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味馆海南菜招牌菜:海南四角豆)
仲夏已至。
最海南的季节也到了,暑期旅游高峰也到了。
到海南除了享受碧海银沙蓝天白云的清澈,更要品尝一下海南的美食。
海南菜,讲究一个“鲜”。
海南菜的鲜,与粤菜的清中求鲜、鲁菜的咸鲜醇厚、淮扬菜的鲜甜温润,还真不一样,出了海南就吃不到这个“鲜”。
到海南,吃的就是“鲜”。
01
温差小,降水多,日照长,孕育了海南的“鲜”
海南菜的“鲜”,首先扎根于得天独厚的物产。
海南岛位于北纬18~20°,夏无酷热(确实如此,海南比内地的几大火炉城要舒服多了),冬无严寒,气温年较差小,年平均气温24.9℃,年日照时数1780~2600小时,年降水量1500~2500毫米。海南被誉为农作物生长的“天然温室”,物产极其丰富。热带海岛的气候与生态,孕育了一批标志性食材:
禽畜之鲜,是海南菜“鲜”的传承。“海南非物质文化遗产”文昌鸡有1600年养殖史,需在灌木间散养140天以上,以野草虫蚁为食,皮薄骨酥,肉嫩香甜,鸡味浓郁,成为海南“四大名菜之一”。定安黑猪,吃的是玉米、地瓜配粗粮,喝的是富硒矿泉水,生长周期长达300多天,比普通的白猪多一倍时间。2014年8月,“定安黑猪”被原国家工商总局批准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文昌鸡,需散养140天以上)
海产之鲜,是海南菜“鲜”的底气。20世纪90年代海南养殖的罗非鱼,以优良品质获得了美国和欧洲市场的认可。2021年,海南省相关部门支持行业协会和企业建立了“海南鲷”标准认证体系,“海南鲷”由此得名。尤其生长于澄迈咸淡水交汇水域的海南鲷,肉质鲜嫩,营养丰富,如同“水中鸡肉”。产于万宁县和乐镇一带海中的和乐蟹,膏满肉肥为其他蟹种罕见,特别是其脂膏,金黄油亮,犹如咸鸭蛋黄,香味扑鼻,营养丰富。与内地河蟹相比,和乐蟹有两个特点:一是脂膏几乎整个覆于后盖,膏质坚挺;二是和乐蟹比内地河蟹肉质优而量多。
(拾味馆海南菜招牌菜:海南鲷鱼扒)
蔬果之鲜,是海南菜“鲜”的特色。“热带豆科之王”四角豆清脆爽口,风味清新,更兼营养丰富(富含优质植物蛋白、维生素、钙、铁、钾及膳食纤维),快火短时烹制,味道脆嫩鲜甜,是各大餐厅的标配菜品,尤其受游客欢迎。黄灯笼辣椒辣中带果香,兼具热带阳光的炽热与清甜,辣而不呛、回味悠长。由于辣度超群,一般人不敢直接尝试鲜果,而是用其加工制作成一种海南特有的辣椒酱。以水果入菜,则是海南的特色。除了常见的椰子鸡、椰子饭,海南菜还有木瓜炖排骨、青果烧肉、凉拌水果椒等各种菜品,小金桔、青柠更是必不可少的神仙蘸料。这些都是出了海南很难找到的风味。
(拾味馆海南菜必点菜:海南四角豆)
海南菜和粤菜的关系极为紧密,两者都极其强调食材的新鲜,“不时不食”。但粤菜更依赖料头和技法,是一种做加法的鲜。而海南菜坚信“吃海鲜是海的味道,吃鸡是鸡的甘香,吃蔬菜是蔬果的爽脆清甜”,食材本身即鲜味的全部资本,是一种做减法的鲜。
本味之鲜,是为海南菜之“鲜”。
大自然赐予的好食材,只需恰当的烹饪方式。
02
不炫技,不堆料,海南用火候驯服“鲜”味
海南菜的烹饪,堪称“无招胜有招”。
古早技法,大巧不工。如白灼文昌鸡的工序只有三道:腹腔抹盐按摩、“三提三放”使鸡定型、80℃清水温煮20分钟。成品皮薄酥脆,肉质滑嫩多汁,软嫩鲜香。食用的时候斩块,以蘸料佐味。拾味馆·海南菜的椰奶文昌鸡,制作工序也极为简单。先将鲜嫩鸡块以小火慢煎至两面金黄,加入秘制酱汁和鲜榨椰奶老椰肉焖煮入味,上桌再加入鲜榨椰奶小火慢煮。还有石磨黑豆腐和海南鲷鱼扒,仅有煎炸一个工序,上桌时加上酱料或蘸料即可。海南人始终践行着那句广为流传的话——“高端的食材往往只需要最朴素的烹饪方式”。
(拾味馆海南菜招牌菜:椰奶文昌鸡)
