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金融新闻网 作者:记者 戴梦希
在青岛市城阳区的海面上,一串串牡蛎养殖笼随波轻摇。牡蛎养殖户吕先生望着这片海域,不再像过去那样担心风浪,而是多了一份安心。这种心态的转变,源于一张特殊的保单。
牡蛎不仅是岛城百姓餐桌上的美味,更是海洋生态系统的“天然净化器”。作为滤食性贝类,它们每天能过滤大量海水,吸附浮游生物和有机碎屑,为近海海域“减负”。成片的养殖区还能为小鱼、小虾提供栖息场所,像海底的“小森林”般维系着海洋生物多样性。青岛市有着近10万亩的牡蛎养殖区,无形中成为守护近海生态的一道天然屏障。
然而,这份“生态馈赠”曾长期面临自然风险的威胁。“养牡蛎就怕风浪,尤其是台风季一到,我好几个晚上都睡不着觉。”吕先生说起过去的日子,心中满是无奈。“以前只要天气预报说有大风大浪,我就得守在海边,生怕一个夜里风大浪急,把一年的辛苦全卷走。特别是青岛市春天大风天多,夏天要经历几轮台风,真损失了,也只能自己扛着,不仅心疼,更担心第二年没钱再投苗养殖。”
“养殖牡蛎如果遇到台风等极端天气,小风浪会挤碎蛎壳,大风浪会直接把浮标网箱从海里甩到岸上。”人保财险青岛市分公司业务员王正玮告诉记者。
改变发生在今年6月,在金融监管总局青岛监管局等多个政府部门的指导下,青岛市首个政策性牡蛎风力气象指数保险落地城阳区,上马街道吕先生等3位牡蛎养殖户成为了首批投保人,他们为自己养殖的7011亩牡蛎投保了一份保额达4557万元的保险。
“保障期限内,一旦保险牡蛎所在区域的风力指数达到合同约定的起赔标准,保险事故即视为发生,保单触发理赔,被保险人将按照约定获得相应的赔偿。此外,该险种的理赔环节只需考虑实际的气象参数,无需实地查勘定损,有效解决了海洋渔业保险‘查勘难、定损难’的问题,切实提高了保险理赔效率和服务水平。”王正玮介绍说。
据《金融时报》记者了解,人保财险与青岛市气象局签订了合作协议,并建立数据共享机制,在牡蛎养殖核心海区选定自动化风力监测点,实时收集权威风速数据。将监测数据与保险触发标准对接,实现风灾预警与数据触发赔付,既精准又高效。
“现在不一样了,有了这张牡蛎风力气象指数保险保单,心里踏实多了。”吕先生笑着说,“养殖牡蛎不再是完全靠天吃饭,即便风浪来了,造成损失,保险公司也能及时赔付,我们养殖户干劲更足,也敢逐步扩大养殖规模了。”
近年来,人保财险通过践行“保险+风险减量服务+科技”商业模式,引入GIS地理信息系统、大数据分析等新技术手段,实现远程水质水温监测、预警提醒、溯源、自动控制、pH传感监测、溶解氧以及气象综合数据的实时变化波动和对场景周围环境实现实时远程视频监控等功能,建立海洋牧场保险全流程风险减量服务体系,大大提升了防灾减损的效率和效果。
当人类对海洋的利用有了风险兜底,与海洋和谐共生便有了更坚实的基础。政策性海洋渔业保险“增品、扩面”的背后,正是对“蓝色粮仓”可持续发展的长远考虑。正如青岛市的牡蛎养殖产业,已经从“靠天吃饭”的经济作物,逐渐成为连接渔民生计与海洋生态的“纽带”,在保持充足产能的同时,又能发挥净化海水、维系生态的作用,而那张小小的保单,正是守护这份平衡的隐形力量。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