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吴大爷二三事,一起共同成长
知识分享 丨生活感悟
学习思考,寻找自我。
大家好,我是满肚子鸡汤的吴大爷,一个天天在键盘上敲打心灵,喜欢给人讲知识讲故事的男人。
在人际关系的世界里,有一个常常潜伏在我们心里的“角色”——外在批判者。
它像一个无声的狙击手,悄无声息地瓦解人与人之间的温度。
它的手法高明、伪装精致,经常披着“为你好”的外衣,干着“拒人千里”的事。
更重要的是,很多人根本没意识到自己就是那个批判者。
![]()
一、外在批判者的真面目
外在批判者,其实就是内在批判者的“镜像版本”。
内在批判者把枪口对准自己,不断挑剔、贬低;
而外在批判者则把枪口对准别人,觉得别人有缺陷、不值得信任。
它常常会有这样的逻辑:“我的标准就是客观真理”,并且很擅长在生活中找证据来证明自己站在道德高地上。
比如,你看到朋友迟到了十分钟,内心立刻有个声音跳出来:“不守时、不尊重人,这人不值得深交。”
然后这个评判就像一把钩子,牢牢钩住你的情绪。
二、童年的影子
为什么会有外在批判者?
书中提到,童年时期的遗弃和不公会制造大量未被释放的愤怒。
如果这些情绪没有被健康消化,就会在成年后寻找“出口”。
这个出口,往往就是别人。
于是当别人犯下一点小错,我们的反应会被“放大”,好像在替过去受委屈的自己讨回公道。这也是为什么有些人总是喜欢在社交媒体评论区评头论足、讽刺挖苦、找人“背锅”。
评论区里秀道德的比比皆是,一个女性受害了,总会有女性跳出来说:“我就不会这样穿衣服。”“我这么晚是不会出去的。”“我从来不去酒吧这些乱七八糟的地方。”
![]()
三、被动攻击:温柔的刀
外在批判者不一定是大声咆哮的,它可能是被动攻击的高手。
比如,受伤后用冷漠疏远别人;
假惺惺地赞美其实是为了保持距离;
总是迟到、不履行承诺;
用调侃掩盖恶意……
这些方式不吵不闹,却足以让一段关系逐渐疏远。
久而久之,你会发现自己不知不觉孤立起来,而这一切,都是批判者在暗中运作。
四、情绪的误投:移情现象
心理学里有个词叫移情——我们会把过去的情绪反应带到当下的关系里。
比如,有人童年时被父母批评“没用”,长大后在职场上犯了小错,就会过度担心领导不满,甚至提前陷入自责的漩涡。
这种情绪反应和现实严重不成比例,因为它承载的是过去的痛,而不是当下的事实。
路怒症,就是典型的移情。
开车时别人一个小举动,就会点燃你内心的“旧火”,其实你是在对过去那些无法反击的时刻发泄。
![]()
五、破局的关键:哀悼与释放
想要减少外在批判者的破坏力,一个核心方法就是——哀悼过去的伤痛。
哀悼不是软弱,而是让未完成的情绪有机会走到终点。
书中提到四种方式:
l愤怒——允许自己感到不公,发出声音,把力量找回来;
l哭泣——释放压抑的悲伤,让身体卸下沉重的情绪包袱;
l口头宣泄——和信任的人、甚至是日记对话,把情绪说出来;
l感受——给自己空间,去感受情绪而不是压制它。
六、愤怒与哭泣的双重力量
愤怒是阳性的,它能唤醒力量,让你不再无助;
哭泣是阴性的,它带来温柔的自我安慰。
可惜,很多成年人忘了怎么去愤怒、怎么去哭泣。
于是悲伤被压在心底,化成了无休止的抱怨和批判——这正是外在批判者最喜欢的养料。
记住愤怒和哭泣都是情绪的出口,不必羞于表达。
![]()
七、15步自我修复练习
如果你想弱化外在批判者,可以尝试这个书中推荐的自我修复方案:
1.找一个安全、不会被打扰的地方;
2.回忆一次你对别人产生同情的时刻;
3.想起对你友善的人,唤醒自我同情;
4.在日记中倾诉烦恼,或大声说出来;
5.想象自己被强大的力量安慰;
6.回想哭泣或愤怒后获得安慰的瞬间;
7.想起愤怒曾保护你免受伤害的时刻;
8.想象愤怒形成保护罩;
9.想象眼泪或愤怒带走恐惧与羞耻;
10.抱住内在小孩,告诉他情绪是正常的;
11.向内在小孩承诺保护;
12.深呼吸;
13.放一些触动情绪的音乐;
14.看一部能引发情感共鸣的电影;
15.看一部描绘释放愤怒的影片。
长期练习,这不仅能减少对别人的不必要攻击,还能让你的关系更温暖。
![]()
结语:
外在批判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一直没看见它的存在。
一旦你意识到这个内心的“关系破坏王”,并学会用哀悼、愤怒、哭泣、同情去化解,它就会失去大部分力量。
当你不再急于站在道德高地俯视别人,也不再被旧伤驱动,你的关系将重新变得真诚而柔软。
记住分享快乐会加倍,分担痛苦会减半。
这不仅是古老的智慧,也是走出外在批判者控制的关键一步。
欢迎点赞、转发、评论。
我是吴大爷,夜风同学
愿一路陪你共同成长!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