酸鲜点睛,以果入鲜。海南极少使用工业醋,而是酷爱天然的馈赠。三亚特色的杨桃鲜鱼汤,将海鱼放入沸水中,依次加入酸豆、辣椒,鱼汤出锅前加入杨桃片,最后放油、盐调味。用食客的话说:“杨桃的果香消解了海鱼的腥味,天然的果酸令鱼汤又增几分鲜美,一口热汤下肚,顿觉鲜爽酣畅。”食酸,是热带海岛的特有生活智慧。酸味生津开胃、解暑化腻,酸性物质能软化海鲜纤维(如生腌),同时杀菌去腥,凸显本味鲜甜,可谓海鲜的最佳拍档。
火候至要,精妙把控。海南菜不炫技,不堆料,极其强调火候的把控。以拾味馆·海南菜的石磨黑豆腐为例,需以180℃煎炸2分钟,达成外酥内嫩的层次。古法制作的盐焗鸡需将盐温控制在320℃,焗制4小时;海南鲷鱼扒,需将油温控制在180℃,炸制3分15秒,精确到秒。海南菜烹饪技艺大道至简,只需用好火候,释放食材本身的“鲜”。
(拾味馆海南菜招牌菜:石磨黑豆腐)
食“鲜”,早已刻入中国人的DNA。各大菜系,都有自己捕捉“鲜”味的逻辑。粤菜以料头提鲜、技法锁鲜,淮扬菜以刀工释鲜、高汤衬鲜,鲁菜则以咸鲜为主、五味调和;而海南菜以“白灼”“清蒸”最大限度保留食材本真,连盐的使用都极为克制。
大巧不工,是为海南菜之“鲜”。
极简的烹饪技法,还需点睛之笔。
03
神仙蘸料,不夺本味,激活海南菜之“鲜”
蘸料,在中餐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可以补充主味、中和油腻、提升风味层次,更有DIY的乐趣。孔子都说:“不得其酱,不食。”这个酱,就是蘸料。
在海南菜中,蘸料不是为了喧宾夺主,而是为了衬托主角。它的存在,让“清淡”不等于“寡淡”,是“本味之鲜”的守护者。海南人对蘸料的讲究,不亚于对美食的追求。对于海南人来说,有了蘸料,这顿饭才算是完整。
灵魂酸香型:青桔蘸料。青桔的天然果酸温和清新,替代醋的刺激感,既能提鲜又解腻。文昌鸡蘸料中必加青桔汁,能够激发肌肉的鲜嫩,海南人常现切现挤,搭配蒜末、小米辣、酱油,酸中有辣,辣中有甜,酸辣交织,用来吃白灼鸡、海鲜或打边炉,再好不过。
(蘸料之于主菜,就是绿叶与红花的关系)
浓郁复合型:什锦酱。又叫琼酱,是一种芝麻、花生油、姜蒜等精制而成的什锦酱,口感咸甜,又兼具鲜味,蘸白灼鸡、羊肉、清煮海鲜,都是不错的搭配。它还是海南人家家户户必备的酱料,出远门时还要带上两筒。
辛辣霸道型:黄灯笼辣椒酱。海南特产的世界第七辣“黄灯笼辣椒”精制而成的辣椒酱,金黄鲜艳,辣味浓烈带果香。炒粉、腌粉、酸粉、白灼鸡……甚至就连炒青菜,都可以用黄灯笼辣酱点缀。而销往全国的黄灯笼辣椒酱,配料里往往会加入蒜蓉、南瓜等稀释辣味。
咸鲜发酵型:虾酱。用小海虾经密封的大酱缸发酵磨成黏稠状后制成的蘸料,密封得越好虾酱味道就越正。这是一种海南特有的“暗黑料理”,打开一罐虾酱,空气中迅速弥漫的咸腥会让人忍不住掩鼻。但夹起一块蘸着虾酱的五花肉送入嘴里时,一种咸香满溢的滋味立刻充盈了口腔继而蔓延到整个鼻腔。部分地区的海南人甚至还创造了生芒果蘸虾酱的吃法。
基础百搭型:蒜蓉酱。它是中餐常见的蘸料,在海南人的心目中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好的蒜蓉酱,蒜末和蒜油水乳交融,色泽金黄纯净,浓香满溢。蒜蓉酱是白灼鸡、水煮鸭的最佳拍档,让鸡肉、鸭肉更加鲜嫩爽滑。烹制海鲜时,浇上蒜蓉酱能隐去海鲜的腥味,而将鲜香提升到极致。
有没有最好的蘸料?没有标准答案。大部分海南人都会说自家做的蘸料最好。
做好绿叶,衬托红花,是为海南菜之“鲜”。
04
本味之鲜,海南菜的DNA
海南菜的鲜大概可以概括为:地理独特性、技法极简性、调味辅佐性。
海南菜的“鲜”,是一种不同于其他菜系的“鲜”,是一种大自然慷慨馈赠的“本味之鲜”,有一种原始的生命力之美。
(拾味馆海南菜招牌菜:千年盐田盐焗鸡)
基于天然的上好食材。海南菜无需炫目的技法,只需跟时间和火候做朋友。也无需繁琐的工艺,只需画龙点睛的蘸料。
当其他菜系以“入味”为评价标准时,海南菜则以“还原本味”为至高准则。
这个本味,是食材的本味,更是生命的本味。
已经足够。
转自:《中国烹饪》杂志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