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共读
⬆️点击查看⬆️
26期春夏季招募,1人1席招满即止
相关付费文章:
![]()
作为文学读者,我们永远会追问的是“何谓优秀的作家与优秀的读者”。
对于纳博科夫来说,似乎答案很简单:优秀作家必须是一个大魔术师,而优秀的读者必须是一个用脊椎骨阅读的人。
![]()
显然纳博科夫对于“文学作为历史写实、政治批判的附庸”这一想法感到十分反感。认为文学的价值首先在于它的审美、想象力与语言的精致构造:“文学是创造。小说是虚构。说某一篇小说是真人真事,这简直是侮辱了艺术,也侮辱了真实”。
由此,好的作家必须是造物主。
在纳博科夫看来,作家不是在复制世界,而是在重新创造世界,在语言中建立一个全新的、具有内部一致性的宇宙。技巧、细节、节奏、结构的独创性比主题更重要。
“平庸的作家可做的只是粉饰平凡的事物:这些人不去操心创造新天地,只想从旧家当,从小说的老程式里找出几件得用的家伙来炮制作品,如此而已……招得平庸的读者一时的喜爱,因为这些读者喜欢看到自家的心思在小说里于一种令人愉快的伪装下得到反映。”
诚然,“虚构”是纳博科夫最为看重的品质,或者也可以说是小说唯一且核心的品质,在他看来,优秀的作家会热衷于创造,以供给读者绝妙的虚构现实。
遗憾的是,如今这一想法被不少人刻意忽视。
一方面是因为虚构的魔法被用作“故弄玄虚”,并且与莫名其妙的“哲思”和“社会学”绑定在了一起,小说家的“学者化”/“学术化”并不有利于想象力的发挥,反而构建出了一套机械的想象力阶级体系,从模仿字句到复刻文风,本应当极具创新意味的创作,如今更似寻章摘句般地拼贴。
这从另一个角度也映衬出了时代下想象力的衰减。
由此,读者们弃绝标为虚构的这些“伪虚构”书写,实在情有可原。非虚构大行其道似乎也是这一趋势的结果之一。不过这也加剧了想象力的进一步萎缩和欣赏水平的下降。
对于读者,纳博科夫同样做了论断。
在他看来,阅读的目的在于进入另一个世界,体验作家构筑的独特现实;这种现实不是现实世界的镜像,而是一种自足的艺术空间。由此,优秀的读者需同时拥有“艺术家的敏感与科学家的耐心”。
他强调真正的阅读是一种主动的、细致的再创造过程:读者应当像侦探一样捕捉细节,像画家一样感受色彩,像音乐家一样听节奏,而不仅仅去“理解情节”。
由此他也批评那种只追剧情、略读甚至先看结尾的习惯,认为这种读法剥夺了文学的质感与精巧构造。换言之,优秀的作者与优秀的读者是相配的,这不仅是彼此想象力的契合和另类竞技,更是一种正向的艺术审美循环。
这意味着,不仅创作者需要精通虚构的艺术,要发挥想象力去创作一切,而不仅仅拘泥于折射现实,读者也要情感细腻、审美敏锐,并在阅读中保持精密的观察与逻辑分析。
那么,如何成为一位优秀的读者呢?
纳博科夫也给出了自己的一套论述。
首先就是慢读,读者不应当不急于知道情节走向,而是沉浸于每一句话的构造和细节之中。其次就是重读,在纳博科夫看来,第一遍是初识,第二遍才是真正的阅读。只有重读,才能感受小说的全貌与隐秘结构。
除此之外,视觉化、听觉化以及拒绝功利化都是纳博科夫对于读者的要求:读者要具备将文字转化为脑海中的鲜明图景的能力,像作家一样“看见”场景、人物与动作;与此同时,读者要能在心中听到句子的节奏、词语的韵律、段落的呼吸;并不以故事的社会价值或道德价值为首要标准,而以审美、创造力和形式之美为核心衡量。
在纳博科夫的标准下,很多所谓“爱书之人”其实只是剧情消费者;而真正的读者,是与作家在文字深处握手的共谋者。
也是在这一逻辑下,文学的修辞、细节等意义得以呈现。对纳博科夫而言,文学的核心在于想象力的具体化:细节不是附属品,而是艺术生命的细胞。缺乏细节的叙述,不可能造就伟大作品。
在纳博科夫的这个闭环中,作家负责创造精密而独特的世界,而读者则负责用敏感与耐心去复原、体验、再创造这个世界。
由此,这是一种双向的艺术劳动。没有高水平的读者,伟大的作品就像精密乐器被人用木棒乱敲;没有真正的作家,读者的敏感也无处施展。
作者:阿洛
审校:文穴编辑部
文章内容仅供个人阅读、交流
|共读资料
|共读资料
申请加入,与真正的文学读者作伴
俱乐部当前价位仅剩 2 个席位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