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崇明,有一位被称作“蟹王”的传奇人物。在他的不断努力下,曾经养不大的“乌小哈”蜕变为膏肥黄满、享誉全国的“清水蟹”。他以“一只蟹”为支点,用科技与情怀,将传统农业推向品牌化、文旅化与生态化的新高度,撬动了乡村振兴的无限可能。
从蟹苗销售到产业领军者,上海崇明河蟹发展集团有限公司、上海宝岛蟹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黄春用三十年光阴,书写了一段“心中有蟹”的“蟹味人生”。
破茧成蝶
从“乌小蟹”到“清水蟹”的逆袭
黄春与蟹的缘分,始于三十多年前。那时,螃蟹在崇明农村只是寻常之物,村民全然不知脚下这片土地竟是中华绒螯蟹的故乡。1994年,28岁的黄春偶然听湖北水产公司的朋友提起:“崇明蟹苗是宝贝,外面一斤能卖三千多元!”他心头一震,当即决定要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那年,黄春摇着小船、冒着风险到长江口捕捞野生蟹苗,再转卖给外地养殖户,赚到了人生第一桶金。1998年,他赴江苏洪泽湖,租下2500亩水面围网养蟹。次年秋天,成蟹起捕时平均规格达到3.2两,投资回报翻了四倍;2000年,他带领20多户乡亲“组团”闯荡洪泽湖开发岛外养蟹,第二年秋天,1.5万亩水面围捕成蟹17.5万公斤,成蟹平均规格达到3.5两。此后的黄春愈发大胆,他在湖南白泥湖投下340万只豆蟹,秋捕时收获大规格商品蟹5万公斤,实现产值500万元。凭借多年的实战经验,黄春总结出“大水面河蟹养殖技术规程”,崇明“蟹王”声名鹊起。
不过,风光背后,黄春始终有个心结:崇明是中华绒螯蟹的发源地,但一直“墙内开花墙外香”,籍籍无名的崇明蟹该如何打破这一困局?2009年,在外闯荡多年的黄春决定回到家乡,“带头走出去,现在是时候把技术带回来了。”
彼时的崇明河蟹养殖仍停留在粗放模式,缺乏科学管理,蟹塘水质浑浊,有的还与家鱼混养,成蟹平均不足3两。为此,黄春选址绿华镇,成立上海宝岛蟹业有限公司,与上海海洋大学、上海市水产研究所、华东师范大学等科研院所和高校的专家联合开展技术攻关,建设中华绒螯蟹产业技术体系,花了十年时间选育出国家级良种“江海21”。这场“技术革命”的背后,是黄春在亲本培育、生态繁苗、蟹种培育、成蟹养殖等方面的不懈努力:通过亲本提纯复壮优化基因;创建“人工种草、科学投喂、水质调控”标准化养殖体系,让蟹塘成为“水下森林”;精准调控水温与溶氧量,确保螃蟹在最佳环境中生长。2013年,“宝岛”牌崇明清水蟹横空出世,一举斩获全国河蟹大赛“金蟹奖”,成为上海首个通过绿色食品认证的蟹品牌。黄春再一次用实力证明:崇明蟹不仅能养大,还能养出“冠军品质”。
绿色革命
技术创新与生态养殖的融合
在黄春眼中,养蟹不仅是产业,更是生态责任。他常说:“蟹塘是崇明的‘生态细胞’,必须与自然共生。”为此,他带领团队探索出一条“科技赋能、绿色引领”的养殖新路。
在宝岛蟹庄,会看到一幅奇景:蟹塘水面上覆盖着一排排太阳能光伏板。光伏板发电供给园区,同时为蟹塘遮阳降温,夏季水温降低3℃,螃蟹存活率提升20%。
随后,黄春又斥资打造智能化管理系统:水质内循环系统实时监测氨氮、pH值,减少污水排放;无人机巡塘替代人工,精准投喂配合饲料;AI病害预警系统提前发现异常,防患于未然。“过去养蟹靠经验,现在靠数据,我们要让每只蟹都活得更科学。”
黄春的低碳养殖模式,也为崇明世界级生态岛建设注入活力。蟹塘湿地净化水质,光伏板年发电量超100万千瓦时,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专家考察后赞叹:“这里展现了农业与生态共生的中国智慧。”站在蟹塘边,黄春指着远处成群的白鹭说:“你看,它们也爱吃咱的蟹!生态好了,连鸟都成了‘质检员’。”
