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福建小县城的农田边,18岁的陈勤攥着浙江大学录取通知书,身后是父母布满老茧的手,这个农民家庭掏空家底供出的理科状元,成了全乡的骄傲。
20年后,硅谷Facebook总部楼顶,38岁的他望着楼下攒动的人影,纵身一跃。
年薪154万、手握名校光环、距离绿卡仅一步之遥,这个被贴上“人生赢家”标签的男人,最终用极端方式告别了世界。
从“天之骄子”到“职场弃子”,他到底经历了什么?
![]()
陈勤
光环加身的前半生
陈勤的成长轨迹,像一本标准的“寒门逆袭教科书”。
出生在福建农村,父母靠种地供他读书,每次放学回家,他总能看到母亲在田埂上弯腰的背影,和父亲藏在烟袋里的叹息,“只有读书能出头”,这句话被他刻进了骨子里。
从小学到高中,他的成绩单永远印着“第一名”,深夜的煤油灯下,别的孩子在田埂上追闹时,他在解数学题,寒冬腊月,同学缩在被窝里取暖时,他裹着旧棉袄背英语单词。
1999年高考,635分的成绩让他成为福建理科状元,清华、北大的橄榄枝接踵而至,但他却选了浙江大学,只因当时浙大的计算机专业在全国首屈一指。
![]()
浙大计算机学院
在浙大,他从电气工程专业转到计算机系,跨度之大让老师捏把汗,可他硬是靠着每天泡在实验室16小时,把专业课学到满分,还成了校数学协会会长。
2002年,他拿到南加州大学保研名额,揣着父母东拼西凑的生活费赴美,留学三年,他白天上课,晚上在餐厅洗盘子,25岁就拿下硕士学位,毕业时手里攥着思科公司的Offer。
在思科,他半年升主管的速度成了传说,同事说他“像台永动机”,别人下班时他刚泡好咖啡,凌晨的办公室总能看到他改代码的身影。
2018年,Facebook用22万美元年薪挖他时,他以为自己终于触到了“美国梦”的天花板,但没人告诉陈勤,硅谷的高薪从来不是白给的。
![]()
勤奋成了原罪,制度成了刀子
入职Facebook那天,HR笑着说“这里是精英的舞台”,却没说舞台下藏着刀。
他依旧用“努力”这把钥匙闯世界,每天第一个到办公室,最后一个离开,周末主动加班成常态。
可在多元文化的职场里,他的“拼命”成了刺眼的存在,印度裔上司第一次找他谈话说“陈,你不需要证明自己比谁都努力。”
此后,同事们开始疏远他,小组会议上他的提案总被莫名否决,因为每个人都怕这个中国人踩着他们往上爬。
![]()
陈勤
而真正的绞杀从调岗开始,2019年初,一个重要项目中,上司故意模糊需求文档,导致陈勤的代码出现漏洞。
事后,上司当众把责任推给他,以“技术适配不足”为由,将他从核心技术部调到营销部门,这个整天和代码打交道的理工男,突然要面对客户谈判、市场分析,如同让鱼爬树。
他再次试着用“努力”破局,啃营销书籍到深夜,主动向同事请教,可汇报时总被上司打断,常常被说“你的数据没有说服力。”
![]()
Facebook 公司内部
连续三个月,他的绩效在部门垫底,而Facebook的“末位淘汰制”不是摆设,HR找他谈话时,桌上放着“PIP计划”,上面白纸黑字写着“90天内不达标将解雇”。
不仅如此,他持有的H-1B签证,和工作绑定在一起,一旦被解雇,必须在60天内找到新雇主,否则全家将被遣返。
他对着镜子里憔悴的自己苦笑,从福建农村到硅谷,走了20年,从硅谷回农村,可能只需要60天。
![]()
Facebook前主管爆料
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陈勤的人生里,“失败”是个陌生词,从小到大,他靠努力解决了所有问题,数学难题、跨专业障碍、留学打工的苦,唯独没学过“接受不完美”。
调岗后的第四个月,他找到上司求情,希望调回技术岗,对方靠在椅背上告诉他连营销都做不好,回技术部也是白搭?倒不如别浪费公司资源了。
这句话像针,刺破了他最后的骄傲,他开始失眠,整夜盯着天花板,脑海里反复回放父母送他去机场时的眼神,那里面有期待,没有“失败”的选项。
![]()
陈勤
2019年9月18日,项目截止前夜,他在办公室通宵改方案,凌晨五点,他给国内的朋友发消息“我好像撑不住了”,朋友劝他“大不了回国”,而他回了句“回不去了,我输不起。”
第二天上午,上司在会议室当众宣布“陈勤的绩效不达标,下周办理离职。”
然后,当天下午11点,他走上Facebook总部楼顶,阳光刺眼,望着楼下的车水马龙像模糊的色块,他一跃而下,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这个从福建农村一路拼到硅谷的学霸,最终没能还是没能跨过“职场针对”这道坎。
![]()
网络图片
我们到底在追逐什么?
陈勤的故事,不是个例,2021年,亚马逊华裔工程师张一因连续两年绩效不达标跳楼,2023年,谷歌印度裔员工苏雷什因被列入PIP计划自杀。
这些拿着高薪的精英,为何在“失业”面前如此脆弱?
根源或许在我们的教育里,陈勤的成长中,“分数”“名校”“高薪”被当成成功的唯一标准,却没人教他“如何和自己和解”。
就像很多中国式学霸,他们擅长解数学题,却解不开“被否定”的心结,擅长跨越困难,却跨不过“不完美”的坎。
![]()
陈勤自杀后华人抗议
除此之外,职场的“隐形绞杀”也难辞其咎,硅谷的科技公司总标榜“创新包容”,但PIP计划、末位淘汰制成了权力斗争的工具。
有前Facebook员工透露“只要上司想让你走,总能找到理由,要么给你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要么在评分时动手脚。”
这种“合法霸凌”,对高自尊的精英来说,比开除本身更伤人,陈勤曾以为“年薪百万+绿卡”就是终点,却忘了人生从来不是单选题。
![]()
陈勤自杀后华人抗议
结语
我们追逐分数,却忘了教会孩子“输得起”,我们追捧高薪,却忽视了职场里的“软暴力”,我们把“成功”量化成数字,却弄丢了生活本来的样子。
其实,人生从来不是一场必须拿满分的考试,偶尔的失利、暂时的停下、甚至“回不去”的故乡,都不是绝境。
就像田埂上的野草,被踩倒了,明年春天还能再长出来,活着,才有机会看见下一个春天。
信息来源:38岁浙大学霸Facebook总部跳楼自杀:经常加班到夜里一两点,曾与上司争吵
信源截图 2025-09-29
![]()
信源截图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