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给马来西亚造铁路,报了最低的报价,可在实际建设过程中却按照最高标准施工。考虑到马来西亚政府的财政压力,中方更是提供了550亿马币(约合890亿人民币)的贷款。
结果在动工建设一年后,马来西亚却突然叫停该项目。不仅拒绝支付合同中规定的361亿违约金,还要求中国返还之前已支付的定金。其总理更是频繁出访日本。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如今这个铁路项目又发展到了哪一步?
对于居住在马来西亚东海岸的居民来说,绵延的海岸线与茂密的雨林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便。
从关丹到吉隆坡,虽然只有数百公里的路程,却需要耗费8小时,高昂的物流成本将沿海的资源与内陆的市场完全隔绝开来。
农产品因运输时效腐烂在仓库,制造业因物流不畅难以扩张,年轻人只能背井离乡寻找机会。
一条能够横贯东西的铁路,是当地民众最为迫切的需求。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东海岸铁路项目被提出。
全长688公里的铁路,不仅能串联起彭亨、登嘉楼、吉兰丹等州的主要城市,把原本8小时的车程压缩至4小时。
同时还能创造数万个就业岗位,更将激活沿线的矿产、农业和港口资源,成为拉动区域经济的“引擎”。
因此当这个计划一经提出,便吸引了全球目光,日本、德国、法国等传统基建强国纷纷加入竞标,东海岸铁路项目成了东南亚基建市场的“香饽饽”。
最终,在激烈的角逐中,中国方案脱颖而出。
这主要是因为中国不仅能提供从设计、建设到运营的全产业链解决方案,其成熟的客货两用铁路技术更是精准匹配了马来西亚的发展需求;并且中国还提供了550亿马币的灵活融资方案,化解了马来西亚方面很大的财政压力。
相较于日本等竞争对手,中国的方案更具经济可行性,且未附加过多政治条件。
2016年,中马双方在北京正式签约,ECRL成为“一带一路”在东南亚的旗舰项目。
2017年,工程正式启动。
面对雨林密布、沼泽纵横、地质沉降等各种复杂问题,中方团队展开攻坚:在沼泽地带创新采用“袋装砂井”技术加固地基,在雨林区域实施生态保护与施工同步推进的方案,仅用一年时间就完成了多个关键节点的建设。
这种高效与专业,逐渐赢得了当地民众的信任。
然而,项目推进越是顺利,其与纳吉布政府的政治捆绑就越发紧密,也为日后的风波埋下了隐患。
2018年5月,马来西亚大选爆出“黑天鹅”事件,93岁的马哈蒂尔率领反对党赢得选举,时隔多年再度执政。
新政府的核心议程之一便是“去纳吉布化”,而作为前任政府最大的基建遗产,ECRL不可避免地成为政治清算的目标。
这并非基于经济理性的决策——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早已证明其巨大的经济价值,而是纯粹的政治斗争:马哈蒂尔需要通过否定前任的核心项目,巩固自身的权力基础。于是,一场针对ECRL的“围剿”悄然展开。
新政府先是以“国家债务过高”“造价不透明”为由,将项目贴上“负担”的标签。2018年6月,在没有任何协商的情况下,马方单方面宣布暂停项目,施工现场停摆,数千名工人被迫停工。
紧接着,一系列不实指控接踵而至:“环境破坏”“报价虚高”等言论被刻意放大,国际舆论场上甚至出现了将中国描绘成“掠夺性贷款者”的声音。
更离谱的是,马来西亚方面不仅不肯支付361亿马币的违约赔偿金,甚至还倒打一耙,要求中方把已经收到的定金给退回去。
而马哈蒂尔的盘算可远不止这些。他上台之后,把日本作为上任后的首访国家,大张旗鼓地宣称正在考虑采用新干线技术来取代东海岸铁路衔接计划(ECRL),其意图很明显,就是想把日本当作谈判的筹码,逼迫中国在谈判中做出更大让步。
然而,日本企业的反应却浇了他一盆冷水。
首先就是因为中国的报价已是行业底线,接手意味着必然亏损;而且接手一个被所在国政府亲手撕毁的项目,无疑会背上“信用污点”,精明的日本企业自然望而却步。
期望落空,马来西亚陷入了项目停摆、经济停滞、国际信用受损的困境。
紧接着停工的代价,便开始显现了。沿线依赖项目的建材、物流企业纷纷裁员,失业率飙升;关丹港的货物吞吐量因失去铁路支撑大幅下降,周边产业园区招商停滞;原本期待铁路带动发展的乡镇,重新回到“看得见资源,运不出产品”的困境。
面对马方的不地道举动,中方坚持通过法律途径索赔,维护自身权益;同时也始终保持对话渠道畅通,展现解决问题的诚意。
2019年,当马方主动寻求重启谈判时,中国提出的方案不仅将项目造价降低近100亿马币,还优化了路线设计,减少对生态敏感区的影响。
更是创新性地提出成立中马各占50%股份的合资公司,负责项目的运营与维护,将“甲方乙方”的关系转变为“命运共同体”;新增的“政治风险条款”,则为项目增加了一层保护套,防止因政局变动再次遭遇停摆。
2019年4月,新协议签署,ECRL项目正式重启。这标志着合作从“中国主导”迈向“中马共治”,关系更趋成熟稳固。
此后的进展超出了许多人的预期:截至2025年,项目进度已超过82%,41条隧道的施工实现“零伤亡”,能抵御9级地震的桥梁傲然挺立,用硬实力回应了所有质疑。
更重要的是,项目展现出强大的“造血”能力:3860名本地技术人才通过培训成长起来,其中217人晋升为管理骨干;60%的零部件实现本地化采购,带动了马来西亚建材、物流产业的升级;每年可减少100万吨碳排放的设计,让项目成为绿色发展的标杆。
如今,ECRL的经济价值正逐步释放:棕油运输成本降低35%,从种植园到港口的时间缩至4小时;彭亨州的稀土产业园因铁路贯通,吸引了数十亿外资入驻;关丹港借助铁路网络,正加速成长为连接东南亚与中国西南地区的枢纽。
这条铁路,不仅改变了马来西亚的经济版图,更成为泛亚铁路网的关键支点——未来,它将与其他线路衔接,形成从新加坡到中国昆明的物流大动脉,重塑整个东南亚的贸易格局。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