全链突围
从“一产独大”到三产融合
黄春深谙,农业单靠一产养殖难抗风险。他提出:“要让螃蟹‘爬’出塘、‘飞’出岛,必须打通全产业链。”
螃蟹季节性销售难题,曾让无数蟹农头疼。黄春投资建厂,开发蟹粉、蟹肉罐头等深加工产品。一罐蟹粉需20只蟹的精华,却能让消费者四季尝鲜,产品远销中国香港、美国,年产值超千万元,更带动200余名村民就业。黄春笑称:“现在连小规格蟹也成了‘香饽饽’。”
2013年,黄春在崇明绿华镇打造“宝岛蟹庄”——一座集养殖、文化、旅游于一体的“蟹主题乐园”。游客可参观蟹文化博物馆,了解从蟹苗到成蟹的蜕变历程;体验亲手投喂的乐趣;品尝全蟹宴上的蟹粉汤圆、橙香蟹粉等创意菜品。蟹庄年接待游客超2万人次,许多“阳澄湖粉丝”在此转投“崇明清水蟹”阵营。
“品牌是产业的灵魂。”黄春严格推行标准化养殖,每只蟹需经过6~7次质检,确保膏黄饱满、无药残。他还借助媒体与电商平台,不断提升崇明清水蟹知名度。2021年,崇明清水蟹成为中国花博会特许产品。
在黄春的带动下,崇明西部涌现出“小甲弟餐厅”“绿港湾蟹宿”等农旅项目。游客住蟹主题民宿、体验捕捞、参与蟹宴烹饪,农业与旅游的融合让土地价值倍增。2023年,崇明清水蟹产业链综合产值突破10亿元,带动就业超5000人。一位民宿老板感慨:“以前客人来崇明只看湿地,现在都是冲着螃蟹来的,旺季时一房难求。”经过多年努力,目前绿华乃至整个崇明西部地区的农旅产业发展渐趋规范,游客的体验感受显著改善,崇明生态岛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也因此进一步提升。
振兴密码
一只蟹撬动的乡村巨变
黄春的野心不止于企业盈利。“一人富不算富,全村富才是真的富。”他将养蟹产业变为乡村振兴的“发动机”。
2022年,崇明正式组建成立上海崇明河蟹发展集团有限公司,黄春出任董事长。集团由宝岛、馨安、惠康、崇东和福岁乐等五家具有一定养殖规模和影响力的企业联合组建而成。通过统一技术规程、统一良种供应、统一投入品使用、统一品牌宣传、统一包装标识、统一品牌销售的“六统一”管理模式,整合了从苗种繁育、扣蟹生产、成蟹养殖到品牌销售的全产业链资源,最大化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成功带动了崇明本地中、小蟹农的发展,昔日外出打工的年轻人纷纷返乡养蟹。
为解决崇明自主河蟹品种的困境,黄春与上海海洋大学等科研院校紧密合作,积极参与具有“大长腿”基因标记的河蟹新品系“崇明1号”的研发。“崇明1号”具有生长周期短、成蟹规格大、亩均收益高等特点,尤其是在扣蟹阶段便展现出极高的生长潜力和成活率,备受养殖户青睐。近两年,黄春从集团各基地共选育规格5母7公以上的优质河蟹亲本2万多只。“2023年,我们成功繁育了1.2万斤‘崇明1号’蟹苗,2024年达到2万斤,2025年有望突破2.5万斤。”
从长江口的蟹苗销售到“蟹王”,黄春的人生恰似一只洄游的中华绒螯蟹——带着故乡的基因远行,又在功成名就时回归反哺。他用自己的故事证明:农业的出路在科技,产业的灵魂在文化,乡村振兴的密码在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如今,站在宝岛蟹庄的蟹塘边,黄春依旧穿着雨靴,俯身观察蟹苗的长势。他说:“我这一生只做了一件事——让崇明蟹站起来。未来,它们还要‘爬’向世界,让上海的优质种源更好地服务全国。”在这片被长江水滋养的土地上,黄春与他的“清水蟹”,正书写着新时代农业转型的壮丽诗篇。
来源:上海三农
编辑:顾佳丽
责编:朱竞华、顾佳丽
求喜欢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