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退休后的生活,于我而言,宛如一泓平静的湖水,波澜不兴。然而,自去年踏入荥阳市爱乐合唱团,这湖水中便投入了一颗石子,激起层层绚丽的涟漪,让我的生活有了别样的色彩与活力。
周三傍晚,夕阳把天空染成暖融融的橘粉色,我带着雀跃的心情走向那个充满音符与欢笑的殿堂—— 荥阳市爱乐合唱团。
作为一名曾在讲台上耕耘多年的退休教师,跨进合唱团的门槛,仿若踏上了一段全新的生命旅程。这里,没有粉笔灰的纷扬,没有教案的厚重,有的只是流淌的旋律、跳动的音符,以及一群怀揣着音乐梦想的同路人。
记得第一次踏入合唱团的教室,内心满溢着期待与忐忑。推开门的刹那,一团温暖明亮的光芒迎面扑来——那是荥阳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多功能教室,教室内,钢琴靠在讲台边,像是在静静等待着被唤醒。荥阳市爱乐合唱团艺术监制王丽萍老师早早候在那里,她眉眼温柔,声音却格外有力量。我端坐于众人之中,开始在这群声汇聚的河流里,摆渡自己晚年的灵魂。
初入合唱团时,我不过是音阶上蹒跚的旅人,笨拙而孤单。最初的练习,从最基础的呼吸开始。老师耐心地示范着如何深吸一口气,让气息如潺潺溪流般在身体里涌动,再缓缓吐出。"腹式呼吸,气息要稳,声音才能有基础。" 这句话成了我们反复念叨的口头禅。
发声练习更是奇妙的过程。老师带领我们练声,"咪 - 嘛 - ""啦 - 啦 - 啦",起初,大家的声音参差不齐,有的高亢得刺耳,有的微弱如蚊吟。可随着一遍遍磨合,那些原本杂乱无章的嗓音,渐渐开始相互呼应、交融,最终汇聚成和谐统一的声浪,萦绕在教室的每一个角落。
王老师那炯炯目光,如探照灯般扫过我们每个人的口型,我们便一字一句跟着她念着歌词,反复练习着呼吸与发声。起初我发出的声音,生涩微弱,仿佛孤雁离群。但老师不厌其烦地示范着,从唇形到气息,她引导我们如何将声音如细细的涓流,汇入合唱的浩荡江河之中;如何使渺小的个体,在集体中寻到自己的位置。我亦渐渐明白,气息乃歌唱之根本,正如生命之呼吸——我们这班退休之人,重新学习歌唱,又何尝不是重新练习一种新的生命节奏呢?
合唱非仅仅声部组合之技术,更是心灵浸染之艺术。
后来,我们开始接触完整的曲目。《花儿与少年》那欢快活泼的节奏,一下子就把人拉到了广袤的草原上,眼前仿佛浮现出少年们追逐嬉戏、花儿随微风摇曳的画面。唱的时候,嘴角会不自觉地上扬,身体也跟着轻轻摇摆。
当四部合唱响起《黄水谣》时,那声音如奔涌的黄河之水,时而汹涌澎湃,时而深沉低回,将我们全然裹挟其中。此刻,我忘却了“我”,声音融入了声部,情感融入了集体,个体消弭于宏阔的乐声里。我心中荡漾起家乡的河流,还有那些早已消逝的故人面影,它们忽然在歌声里重新鲜活,使我眼中不觉涌出了温热。
最难忘怀的,当属排练《保卫黄河》的日子。随着王老师手臂挥动,我们胸腔迸发出“风在吼,马在叫”的呼喊,仿佛每一寸肌肉都注满了力量。那一刻,我内心蛰伏的豪情被彻底唤醒,声音竟也带上了从未有过的坚毅。
当排练结束,我走出大厅,习习晚风拂过鬓角,我分明觉得,歌声的余韵依旧在血脉里奔流不息,那合唱的力量在身体里滚烫地激荡着。原来,人至晚年,竟还能在歌声里重新获得精神的振拔,这力量如同暗流在心底深处奔涌,将我整个生命托举起来。
在一次次的排练中,我逐渐领悟到合唱不仅仅是唱歌那么简单。它是一场心灵的对话,是和自己的对话,也是和队友的对话。
李商隐一句“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将锦瑟之弦拨响,也撩动了无数人的心弦,让我们在诗韵中品味岁月的深沉。王丽萍老师说:“在合唱中,和声的和谐之美恰似李商隐诗中锦瑟弦音的完美配合。”要达到和声的和谐,需要每一位演唱者精准把握自己的声部,如同每一根弦都要在合适的时刻发出准确的音。每位学员各司其职、各尽其责,才能让整个合唱机器完美运转。
