠法,密而不杂。” 墙上挂着张老照片,是上世纪六十年代的锦里:“那时没有这么多游客,街上全是挑着竹筐的小贩,竹编的簸箕、筛子堆得像山。” 不远处的茶铺飘来盖碗茶香,张大爷笑着说:“那是‘龙抄手’的伙计,送茶来给我们这些老骨头解乏。”
深夜的风渐渐轻柔,张大爷带我看他的藏物,一把清代的竹编折扇泛着暗黄的光:“这扇骨是用邛崃的慈竹做的,要泡在桐油里三个月,才能防蛀,你摸摸这纹路,比纸还细。” 他指着扇面上的竹编图案:“这是‘万字纹’,以前姑娘出嫁,娘家都要送这样的扇子,寓意吉祥。” 他忽然从抽屉里取出个刚编好的竹盒,盒盖上嵌着细竹丝拼成的梅花:“这是今早刚编的,给你留着,记着街上的暖。”
星光洒满青石板路时,张大爷给我演示编竹篮,竹篾在他手中翻飞:“这手法要学十年才像样,刚柔并济,像四川人的性子。” 我看着他指尖的竹篾渐渐成型,忽然懂了这街的美 —— 不是 “民俗街区” 的头衔,是竹编的巧、茶香的暖、张大爷的守,是四川把最鲜活的市井,藏在了星夜的街巷间。
七日的行程结束时,我坐在浣花溪的暮色里,手里的陶片、水纹拓片、瓷片和竹盒摆成一排。忽然明白,四川的底色从不在网红景点的喧嚣里,而在山间匠人的掌心、江畔的流水、园中的竹影、街巷的竹香里。这些藏在时光里的景致,像岷江的波涛,像青城的窑火,像草堂的诗行,像锦里的竹编,默默诉说着这片土地 “水润万物、文泽千年” 的生命力,这才是真正的蜀地光阴。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