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吹稻香飘两岸。夏收秋播时期,位于肇庆市农林科学院沙浦基地试验示范种植的617亩节水抗旱稻迎来丰收,每亩640.9公斤的产量让国内各地专家们惊喜不已。更让专家们惊奇的是,试验基地此前还是一片因土壤贫瘠、灌溉困难而撂荒多年的耕地,“肇庆沙浦种植节水抗旱稻值得进一步推广。”
![]()
肇庆市农林科学院沙浦基地试验和示范种植的节水抗旱稻收割现场。肇庆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王永强 摄
多年撂荒地变水稻良田
“眼前这片土地土壤贫瘠、灌溉困难,其土壤耕作层最薄处不足10厘米,且含石量高,保水保肥能力极差,是‘种啥赔啥’的典型代表,因此长期撂荒,经过平整后我们种上了节水抗旱稻。”顺着肇庆市农林科学院工作人员手指的方向,记者看到一片金灿灿的稻田里,长满了粗壮的稻株,沉甸甸的稻穗“压弯了腰”,似乎在向辛勤的技术人员致敬。
肇庆种植节水抗旱稻起源于2024年11月18日的校地合作“双百行动”。肇庆市人民政府与华南农业大学共建节水抗旱绿色产业研究院肇庆分院,深化节水抗旱稻绿色产业研究,推动节水抗旱稻成果推广应用,培育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
之后,肇庆先后在市农林科学院沙浦基地和怀集县落地节水抗旱稻试验种植和示范推广工作,两个基地各种植节水抗旱稻617亩、6000亩。
节水抗旱稻有何特别,竟能唤醒沉睡多年的土地,并让撂荒地变为沃土良田?据介绍,节水抗旱稻是在水稻科技进步的基础上,引进旱稻的节水抗旱特性所育成的一种新的栽培稻类型。早在2016年,国家农业农村部便已颁布实施了《节水抗旱稻术语》行业标准。
“节水抗旱稻兼具水稻的高产性与旱性作物的抗逆性,其根系可深达2米吸收水分,水分的利用率比常规水稻提高了30%以上,即便干旱一个月,仍能保持正常生长。”肇庆市农林科学院相关人员介绍。
亩产640公斤实现粮食增产
“经现场测产,边际土地复耕再生稻头季亩产达640.9公斤。”8月8日下午,测产专家组组长、湖南省水稻研究所所长王伟平在观摩会现场宣布这一消息后,立即引来与会专家的持续掌声。
“节水抗旱稻的最大优势在于,不挑地、环境适应性强,包括盐碱地、撂荒地、干旱山坡地等边际土地,都可以种植。”上海市农业生物基因中心副研究员赵洪阳告诉记者,节水抗旱稻的这种特性正是边际土地复耕最需要的“硬支撑”,也为“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提供了鲜活实践。
![]()
肇庆市农林科学院沙浦基地试验和示范种植的节水抗旱稻。肇庆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王永强 摄
沙浦基地共试验种植了83个节水抗旱稻品种,其中表现最为优异的是旱优73和旱优78两个品种。肇庆传统水稻从种植到收割期间,每亩大约需要1200立方米灌溉水,这对于需要抽水灌溉的种植户来说是一笔不小的成本。而种植节水抗旱稻只需要在关键期补灌2-3次就能实现亩产600公斤以上的目标,即使在自然降水条件下也能实现亩产超500公斤,相当于每亩节水抗旱稻实现节本增效300元,种植户净收益提升20%以上。
“在当前种植管理技术比较成熟,肥料、农药使用相较固定的条件下,水稻亩均增产幅度较窄,难以出现较大的增产效果。”肇庆市农业农村局相关人员告诉记者,节水抗旱稻的出现有望改变这一瓶颈,其单季亩产500-600公斤相对于传统水稻品种400-500公斤的产量提高了约20-25%,增产效果明显。
记者了解到,肇庆全市共有约10万亩边际地,如果这些边际地都能够种上节水抗旱稻,按照旱直播旱管种植的模式,每季平均每亩约有500公斤的产量,一年两季,全市粮食增产可达1亿公斤。按照每公斤稻谷(干谷)2元计算,种植户年增收约为2亿元(未去除种植成本),对于确保粮食安全意义非凡。
种稻也能碳减排
“我国是全球重要的农业大国,农业温室气体排放属于基础性、生存型排放,农业减排不能出现约束性量化目标,但可通过技术进步创新实现,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农业绿色低碳转型。”观摩会上,生态环境部土壤与农业农村生态环境监管技术中心研究员蔡文倩表示,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和保障粮食安全的双重挑战下,农业领域的绿色转型显得尤为迫切。
为什么会选择水稻进行碳减排试验?据中国水稻研究所稻作研究与发展中心副主任研究员王丹英介绍,水稻在种植过程中所产生的甲烷气体CH4,成为中国水稻生产碳足迹的主要来源之一。而节水抗旱稻在减少灌溉用水、消减退水氮磷含量、减少甲烷排放等方面的突出表现,可以折合亩均碳排放较高比例的减少。
据介绍,在品种加技术的基础上,上海市农业生物基因中心与上海市农业科学院低碳工程技术中心合作研究出了节水抗旱稻的碳减排效果及减排机理、建立了节水抗旱稻减排的技术规范、依据该减排规范建立的早管种植节水抗旱稻的减排方法学,2025年6月4日在浙江完成了首笔碳交易,出让量为194.44吨,每吨出让价72元,6月25日又完成了第二笔碳交易50吨,每吨出让价100元。
“仅沙浦基地种植的617亩试验示范田,年减排二氧化碳当量约为48吨,如果能够推广至肇庆全市10万亩边际土地种植节水抗旱稻,减排潜力相当于1.2万亩森林的固碳量。”肇庆市农林科学院相关人员告诉记者。
据蔡文倩介绍,如果能够在市一级建立碳普惠平台,每季每亩节水抗旱稻减排的碳,在通过碳普惠交易平台后可实现增收40元。按照肇庆10万亩边际地全部种植节水抗旱稻,理论上低碳减排又可增收800万元。
来源:肇庆市融媒体中心 记者 王永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