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根据特区政府统计处数据,香港旅游、金融与地产等大型产业呈现回暖迹象。然而,复苏的效应在不同企业规模之间出现明显落差,大型企业得益于资源整合与政策支援,恢复较快;相对而言,中小企普遍面临收入回升缓慢、经营成本上升与市场需求疲弱等问题,令不少业界人士忧虑经济复苏无感。这种现象不仅反映了香港经济结构的二元化问题,更突显出中小企与内地经济联动失效的深层次矛盾。
内地作为香港最大的贸易伙伴与经济后盾,其经济表现与香港中小企的生存息息相关。近年内地经济受多重因素影响持续放缓,包括房地产市场调整、出口需求下滑、内需疲弱等,这些问题对香港中小企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
内地居民消费信心下降,到港旅游消费大幅缩水。即使香港全面通关、推动盛事经济,入境旅客总数与人均消费仍未及疫情前水平,对依赖自由行的餐饮、零售、服务类中小企造成沉重打击。其次是跨境电商与供应链成本上升,内地制造业转型与物流成本上升,导致香港进出口贸易及物流企业面临毛利压缩,资金周转困难。另外,随着内地资金管控加强,导致创投与投资活动减少,使原本依赖内地资金或服务创科企业的中小企陷入资金链困境。
宏观经济层面的影响外,更深层的问题,则源自部分中小企在心态与经营方向上的错位。香港部分中小企对中国内地经济变化的敏感度与连结度不高,部分中小企在疫情后仍未能建立与内地的合作链,形成适者生存的现象。例如,在大湾区建设、横琴/前海/南沙自贸区政策红利明确的背景下,许多香港中小企却选择旁观,错失参与联营、开拓内地新兴市场(如高端消费、银发经济、新能源供应链)的机会。更甚者,部分企业将营商与政治立场混为一谈,对内地市场缺乏信任与了解,无法调整产品定位与服务策略去迎合内地消费者的需求,使企业丧失竞争力。
很多中小企本身规模小、技术薄弱、人力不足,未能数码转型,亦无法参与内地智慧城市建设或绿色经济转型衍生的商机,困守旧有的业务模式,在市场变革中逐步被淘汰。
香港中小企若要走出困境,不能单靠政府补贴与短期纾困,更应借力国家整体经济与区域发展战略,开拓新的增长动能与市场空间。首先,善用大湾区政策,打造“双主场”优势。大湾区作为中国最具活力与开放程度的区域之一,正落力推动金融、医疗、科技、文旅等多个领域的融合发展。香港中小企可设立“双总部”、在内地设厂、拓展分店或研发中心,分担经营成本,提升市场触角。例如,饮食与零售品牌可在深圳与广州进行二次工业化测试并引入内地供应链;科创公司亦可申请前海深港各创业基金支援,接通内地技术与香港融资平台。一些初创企业积极与内地融合,成功变革,例如有旅游科技平台Klook开拓与微信、阿里巴巴合作,进驻内地OTA平台,提供中文界面与支付方式;教育科技平台Snapask 也在深圳设立分部,与内地教育机构合作,提供AI学习工具与课程等成功例子。大湾区内例如深圳和广州都有专为规模不大的初创企业而设的商业区/科学园区,租金低廉,人工成本又比香港便宜,方便中小企联动内地市场之余更大大减低营运成本。
香港拥有成熟的生活服务业与强大的品牌文化,若能转化为内地消费升级下的“情怀消费”或“高质量生活方式”方向,有利在两地市场中取得突破。例如,部分港式茶饮、精品超市、设计品牌,若结合电商平台与网红营销,可尝试于现有一线与新一线城市扩展市场。香港政府亦可主动搭建撮合香港中小企与内地大型企业合作的联动平台,共同研发、共同投标、共同进入一带一路市场,打破香港中小企“单打独斗”的局限性。亦可考虑建立打造香港初创企业粤港合作的资本平台,协助中小企在初期筹资、产品孵化等阶段稳定发展。说起初创企业,港府可加强与内地科技园区合作,推动大学生创业支援与科研转化机制,设立更多对焦中小企的AI应用与绿色转型资助,协助企业突破技术瓶颈,迎合未来经济发展方向。

来源:香港经济导报
作者:陈湋铭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