除了技巧上的提升,合唱团带给我的,更多是心灵上的滋养。在音乐的世界里,我可以暂时忘却生活的琐碎和岁月的流逝,卸下所有的疲惫与压力,全身心地沉浸在美好的旋律中。
每次排练结束,我都留下来多坐一会儿。灯关了,人散了,屋里只剩回声。那声音一圈一圈荡开,像在提醒我:合唱不仅是唱歌,更是许多人把心放在一起。
我想起古希腊戏里的合唱队,他们用集体的声音讲述命运;也想起《礼记》里说的“声成文,谓之音”,把不同的声音写成文章,生命就有了条理。
一个人的声音很小,像黑夜里的萤火;可只要大家靠拢,就能聚成灯,照见彼此,也照见自己。
走出教室,城市灯火已次第燃起,如星斗落地。每次排练归家,脚步总比来时更轻快几分。在合唱团的日子里,我重新学会的不仅是发声,更是在群体宏大乐声中,听见了自己生命微小而坚定的回响:在声部交织的河流中,每个个体固然如滴水般渺小,但正是这万千滴水的融合,才汇成了惊心动魄的生命长河。
记得去年五一前夕,王丽萍老师突然召集我们紧急排练《咱们工人有力量》和《时代号子》"五一快闪活动,我们要用歌声向劳动者致敬。"植物园好人广场、三公像广场排练现场,骄阳似火,王老师带着我们反复揣摩每首歌曲的内涵。"排练时,我常常想起自己站在三尺讲台上,面对着一双双求知若渴的眼睛,那种责任与现在的合唱团何其相似——都是以自己的方式,传递着某种力量。
快闪录制那天,三公像广场上人头攒动。"咱们工人有力量,嘿!咱们工人有力量!"当这熟悉的旋律迸发而出时,奇迹发生了——现场的劳动者们自发地跟着唱了起来。那一刻,上百人的合唱团与上千名各行各业的劳动者,用歌声汇聚成洪流,响彻云霄。我的声音在颤抖,不知是因为激动还是用力过猛,但心里却涌动着前所未有的温暖。一位满头白发的老工人握住我的手说:"同志啊,唱得真好,唱到我们心坎里去了。"
最难忘的是演出结束后,一位年轻的建筑工人跑过来对我们说:"你们唱得真好,听着就浑身有劲儿!"他黝黑的脸上洋溢着朴实的笑容,那笑容里包含着对我们这些人的敬意。我忽然明白,合唱团的日子不仅丰富了我的生活,更让我以另一种方式延续着教师的使命——用艺术感染人,用真情打动人。
加入合唱团后,我们多次踏上义演舞台,用歌声传递爱与温暖,用旋律凝聚人心力量。记得去年冬天,我们去养老院演出,一位老人听到《茉莉花》时突然泪流满面,拉着我们的手喃喃自语:"孩子,这是俺家乡的调调......"那一刻,我忽然懂得了王老师常说的"音乐是心灵的桥梁"。
日子被谱成一条清浅的小溪,从文明实践中心的多功能教室潺潺流过:春天玉兰开花;夏天蝉声不断;秋天果味飘香;冬天风刮竹林,沙沙响,像翻谱的声音。四时轮换,这间教室便成了一轴流动的长卷,我们每一次呼吸,都在为它添上新色。
在这方被旋律浸润的小天地里,我找回了课堂之外的另一种授业方式——以歌者之名,让暮年的生命继续与美好共振。当我们的和声穿透云层,或许某个角落也会有年轻人驻足聆听,就像当年我的学生们忽然安静下来,望着黑板上的文字出神那样。而那些在广场上与我们一同歌唱的劳动者们,他们的笑容与掌声,正是对我们最好的礼赞。
有人问我,合唱团带给你什么?我沉吟良久,想起一个词:归途。归途不是回到地理意义上的故乡,而是回到心灵最初的那片旷野。在那里,我仍是那个在黑板上写板书的教师,合唱用声音为我搭起一座桥,让我得以从此岸走到彼岸,又从彼岸折返此岸,而两岸之间,是整整一生的河流。
如今,多功能教室外的梧桐树们已长得高过屋檐,枝叶间藏着四季更迭,也藏着我们的歌声。我知道,只要那声音还在,我就仍在归途之上;只要归途未尽,我便仍是爱乐合唱团里,那个把日子唱成歌的退休教师。
作者简介
![]()
高石柱,笔名索水笔翁,河南省荥阳人,退休教师。爱好文学,笔耕不辍,近年屡有拙作发表《郑州文学》《今日作家》《郑州日报》《当代乡土作家》《学习强国》平台、“新华法治网”、“雷锋志愿服务宣传网”、“中国都市报 都市报道”、荥阳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以及荥阳融媒体等诸报刊及网络平台。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