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保留足够容错空间的前提下,如果多了解一些关于试错,以及试错与财富之间关系的本质规律,我想你就更不会为了承受由此带来的痛苦而有顾虑,或者存在心理上的任何纠结和障碍了。有些人把投资比作辛苦地“翻石头”,其实大多数的“翻石头”都是无效劳动,心力体力在需要的时候透支太多,可能成为压垮勤劳投资者的最后一根稻草。如果真得想获得财富带来的复利,在有足够的容错空间基础上,对错误的接受度可能是人们所忽视的成功法则。一言蔽之,饶过别人绕过自己,无论有多痛苦,耐心等待比什么都重要。
一个概念叫“尾事件”,其实业内更多地称之为“尾部事件”,意思是少数的事件会带来大部分的收益。这意味着,投资中的大部分收益来自少数几次成功的投资。这些低发生率、高影响力的少数事件成了决定结果的主要因素。
为了给读者一个具体形象的感知,讲了这样一个关于收藏的故事。2000年,德国政府用1亿欧元购买了艺术商贝格鲁恩的藏品。这些毕加索、马蒂斯的画作在当时的实际价值超过10亿欧元。但鲜有人知的是:贝格鲁恩收藏的作品99%都默默无闻,真正创造价值的,只是那1%的杰作。海因茨·贝格鲁恩用毕加索的1幅真迹,抵消了其他平庸藏品的损失。这恰似互联网时代腾讯帝国的成长轨迹:当年差点被60万卖掉的QQ,最终孕育出微信、王者荣耀等超级物种,贡献了集团90%的市值。再比如,根据统计显示,1900年至今美国股市73倍的整体回报,实际是由7%的公司所创造。而且这种“尾部事件”的规律还有进一步加强的趋势。近年来,苹果、微软、英伟达等被称之为七姐妹的美国最领先的科技公司,已经占美股市值的30%左右。文艺复兴科技公司的西蒙斯用66%的年化收益率震惊华尔街,但他的秘诀令人错愕:每天进行3000万次交易,其中51%都在亏损。这位数学家深谙概率游戏的本质——只要控制单次损失,正确的收益就能覆盖所有错误。
这又是一个反直觉的认知。一个收藏家的藏品有99%都很平庸仍旧能获得巨大成功;一个投资者在一半的时间里都看走了眼,最后却仍然能致富。我们低估了许多事物失败的频率,所以当失败发生时,我们就会反应过度。索罗斯对此有精妙比喻:“市场就像冰冷的海水,菜鸟在第一个浪头就惊慌失措,老水手知道寒流过后会有鱼群。”这种认知,让他在1992年英镑危机中淡定持有200亿美元空单,最终斩获10亿利润。
其实,还有更极端的例子。根据一项研究,发现在2004年到2014年的超过2.1万起创业融资中:65%是亏损的;2.5%获得了10~20倍的回报;1%获得了超过20倍的回报;0.5%——大约是这2.1万家企业中的100家——获得了超过50倍的回报。但这样小的部分,却是风险投资行业收入的主要来源。所以,“做痛苦的朋友”的最高境界,就是入局但是并不入戏,长情但不动情。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