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给马来西亚造铁路,按最低标准报价,按最高标准建设,为了解决马方政府财政压力,甚至还为他们提供了550亿马币约合890亿人民币的贷款。
结果就在交建集团工人动工的一年后,马方突然叫停了这项工程,不仅拒绝赔偿中国361亿的违约金,还叫嚣着让中国返还之前的定金,其国家总理更是频频出访日本。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如今这个项目又怎样了呢?
2014年,马来西亚东海岸的交通困境成了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
当时吉隆坡到吉兰丹的公路行程超过8小时,货物运输成本居高不下,沿线440万居民的出行与生计都受限于落后的交通网络。
为打破这一僵局,马来西亚政府敲定了一项重大基建计划。
修建一条贯通南北的东海岸衔接铁路,全长688公里,通车后可将两地通行时间压缩至4小时,直接创造数万个就业岗位,带动沿线产业升级。
这个被马方视为“经济引擎”的项目,很快吸引了全球目光。
国际招标环节竞争激烈,中、日、德、法等国的基建巨头纷纷入局。
中国交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凭借全产业链优势、客货两用铁路的成熟技术方案,以及灵活的融资支持,在多轮竞标中脱颖而出。
2016年,马来西亚首相纳吉布正式宣布东铁项目由中方承建,项目造价确定为890亿人民币。
同年11月,中马双方在北京签署协议,明确铁路将按中国一级标准建设,沿线设置20个站点,工期7年。
2017年8月9日,项目在彭亨州举行启动仪式,中方工程团队随即进场。
面对马来西亚多山地、沼泽的复杂地形,通过优化桥梁设计、改良隧道施工工艺,逐步攻克了地基沉降、雨林环保等技术难题,工程进度稳步推进。
2018年5月马来西亚大选后,新总理马哈蒂尔上台,掀起了对前任政府项目的全面审查,东铁项目首当其冲。
当年6月,马哈蒂尔公开表示“新政府正考虑取消东铁项目”,理由是“项目造价过高,加重国家债务”。
这一表态让正在推进的工程戛然而止。
中方依据合同条款提出,若项目终止,马来西亚需支付361亿人民币违约金,涵盖前期投入、设备采购及预期收益损失。
但马方明确拒绝支付,反而通过媒体指责中方施工“破坏当地生态环境”,试图将责任转移给中方。
就在双方僵持之际,马哈蒂尔的外交重心开始转向日本,为项目寻找新的接手方。
马哈蒂尔对日本的倾斜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
早在20世纪80年代首次出任马来西亚总理时,他就明确推行“向东看”政策,将日本视为经济发展的范本。
当时马来西亚正处于工业化初期,日本通过技术转移、直接投资等方式,帮助马来西亚建立了汽车组装、电子制造等产业基础。
这种合作记忆,让马哈蒂尔始终对日本保持着特殊的信任。
2018年上台后,马哈蒂尔迅速将这种倾向转化为实际行动。
上台仅一个月,他就将日本列为首个正式访问的亚洲国家,在日经亚洲未来会议上,他当着安倍晋三的面承诺,将为日本企业提供“超越前任政府”的投资优惠。
为了显示诚意,他还特意参观了东京的新干线控制中心,暗示希望引入日本轨道交通技术。
当年11月,马哈蒂尔再度访日,这次他把重点放在了东铁项目上。
他详细介绍了东铁项目的战略价值,承诺将重新评估项目环保标准、优化土地征用流程,并提出由日本企业主导项目重组的可能性。
日本的反应却远不如预期积极。
日本经济产业省内部评估报告显示,团队仔细核算后发现,中马原合同的单位造价已低至每公里1.3亿人民币,远低于日本在东南亚基建项目的平均成本。
若接手,日本需压缩利润空间才能匹配报价,加上马来西亚此前撕毁合同的记录,项目收益确定性极低。
更关键的是,日本企业对马来西亚的债务状况高度警惕——当时马政府外债占GDP比重已达53%,偿债能力存疑。
日本驻马使馆经商处官员私下表示,日本最多能提供部分隧道工程技术支持和低息贷款,绝不会全盘接盘“政治风险如此高的项目”。
最终,日本明确拒绝了马哈蒂尔的请求,这让他试图用日本替代中国的计划陷入僵局。
在没获得日本的帮助,东铁项目足足停工了10个月,工程停滞让沿线的混凝土搅拌厂、钢材加工厂纷纷闲置,设备生锈、工人失业成了常态。
仅彭亨州就有超过5000名建筑工人失去收入来源,当地小商贩因工地人流消失而生意惨淡。
这种经济阵痛直接反映在地方选举中,2018年底的州议会补选中,支持取消项目的政党得票率暴跌23%,民怨集中爆发。
民调机构此时发布的数据显示,72%的东海岸民众明确支持项目复工,认为“铁路才是摆脱贫困的希望”。
在民意压力下,2019年马来西亚政府主动重启谈判,双方经过八个月的艰难磋商,最终达成新协议。
根据新方案,铁路全长从688公里调整为608公里,总成本从655亿林吉特降至440亿,降幅近33%;中马双方成立各持股50%的合资公司负责项目运营,风险共担、收益共享。
技术方案也进行了优化:线路改走海岸线绕行,减少12公里隧道施工,节省近15亿林吉特成本。
将8.8公里沼泽地带的路基改为桥梁设计,有效解决地基沉降问题,延长铁路使用寿命。
项目重启后,累计雇佣当地居民超过2000名,占施工人员总数的65%。
中方团队还针对性开展技术培训,3860名马籍员工通过考核掌握铁路建设技能,其中217人晋升为钢筋焊接、桥梁架设等领域的技术骨干,为马来西亚培养了首批本土铁路技术人才。
铁路建设同步带动了沿线物流、建材等产业发展,吉兰丹州的花岗岩采石场订单量增长40%,彭亨州的预制构件厂新增120个就业岗位。
2024年,东铁项目铺轨工程全面启动,钢轨沿着优化后的线路向南北延伸;2025年主体工程基本完成,站房建设、电气化改造进入收尾阶段。
这条铁路不仅将吉隆坡到吉兰丹的通行时间压缩至4小时,更打通了马来西亚东西海岸的货运通道,预计每年可降低物流成本18亿林吉特。
按照规划,线路未来将向北延伸,与中泰铁路在边境衔接,融入泛亚铁路网,成为连接中国与东盟的实体经济纽带。
中国发展门户网——2017-08-10《马来西亚东海岸铁路工程正式开工》
海外网——2019-07-26《正式复工!马来西亚东铁项目重启意义重大》
新华社——2025-07-13《中企承建的马来西亚东海岸铁路项目全部隧道贯通》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